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几天,国民党与民进党在立法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攻防,双方甚至发生了肢体冲突。不仅如此,民进党还耍起了花招,发动了侧翼“青鸟”围攻国民党中央党部与立法机构,试图威胁国民党放弃“选罢法”、“诉讼法”与“财划法”三大修正案。但国民党在韩国瑜、傅崐萁等人的带领下
最近几天,国民党与民进党在立法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攻防,双方甚至发生了肢体冲突。不仅如此,民进党还耍起了花招,发动了侧翼“青鸟”围攻国民党中央党部与立法机构,试图威胁国民党放弃“选罢法”、“诉讼法”与“财划法”三大修正案。但国民党在韩国瑜、傅崐萁等人的带领下,联合了民众党,面对民进党的威胁丝毫不慌。国民党先是利用人数优势将霸占主席台的民进党“立委”黄捷等人搬走,然后对三大修正案进行表决。目前,“选罢法”修正案已经顺利通过!
我那晚守着直播,屏幕里的会场像一口吵翻的锅。有人吼,被劝开;有人摔了文件,纸张像雪片乱飞。你可能会问,怎么会吵到这个地步?简单说,绿营的胆气不只是现场那一张张红着的脸,还有背后那位刚坐上第一把交椅的人。赖清德赢了,但只拿到四成左右的票;在议场里的席次,绿也没有优势。那是一种拧巴的局面:权柄在手,却处处要看别人的脸色。换作谁,心里都不会稳当。
我常想,他夜里翻看简报时,会不会想起上一任的日子。蔡英文时期,院里单独过半,要过什么就过什么,像一台润滑好的机器。而如今换成他,天气骤变,风向乱跳。你说这算不算命运的小心眼?偏偏在这个当口,坊间早就传着明年的算盘——要在2025年对蓝营的几位“票仓脆弱者”掀起罢免战,把数字硬生生从板凳边缘拽回来。
这就踩到了蓝绿双方最疼的地方——“选罢法”的门槛。一个想低一点,方便发动群众;一个想高一点,少点无谓消耗。讲得高大上是制度设计,讲直白点就是争口气,争些筹码。修法通过后,有一条特别伤脑筋:连署要留下身份证影本,不再是随手签个名、扫个二维码就算数。说白了,虚虚实实的“人头”没那么好凑了,很多人也会犹豫——身份证复印件要交给谁,最后会去哪儿,这都是现实的问题。门槛一高,热血就会凉一截。
蓝营起初还想更狠。有人提过,罢免要过,赞成票得超过当年的得票数。你听听,这就像把门加了两道锁。可政坛不是一条道跑到黑。白营有白营的考虑,觉得过了头,谈不拢。最后送审前,那道最重的锁卸下了。政治是这样,一寸一寸磨,磨到彼此还能接受的程度,能过先过,剩下回头再讲。
会场里的戏,也没少看头。傅崐萁的风格一向是硬碰硬,人一到,气场先到,桌子边上那些封条就像摆在他面前的挑战书;他带头冲,蓝营队形跟得紧,动作麻利。韩国瑜那边则换一种路数,话不多,拿着程序条文像拿着尺子量,一句“照规则来”,把情绪压回到条文上。这一软一硬,像老搭档唱对台戏,一个抬,一个压,外头人笑称“一个在出拳,一个在念经”。
你要是只看画面,会觉得政治就是拉扯和对抗。其实还有看不见的时间线,细碎得很。清晨六点,助理在楼下排队买便当,怕抢不到爱吃的卤肉;十点半,有人悄悄贴上肌内效贴,手臂青一块紫一块;半夜散会,手机跳出家人信息:早点回,别逞强。政治人物也是人,挨得了骂,也会疼。只是第二天一早,领带一打,台词又要继续。
绿营为什么敢顶?因为有人给底气。赖清德知道,如果任由蓝白联合把几道关口一道道卡死,自己不只在院内寸步难行,基层的热度也会慢慢消退。他必须让支持者看到,“我在扛,我没认输”。于是,该冲就冲,该布置就布置。街头的“青鸟”不是凭空而来的,那是长期组织的延伸,学生、社团、社群管理者,各有各的分工,打的是一场消耗战。而在议场里,黄捷他们抢主席台的动作,既是策略,也是信号——我们不会坐以待毙。
