摘要:日前,由(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主办、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和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小说研究的当下任务与外语学科建设”——(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
日前,由(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主办、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和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小说研究的当下任务与外语学科建设”——(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2025年专题研讨会暨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年会在天津外国语大学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研究机构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研讨会有以下重要特点。
一、大贤毕集。专家数量创历史新高,共有35位全国知名专家参与研讨,其中,天津市作协尹学芸主席、(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浙江大学吴笛教授、(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武汉大学罗国祥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建军、天津师范大学黎跃进教授、清华大学曹莉教授、黑龙江大学孙淑芳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中国翻译》杨平主编、河南大学李伟昉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唐伟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袁筱一教授、复旦大学高永伟教授等19位专家做主旨发言,天津师范大学齐欣教授、苏州大学荆兴梅教授、深圳大学王春景教授、国防科技大学柳晓教授等16位专家参加平行论坛。160余位专家、研究生参加十个分论坛的研讨。
二、议启新元。此次研讨会围绕新质生产力语境下的小说研究、小说研究的跨学科思考与实践、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文学翻译、外语学科的跨界融合与新质发展、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的内涵建设研究、小说研究的当下任务与外语学科建设的协同共生等七个核心议题展开充分深入的研讨。与会专家期待能够就这些新问题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小说研究与外语学科建设贡献智慧。许多青年学者表示,此次研讨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全国知名专家面对面交流、向同行探讨前沿问题的绝佳机会,让他们受益匪浅,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教学实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三、动能澎湃。此次研讨会在上合组织天津峰会胜利闭幕后举行。峰会宣布成立的中国-上合组织高等教育合作中心,将为外语学科建设带来新机遇,推动外语学科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峰会强调深化人文交流的重要性以及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合作,为小说研究与外语学科建设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峰会成果为外语学科的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在核心议题的研讨中,吴笛会长提出我们要重视世界文学遗产,善于注意吸收世界文学史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滋养。优秀的小说都会拓展人与命运的主题,无论是题材还是形象塑造,都会体现世界文学的宏观视野,以及文化共同体思想。朱振武会长表示:现在的外语学科完全不用愁没路走、没事做和没有用武之地。新质知识和思想,怎么可能离得开外语!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中国故事的对外讲述,有多少事等着我们去做!区域国别领域中的诸多领域,哪个方面不能大有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和全球化时代的各类交流,哪一点能缺少外语人!张剑教授指出:AI赋能的讨论和培训多集中在听说读写译的教学,而没有深入到外语学科的各个方面。我们应该聚焦AI对外语学科的各个研究方向的赋能,也就是在文学、语言学、翻译学、国别区域研究、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中的功能和作用,展示其强大的算力为外语学科的研究提供赋能的可能性,以期在外语领域启迪思考,寻求破局的路径。孙淑芳教授认为当今时代,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语言学、文学、翻译、跨文化交际等领域,为外语学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外语学科顺应技术赋能趋势,主动把握技术赋能机遇,推动了外语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在技术赋能的同时,外语学科亟需关注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外语学科内涵重构;二是外语学科人文使命;三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适应全球化与数字化融合的社会需求。当前的外语教学面临诸多挑战,罗国祥教授指出盲目“转型”、“外语+”并不可取,而应从外语学科属性和学理出发,寻找外语与相关的实际运用领域的契合点,结合外语教学所在学校的特色学科进行整合互补式教学模式。
与会专家共同围绕小说研究的当下任务与最新趋势、文学翻译与新世界文学建构、人工智能与外语学科建设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小说研究应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与文化多样性,通过跨文化比较和多学科融合,挖掘小说在反映社会变迁和人类精神世界中的独特价值。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应注重译文的准确性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交流。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外语学科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外语教育应积极融入数智技术,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语言需求。
作者: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国际教育学院 郭尔雅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