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娃哈哈”变成“娃小宗”,这事最近在社交平台上闹得沸沸扬扬。
娃哈哈要换标了?
从“娃哈哈”变成“娃小宗”,这事最近在社交平台上闹得沸沸扬扬。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假消息?
毕竟“娃哈哈”这三个字,可是几代中国人的童年记忆,AD钙奶、营养快线、纯净水……
哪个不是超市货架上的常客?
现在突然说要换名字,听起来有点像段子。
但这次,还真不是段子。
虽然娃哈哈官方至今没有正式回应,但一份名为《关于开展2026年度销售经销商沟通工作的通知》的内部文件已经在网上流传多日。
文件里明确提到,从2026年新的销售年度起,公司将启用新品牌“娃小宗”,不再使用“娃哈哈”商标。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更复杂的故事——不是简单的品牌升级,而是一场关于商标归属、股权结构、家族关系和企业治理的现实难题。
要理解这件事,得先回到2025年初。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先生离世后,他的女儿宗馥莉正式接手公司。
很多人以为,这会是一次平稳的交接,毕竟宗馥莉早已在娃哈哈体系内深耕多年,还掌管着宏胜饮料集团——一个她实际控制的庞大商业版图。
但现实远比想象复杂。
娃哈哈集团的股权结构,并不是宗家一家独大。
根据公开信息,目前的大股东是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持股46%,背后是杭州市上城区财政局;
宗馥莉个人持股约29.4%;
剩下的24.6%由职工持股会持有。
也就是说,娃哈哈集团是一个典型的“国资+家族+员工”三方共治结构。
问题就出在这里。
“娃哈哈”这个商标,并不属于宗馥莉个人,也不完全属于娃哈哈集团。
它目前登记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名下,但使用这个商标,需要全体股东一致同意。
换句话说,只要有一方不同意,谁都不能随便用。
宗馥莉想用“娃哈哈”继续做生意,就得三方点头。
但在当前的局势下,这几乎不可能。一方面,国资股东对品牌使用有严格合规要求;
另一方面,职工持股会的态度也不明朗。
更麻烦的是,宗庆后去世后,围绕遗产和公司控制权,出现了多个自称是其子女的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分割高达上百亿的资产。
这些纠纷让整个公司的法律风险陡增。
在这种背景下,宗馥莉选择了一条“绕道而行”的路:
既然“娃哈哈”用不了,那就自己搞一个新品牌。
于是,“娃小宗”应运而生。
从2025年2月起,她控制的宏胜饮料集团陆续申请了“娃小宗”“娃小哈”“宗小哈”等多个商标,覆盖饮料、食品、医药等多个类别。
目前,“娃小宗”商标已进入初审公告阶段,法律上基本站稳了脚跟。
这个操作,本质上是一种风险隔离。
与其在商标归属问题上反复拉扯,不如干脆另起炉灶,把未来的业务全部转移到自己完全掌控的品牌上。
这样,既能避开股东之间的扯皮,也能防止家族纠纷波及核心业务。
但问题来了:经销商和消费者买账吗?
答案并不乐观。不少做了十几年娃哈哈产品的经销商表示,换标这事让他们很头疼。
一位在华东地区经营娃哈哈产品近20年的经销商直言:
“我们利润本来就很薄,毛利也就10%左右,换一个新牌子,消费者认不认?
渠道推不推?
万一卖不动,库存压手里,谁来承担损失?”
这话说得很实在。
品牌不是换个名字就完事了,背后是几十年积累的信任和认知。
“娃哈哈”三个字,意味着安全、熟悉、便宜、好喝。
而“娃小宗”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陌生词,甚至有点拗口。
消费者第一眼看到,可能会以为是山寨货。
更关键的是,娃哈哈现在的市场处境并不轻松。
数据显示,AD钙奶等核心产品在华东地区的销售额同比下滑超过30%。
曾经因舆论风波带来的销量暴涨,如今已逐渐退潮。而百亿级的大健康产业园项目也陷入停滞,资金压力不小。
在这种节骨眼上换标,无异于在高速行驶中换轮胎。
稍有不慎,就可能翻车。
除了换标,宗馥莉还在做另一件事:
关停部分工厂。
今年初以来,娃哈哈陆续关停了18家分厂的生产线。
官方说法是“优化产销布局”,但细看这些工厂的股权结构,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它们大多由宗庆后的其他子女(或其母亲杜建英)担任董事或持股。
比如大理、南京、沈阳、天津等地的娃哈哈公司,都有宗馥莉同父异母的弟弟宗继昌或妹妹宗婕莉的身影。
而这些公司的背后,往往是一家注册在海外的离岸公司,实际控制人正是杜建英。
关停这些工厂,表面看是业务调整,实则是在清理与潜在继承人有关的资产和渠道。
宗馥莉显然不希望这些“非嫡系”力量继续参与娃哈哈的经营,更不想让他们从公司未来的收益中分一杯羹。
这种做法虽然显得强硬,但在当前的法律环境下,或许是她能采取的最有效手段。
毕竟,一旦家族诉讼进入资产冻结阶段,这些工厂和账户都可能被法院查封,反而拖累整个集团的运转。
不过,这种“切割”策略也带来了副作用。
内部人心不稳,老员工和经销商对公司的信任度下降;
外部舆论质疑不断,认为宗馥莉过于“独断”。
更有甚者,把这次换标解读为“娃哈哈要完了”。
其实没那么夸张。
娃哈哈的根基还在,产能、渠道、供应链都还在运转。
电子审批系统显示,宗馥莉仍在远程处理公司事务,日常运营并未中断。
她只是在用一种非常规的方式,试图把公司从复杂的家族和股权泥潭中拉出来。
但这条路能不能走通,关键看两点:
一是“娃小宗”能不能快速建立起市场认知,二是经销商体系能不能稳住。
前者需要大量营销投入和产品力支撑。
如果新产品口味不变、包装微调、价格稳定,再配合一轮有效的品牌教育,或许能慢慢过渡。
后者则更考验宗馥莉的沟通能力和利益分配智慧。
毕竟,经销商不是员工,他们只认利润和风险。
如果新品牌卖不动,他们随时可能转投竞品怀抱。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娃哈哈的困境,其实是中国很多老牌家族企业的缩影。
第一代创业者往往靠个人魅力和胆识打下江山,但很少建立清晰的治理结构和传承机制。
等到创始人离世,各种历史问题集中爆发——股权不清、子女争产、商标归属模糊、员工忠诚度动摇……
这时候,接班人哪怕再有能力,也常常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宗馥莉面临的,就是这样一场“系统性修复”。
她不仅要管理一家年营收数百亿的企业,还要处理家族、法律、国资、员工等多重关系。
换标只是表象,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不撕裂现有体系的前提下,完成一次艰难的转型。
回到开头的问题:娃哈哈真的要变成“娃小宗”了吗?
从目前的种种迹象看,大概率是真的。
虽然官方尚未正式官宣,但商标注册、内部通知、工厂调整、渠道沟通等一系列动作,已经构成了完整的逻辑链。
这不像是一次临时起意,而是一套深思熟虑后的应对方案。
至于“娃小宗”未来能不能成为下一个“娃哈哈”,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名字怎么变,消费者最终记住的,永远是产品本身。
如果AD钙奶还是那个味道,营养快线还是那个口感,水还是那个干净的水,名字其实没那么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企业能不能在混乱中保持定力,在变革中守住初心。
毕竟,一个品牌能活37年,靠的从来不是名字,而是无数人日复一日的信任。
而这份信任,需要宗馥莉用行动,一点点重新赢回来。
(全文完)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