但现实是冷的。蓝白的人数一合,力气就上来了。把人从主席台上架走,这动作看着粗糙,却在议事规则里卡着时间点:只要维持住秩序,就能进到表决。选罢法先过了一关,绿营的脸色就更不好看。有人在走廊抽烟,叹了口气,骂了一句“难搞”。政治里,没什么永恒的朋友,也没什么永恒的敌人,但永恒的败局却是真真切切的,谁也不想去触它的霉头。
接下来更不好受的,是还在路上的两道案子——诉讼法和财划法。前者,蓝白并不完全同调,各自盘算;后者,大方向上倒是勾了个手。你要说这是不是“三连击”?对赖清德而言,确实像一日三餐顿顿难咽。吃不下去,也得咽。政坛没有暂停键,失败不能一直停在今天,明天还得找补。输了一阵,不代表输了整盘;但赢一阵,也不代表可以躺着。
我记得一个小段子。某天半夜散会,一个蓝营年轻“立委”坐在台阶上往下抠便当盒里边角的米粒,手机响了,他接起来说:“我还在加班。”那头估计是他妈,劈头盖脸:“电视上看到你被人扯衣服,你给我注意点!”他笑了一下,说好。挂了电话,抬头看向走廊尽头的灯,灯有点闪,像某种不稳定的预兆。你看,政治再宏大,落到个人,往往就这么细小、琐碎、甚至有点好笑。
说回制度的纠缠。罢免门槛高了,确实能挡掉一波情绪化的动员,减少把选区当战场的搏杀。但你说这就公平了吗?反对的人会说,这是在堵人嘴;支持的人会说,这是在让社群时代的“噪音”降噪。哪一个更接近民主的初衷?没人能一句话讲明白。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矛盾的时代:既嫌政治太吵,又怕政治安静得听不见民意。制度就是在这两种拉扯里成长的,它不会立刻变好,只会在磕磕绊绊里,勉强成为一个“没那么坏的办法”。
回头看那些人名:傅崐萁、韩国瑜、赖清德、黄捷……他们都是立在聚光灯下的人,但背后还有一群没名没姓的影子——做表格的,收联署的,扛摄影机的,维持秩序的。我们常说历史是人物的舞台剧,其实也是一堆大大小小的螺丝钉在拧紧、松动、再拧紧。每一次修法,都是让这些螺丝换个角度。拧得太紧,会崩;太松,会散。谁来掌握那个力度?谁都想,但谁也不见得能。
有个细节我挺在意。那晚,韩国瑜站在台上,翻了一页资料,停了两秒,抬眼扫了一圈,说了一句很平常的话,意思是按程序继续。声调不高,像是提醒,也像是劝。那一瞬间我忽然明白,政治终究要回到程序,不是因为程序总是对,而是因为人在气头上的时候,只有先把自己拴在规矩上,才不至于误伤更多人。傅崐萁的“硬”有它的功能,韩国瑜的“稳”也不是虚饰。两种性格搭起来,才是一部不至于散架的机器。
当然,民进党不会就这么低头。你以为今天输了,明天就认了?不可能。还会有街头、还有社群、还有国际话语场上的拉扯;还会有更细的修辞,更灵活的策略。政治人的天职不是服输,是在输里找回合,在赢里找漏洞。你看,这场戏不会很快落幕,角色也不止蓝绿白三种颜色。真正的主角,可能是那一条条逐渐成形的制度线条,以及我们这些旁观的人,愿不愿意给它一点耐心。
故事写到这里,你会觉得像没写完。这就对了。历史从来就不按我们的期待收尾。也许一年后,罢免潮没有来;也许风向一变,又是一通翻盘。只是希望,下次再吵、再推、再拉的时候,别忘了手上的青紫是怎么来的,别忘了半夜里那通来自家的电话。我们总说民主要有热度,但热度太高会烫伤人。怎样把火候掌握在“刚好”的那一点,可能是这座岛接下来最难的一门课。你说呢?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