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鱼贩将活鲩鱼摔在案板,“啪”一声,鳞片与木屑齐飞,血珠溅到空中,被顶灯照成微型红宝石;
一、菜市场的“活味”是什么
它不是形容词,而是一种综合声光电的立体交响——
是鱼贩将活鲩鱼摔在案板,“啪”一声,鳞片与木屑齐飞,血珠溅到空中,被顶灯照成微型红宝石;
是菜农掰下新鲜玉米,“咔嚓”一声,奶浆从断口渗出,带着露水与土地的乳香;
是屠夫把整块热猪肉劈开,脂肪断面在阳光下泛起“油面彩虹”,像给空气刷了一层会呼吸的油漆;
是酱菜婆婆揭开三十年老坛,白雾腾空,像给整条巷子突然加了一层薄纱滤镜。
这一切,被老辈人统称为“活味”——活的水、活的土、活的刀、活的手、活的心跳,共同完成的“即时新鲜协奏曲”。
如今,活味正在消失。冷链盒、真空袋、预制加工、统一配送,把“即时”抽成“延时”,把“协奏”变成“独奏”,把“鲜活”变成“冷藏”。菜市场,这一座座微缩的中华味觉博物馆,正在被“冷柜式殡仪馆”取代。
二、活味的时间染色体——“不时不食”
《礼记·月令》写:“春初,食麦与羊;秋仲,食麻与犬;冬暮,食黍与彘。”
古人将味蕾绑在太阳视线上,让胃囊跟随地球公转。春韭、夏瓜、秋蟹、冬菘,是时间写给舌尖的四封情书。
我小时候,母亲总在冬至前一夜去菜市排队,只为买到“霜打菜”——经霜后的乌塌菜,叶片里淀粉转化为麦芽糖,微甜带糯,入口即化。那一口甜,是冬天写给人类的一封和解书。
如今,预制菜广告赫然写着:“全年无休,随时吃到霜打菜味。”
秘诀是“人工低温糖化”——把乌塌菜放入零下2℃冷库,强制霜冻24小时,再解冻翻炒。味道似像非像,却少了“等待”这一味最珍贵的佐料。
当等待被删除,时间染色体断裂,活味便只剩“甜”的表象,没有“等”的深情。
三、活味的空间染色体——“一方水土一方鲜”
太湖流域的“水八仙”:茭白、菱角、芡实、荸荠、慈姑、水芹、莲藕、莼菜,离开太湖水,48小时内就失去“水甜”;
黄河三角洲的“盐碱羊”,从小啃食碱蓬草,肉质自带“海水矿物香”,离开盐碱地,风味断崖式下跌;
云南香格里拉的“松茸”,与松根共生,土壤里每克含数以亿计微生物,离开原生境,香气分子便不再新生。
预制菜的做法是“中央厨房+冷链全国配送”,把空间压缩成“公里数”,把“水土”简化为“产地标签”。
标签可以写“太湖茭白”,却写不出太湖水的波纹;可以写“盐碱羊”,却写不出碱蓬草的咸风;可以写“香格里拉松茸”,却写不出松涛的共振。
空间染色体一旦断裂,活味便沦为“风味拼图”,看似完整,实则碎片化。
四、活味的技术染色体——“活手活刀活火”
1. 活手:苏州南环桥市场,剞鱼师傅阿芳每天剞三百条鳜鱼,刀口深浅0.3厘米,误差不超过0.1厘米。她说:“鱼要疼,人才会记。”
2. 活刀:兰州正宁街,老马凌晨三点和面,蓬灰水、面粉、盐,三者反复揉压,直到面团能在案板上“自己站起来”。
3. 活火:广州番禺深井村,阿斌炒生炒骨,三次点火,最后一次沿锅边喷酒,火焰腾空,像给食材做一次“日光浴”。
预制车间的逻辑是“机器剞鱼+标准面团+喷雾酒精火焰”,把“活手活刀活火”全部量化。
技术染色体断裂,活味便失去“即兴”这一味最动人的香料。
五、活味的情感染色体——“人情买卖”
老北京的“吆喝谱”:
“香菜——辣青椒咧!”
