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AI谣言频出:上海海啸预警、厦门化工厂爆炸、企业品牌被恶意抹黑……一条指令即可批量生成图文并茂、细节丰富的假新闻,逼真而迅猛,甚至有的运营机构日推7000条,流量变现,日赚上万元。AI造谣已形成“生成—传播—变现”黑色链条,对社会秩序和商业环境造成严重威
近日,AI谣言频出:上海海啸预警、厦门化工厂爆炸、企业品牌被恶意抹黑……一条指令即可批量生成图文并茂、细节丰富的假新闻,逼真而迅猛,甚至有的运营机构日推7000条,流量变现,日赚上万元。AI造谣已形成“生成—传播—变现”黑色链条,对社会秩序和商业环境造成严重威胁。面对这一挑战,必须构建多方协同、防惩并重的全链条治理体系,从预防、治理和培育三个维度封堵AI“黑嘴”。
遏制AI谣言,首要在“防”,须从技术、平台、行业三个层面构建预防体系。技术层面,应加快研发AI内容识别、水印嵌入、溯源认证技术;平台层面,要改革流量分配,降低猎奇激励,设AI内容审核专道,并对未标注的虚假信息限流或封号;行业层面,加快制定相关伦理准则和行业标准,强制服务提供者上线过滤与合规审查系统。正如《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所强调的,要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促进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
治理AI谣言,关键在“治”,须法律规制与司法实践双轮驱动。针对取证难、定性难、追责难的问题,需引入“全链条”治理思维:前端锁定发布主体,中端追溯技术来源,末端量化危害后果,实施精准问责。刑事打击上,充分发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损害商业信誉罪等罪名的震慑作用。民事维权上,需降低举证门槛,建立“快立、快审、快赔”绿色通道,解决受害者“赢了官司、失了市场”的难题。公安部组织的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工作和中央网信办“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已向全社会释放了坚决治理的明确信号。
根治AI谣言,长远在“育”,须共建共享网络文明生态。平台可建立谣言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用户参与内容治理;媒体应通过逆向传播及时澄清谬误。提升全民媒介素养也至关重要,2025年山东网络举报辟谣宣传周活动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以案释法、上线“辟谣工具箱”、组建校园联盟、设立涉企直联点、招募网络辟谣志愿者等措施,从课堂到车间,从手机到云端,把“识谣、止谣、破谣”拆解为可感、可用、可转发的日常动作,提高全民辩谣“抗体”,让辟谣成为人们的“指尖习惯”。
AI发展不可逆转,但社会信任基石不容破坏。只有通过法律划出红线、技术筑牢护栏、平台严控出口、行业恪守伦理、公众提升素养——五维协同,全链共治,方能把技术变量转化为社会增量,让人工智能向上向善,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
评论员:周倩倩
审核:杨晓明
编辑:王倩
校对:张雅雯
来源:泰安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