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国·河北 | 张家口市赤城县:“文明针脚”绣出县域幸福画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11:21 1

摘要:燕山北麓,碧水蜿蜒。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用“小切口”破题、以“微创新”聚力、靠“群众力”赋能,将精神文明建设从“政府独角戏”变为“全民协奏曲”,为全省县域提供了“低成本、可复制、能推广”的实践样本。

赤城县“银龄文明使者”文艺演出活动

燕山北麓,碧水蜿蜒。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用“小切口”破题、以“微创新”聚力、靠“群众力”赋能,将精神文明建设从“政府独角戏”变为“全民协奏曲”,为全省县域提供了“低成本、可复制、能推广”的实践样本。

高位统筹:织密“三级网络”,让文明实践“触手可及”

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关键在打通“最后一米”。赤城县坚持全链条贯通,构建起“县统筹、乡主抓、村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县委书记“蹲点”实践站听民意,乡镇党委书记将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同安排、同部署,村(社区)两委把实践站运营纳入为民办实事清单,“书记抓、抓书记”机制让文明实践从“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资源整合上,赤城县打破部门壁垒,将宣传、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阵地、项目、人才全面整合,构建“1个县级实践中心+18个乡镇实践所+440个村(社区)实践站”三级阵地网络,并依托各社会组织(协会)和研学基地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驿站),真正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多元队伍:点燃“星火微光”,让文明传承“生生不息”

文明实践的主体是群众,活力也在群众。赤城县以“银龄文明使者”“网络文明使者”“红领巾文明使者”三支特色队伍为支点,激发全民参与热情。“银龄文明使者”是温暖的底色。1165名退休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组成银龄队伍,自发组建起舞蹈队、合唱队、戏曲社等30支文艺小分队,在田间地头搭起临时舞台,文化广场支起红色幕布,在锣鼓声里演活了邻里互助的故事,在二胡弦上弹出了孝老爱亲的温情,他们既是政策宣讲的“活字典”、矛盾调解的“老娘舅”,更是文化传承的“守艺人”。“网络文明使者”是鲜活的亮色。赤城县在网络自媒体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家乡建设者”,他们用镜头传递家乡温度,其中28岁返乡青年张启航便是典型代表。张启航创建“航拍赤城”视频号,走街串巷用镜头记录县城风貌、乡村风光、非遗手艺等,抖音账号粉丝超9000人,一条“重返赤城县城”的视频播放量破千人。“红领巾文明使者”是希望的本色。他们戴着红领巾的稚嫩身影,穿梭在校园走廊与社区街巷,用童声传递文明,以行动诠释担当。从《红领巾文明使者行为指南》的朗朗诵读,到“文明礼仪微课堂”上的专注学习;从“文明使者技能大赛”中争当“礼仪标兵”的认真模样,到校园里“文明监督岗”前挺直的小身板…他们将课堂所学化作日常习惯,用“文明积分”记录成长,让“文明角”里的每一句提示都成为伙伴间的默契约定。

特色载体:串起“幸福链条”,让文明成果“可感可触”

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最终落在群众的“幸福清单”上。赤城县聚焦急难愁盼,打造一批小而美、小而实的特色项目。

70岁的王大爷捧着装裱好的照片说:“这张要挂在堂屋正中间,是我们家最珍贵的回忆。”赤城县“时光留影 情暖乡村”公益摄影活动,针对农村中老年拍照困难、年轻一代家乡记忆模糊等问题,以记录时代温度、传承乡土文化为切口,特别设置“我与国旗合影”“为抗战老兵、建国前老党员拍照”等特色环节,组建志愿服务队深入乡村,为留守老人、老党员、退役军人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提供“拍摄-冲洗-装框-送件”全流程服务。

定期举办的文明市集是一场“烟火气”与“文明风”交织的新文化盛宴。市集有机融合“非遗传承+移风易俗+便民服务+青春易物”四大功能,采用手工制作、游戏互动、美食体验等鲜活形式,打造“可看、可听、可学、可用”的沉浸式实践场景。非遗传承人现场剪窗花并邀请群众动手体验;移风易俗宣传区设置投壶、扎气球等游戏环节,用趣味问答普及婚俗新规;便民服务区志愿者忙着帮老人量血压……群众在逛市集中既能学文明、办事情,又能尝美食、玩体验。“以前觉得文明实践离咱远,现在像走亲戚,既能办事又能长见识!”市民赵淑兰捧着刚做好的剪纸,笑着说。

青年文化夜校成为充电加油站,开设舞蹈、二胡等课程,已吸引80余名青年参与;“暑期托班”解家长之忧,实践站里志愿者辅导作业、教授手工,50多个家庭的家长感慨:“孩子有人管,我们打工更踏实!”

典型引领:激活“内生动力”,让文明新风“春风化雨”

文明的力量源于榜样示范。赤城县创新“线上+线下”双联动机制,让“身边好人”成为鲜活教材。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开展“好人线索全民征集”,并鼓励群众“随手拍”记录善行义举;线下,组织“寻访团”挖掘徐登云(守护山林三十载)、赵树生(乡村支教一生)等县级以上先进典型。同时,通过“双争有我·好人在身边”故事分享会、“365百姓故事汇”等活动,让草根英雄走上讲台。“河北好人”武慧峰讲述勇救落水儿童的故事,李云飞分享创办幸福大食堂的经历,引发热烈共鸣。县级媒体开设“最美人物”专栏,网红播报“身边好人”短视频,文明正能量如空气般弥漫。市民张先生说:“这些榜样就是咱普通人,他们能做到,咱也能学!”

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让文明乡风“浸润人心”

针对农村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的顽疾,赤城县坚持“调研先行、专班推进、方案引领、立规见效”思路,打出“立规矩、树榜样、广宣传”组合拳。

立规矩。制定《赤城县深化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工作方案》,推动90%以上的行政村修订村规民约,将“低彩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纳入条款;推行“道德积分兑换”,把文明行为折算成积分,兑换米面油、农资等实用物品,让“软约束”变成“硬杠杆”。树榜样。开展“好婆婆好儿媳”“低彩礼示范乡镇”评选,组建“新时代红娘”志愿服务队,为青年提供婚恋辅导、矛盾调解等服务。广宣传。主干道挂起移风易俗标语,文化馆演着新风小品、快板,村围墙画着文明漫画;开展移风易俗进万家主题活动,发放宣传手册5000余份;举办“家风家教传文明 移风易俗沁人心”宣讲活动26场,覆盖1.2万人次。

这些举措让文明新风吹进了千家万户,改革成效显著,红白事平均开支普遍下降。“以前全村凑钱随礼,现在大家省下钱搞产业!”老党员刘大爷感慨。

从穿梭街巷的“银龄”红马甲,到“红领巾”的文明传递;从全家福的笑容,到市集上的非遗烟火;从村规民约的新约定,到移风易俗的新风尚,赤城县用“文明针脚”绣出的幸福画卷,正随着群众参与的热情,在接力奋斗中越绣越美、越绣越暖。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