“萝卜——赛梨咧!”
“炸面筋——香又脆咧!”
每一声都有固定音高、节奏、拖腔,像一段段城市民谣。
我母亲买菜,总爱找“老熟人”——
“张大爷,今天韭菜是昨儿夜里割的吗?”
“刘婶,这豆腐有没有用卤水?”
“李哥,这鱼是野塘还是水库?”
一问一答,是人情在验货,是信任在称重。
预制菜平台,下单界面只剩“规格”“克数”“价格”,人情被算法替代,信任被冷链背书。
情感染色体断裂,活味便失去“人味”这一味最温暖的底色。
六、活味的“留守者”——五座菜市场剪影
1. 云南·昭通乌蒙山集市
老赵的腊肉摊没有招牌,只在竹竿上挂一块木板:
“腊肉要听松涛,不听微波炉。”
腊肉悬在火塘上方,松木、栗壳、橘皮轮流上阵,烟火持续三个月。
去年,某预制品牌想一次性收购三年产量,老赵把合同扔进火塘:“我的腊肉要呼吸山风,不是呼吸真空袋。”
2. 贵州·黔东南加榜梯田集市
吴妈的“稻花鱼”只在赶集日出售,鱼是凌晨从稻田捞的,荷叶是刚从塘里摘的。
预制企业想冷链配送“稻花鱼半成品”,吴妈摇头:“鱼要听荷叶的心跳,不是听冷链车的发动机。”
3. 甘肃·张掖黑水国遗址集市
老马的“地锅柴鸡”用裂口铁鍋,裂缝里钻出火苗,像给古城遗址做一次缝合。
外卖平台愿出十倍价格买断配方,老马指着裂缝说:“我的锅裂了八条缝,每条缝都记得黑河的风,你买得走吗?”
4. 广东·吴川码头集市
黄姐的“烂锅炒粉”,锅烂到能看见火焰探头,却越烂越香。
预制企业送来不粘锅“联名款”,黄姐把锅扣在码头:“烂锅才有烂锅的尊严。”
5. 山东·长岛庙岛塘集市
老姜的“一锅鲜”用海水煮海鱼,七分钟起锅,撒一把青蒜苗。
预制企业想提供“液氮锁鲜”,老姜把样品倒进海里:“我的鱼要坐过船,吹过北风,看过星星,才配进锅。”
七、让活味重新螺旋——我们能做什么
1. 立法:把“菜市场活味保护区”纳入城市更新规划,像保护历史建筑一样保护明火现杀;
2. 教育:把“识味课程”写进中小学综合实践,像教书法一样教辨认“活味”;
3. 税收:对现杀现炒摊位给予租金减免,对预制菜工厂征收“文化补偿税”;
4. 传播:鼓励短视频平台设立“活味专区”,让真实的水产、活刀、活火被算法看见;
5. 传承:支持菜市场建立“摊主口述史”,记录每一声吆喝、每一刀剞鱼、每一次握手。
八、尾声:把最后一滴“活味”托付给月亮
今夜,我回到老屋,把母亲用了四十年的铁炒锅重新支上煤炉。锅已裂三缝,我用铁丝箍紧,像给一位老兵扎绷带。
生火,先点松毛,再续栗木,火苗“轰”地一声,墙壁开出橘红的花。我倒入菜籽油,油温五成,下葱段、姜片、八角,香气像一万只白鸽扑棱棱飞出;再下五花肉,肉皮在高温上骤然收缩,溅出的油星子把夜空烫出一个小洞;沿锅边喷绍兴酒,火焰腾空而起,像一颗小型彗星,在厨房的天花板上划出瞬逝的弧线。
我对着火焰轻声说:“老祖宗,活味还在。”
火焰不语,只把炭烬落在锅底,像给一口裂开的铁炒锅,颁发了一枚无声的勋章。
我把这枚勋章,连同一盘尚有余温的“霜打乌塌菜”,递给站在一旁的孩子。孩子咬下一口,抬头,眼里映出跳动的火光,像映出一条未被剪断的螺旋。
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在深夜开火,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把“活味”当作信仰的香火,中国,就永远味不绝。
来源:大学出版社马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