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研究:肠道内有息肉的人,身体一般或可能有这5个特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11:04 1

摘要:更让人焦虑的是,很多人长了息肉,自己压根没感觉,等到发现时,已经是做肠镜的时候了。那是不是意味着,息肉其实早就埋在身体里,只是我们一直没意识到?有没有什么“线索”能提前发现?有没有什么身体上的“共性”能帮我们早点警觉?

肠镜一查,发现长了息肉,很多人当场就懵了。

这玩意儿听起来不疼不痒,但医生皱着眉头说要“定期复查”,严重的还得“切除送病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本来只是肚子胀、排便不规律,结果一查肠道,发现里面竟然长了东西。这时候就会冒出一堆问题:这是不是肿瘤的前奏?是不是我吃错了什么?

或者,是不是我身体早就有某些问题,只是我没察觉?更狠的是,有些人表面看着挺健康,居然也长了息肉。这到底是为什么?

更让人焦虑的是,很多人长了息肉,自己压根没感觉,等到发现时,已经是做肠镜的时候了。那是不是意味着,息肉其实早就埋在身体里,只是我们一直没意识到?有没有什么“线索”能提前发现?有没有什么身体上的“共性”能帮我们早点警觉?

医生在临床上见得多了,慢慢会发现一个规律:肠道里出现息肉的人,身体往往不是“完全没事”的。他们的某些表现,其实早就给了提示,只不过大多数人忽略了。而这些“共性”,往往藏在你每天生活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中。

说得直白点就是,肠道息肉往往不是凭空长出来的,它背后,身体早就给了信号。

有些人经常觉得肚子胀,排便不规律,甚至忽软忽硬、颜色发黑,但习惯性地归咎于“吃坏肚子”或“最近上火”。

还有些人体重莫名其妙开始波动,本来吃得不多却变胖,或者突然变瘦,却没觉得哪儿不舒服。你以为是正常波动,其实可能是代谢紊乱的前兆。

医生看病久了,最怕的就是这种“看起来没事”的病人。因为他们往往最容易忽略信号,直到息肉长出来都没察觉。等到发现,已经不是“早期潜伏”那么简单了。

有一个中年男性,四十多岁,平时不抽烟不喝酒,偶尔熬夜,但自我感觉良好。公司体检时被建议做肠镜,说是“大便隐血阳性”,他还说“我没拉血啊怎么可能”。结果一查,真长了两个腺瘤性息肉。他愣了半天说,这玩意儿到底怎么来的?

这就引出一个关键问题:肠道长息肉的人,身体是不是早就有些“蛛丝马迹”?答案是肯定的。医生观察发现,至少有五类人或五种身体状态,和息肉的出现密切相关。

代谢异常。尤其是腹型肥胖、血脂高、血糖不稳的人,他们的肠道环境往往也处于一种“慢性刺激”状态。

脂肪堆积不仅在肚子外面,内脏脂肪也会压迫肠道,影响肠道蠕动,久而久之,容易出现慢性炎症,进而诱发肠道息肉

再一个就是便秘或排便习惯紊乱。别小看排便这事儿,长年累月的便秘,等于每天都在让肠道反复接触刺激性物质。尤其是那些排便间隔超过三天、排出困难、粪便干硬的人,他们的肠道通道就像“堵车现场”,环境越来越恶劣,久了就可能诱发肠道黏膜增生,这就是息肉形成的土壤。

不少人还忽略了一个因素:久坐不动。这年头,不动几乎成了现代人的通病。上班坐,回家躺,连运动都靠走个几千步“骗一下自己”。肠道要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动。

动起来,肠子才能蠕动,体内的废物才能及时清走。长期懒散不动,会让肠道内的废物堆积,肠壁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时间一久,同样会增加息肉风险

第四类人,是吃得太“精致”的人。什么叫“精致”?就是吃得太细腻、太白、太过度加工。你吃的白米、白面、甜饮料、油炸食品、腌制零食,看着香,其实都在悄悄破坏你的肠道屏障。

长期缺乏膳食纤维,肠道里的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肠道生态一旦失衡,黏膜修复能力下降,肠道息肉的发生风险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还有一类人,可能你想不到,就是情绪波动大、压力重的人。肠和脑之间有一条神经“信息高速公路”,叫做肠脑轴。人在情绪焦虑、压力大时,肠道功能会直接受到影响。

有些人一紧张就拉肚子,有些人压力一大就便秘,这其实都是肠道神经系统在“报警”。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肠道的免疫功能也会受影响,炎症反应频繁,久而久之,也可能促发息肉的发生。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知道这些生活方式“可能有影响”,但总觉得“哪有那么巧”,息肉不会找上我。可临床上发现的那些息肉患者,恰恰就是最容易掉进这些生活习惯“陷阱”的人。他们不是不注意,而是“以为还好”。

尤其是中老年人,很多人以为只要不疼、不拉血、不瘦得厉害,就没事。早期息肉大多没有明显症状,只有做肠镜才能发现。如果等到出现频繁腹泻、黑便、体重下降,那往往情况已经不轻了。

有些人会问,那是不是年轻人就不用担心?这也是个误区。虽然肠道息肉在中老年人中更常见,但现在生活方式的变化,让不少三十多岁的人也查出息肉。

尤其是那些从年轻就开始熬夜、外卖、缺乏运动、心理压力大的人,肠道老化其实提早了。

说到底,息肉不等于病,但它是一个“警告”。它在提示你,肠道已经开始“发炎变形”了,环境出了问题。它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身体长期处在一种慢性刺激之下,一点点积累的结果。

想要避免息肉,或者说,减少它的发生可能性,关键不是吃什么“神奇食物”,而是要从整体上改善生活方式。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规律运动,让肠道蠕动更自然;保持情绪平稳,别让压力压垮你的内脏。

还有一点很重要,也是很多人忽略的:定期体检,尤其是到了四五十岁,肠镜检查真的不能拖。有息肉不可怕,怕的是不查、不理、不管,等它演变了才发现,那时候才是麻烦的开始。

肠道就像一个你每天都打交道的“室友”,它的一举一动,都在反映你生活的方式。你对它好,它也会默默维持你的健康;你对它不管不顾,它就会悄悄积累问题,直到有一天给你一个“提醒”。

别等到那一刻,才开始后悔。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结直肠癌筛查指南(2020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结直肠息肉与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2021,41(6):321-327.

[3]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早筛白皮书(2021年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1.

来源:湘珺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