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徽对黄梅戏发展壮大之贡献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16:59 1

摘要:安徽对黄梅戏“做大做强”的贡献,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皖赣鄂飘移来的种子,安徽安庆育成了大树;没有安庆的百年涵养,就没有今天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 具体可从六方面展开:

安徽对黄梅戏“做大做强”的贡献,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皖赣鄂飘移来的种子,安徽安庆育成了大树;没有安庆的百年涵养,就没有今天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 具体可从六方面展开:

一、地理—文化生态:把“采茶调、高腔、青阳腔、凤阳花鼓戏、皖南花鼓戏、徽剧等等众多黄梅戏二级源头”融汇为“安庆源发艺术” 。

1. 清中叶起,皖赣鄂毗邻地区灾民沿长江将采茶调带入安庆。安庆自古是徽班枢纽、青阳腔重镇,戏班林立、戏台密布,为黄梅调提供了现成的“升级包”。

2. 安庆官话属江淮官话,音调高低错落,天然适合小调戏曲化;方言入唱后,原曲“仄声多、跳度大”的山区特征被柔化,形成今天圆润婉转的“黄梅腔”。

二、艺术本体再造,完成“小调→大戏”的四大跃升

1. 唱腔体系化,在安庆诞生的“平词、火攻、二行、三行”板式,使黄梅戏第一次拥有大段叙事能力。

2. 行当大扩展,从“二小”“三小”增加到十余个行当,借鉴徽剧、青阳腔、高腔等,形成生旦净末丑齐全的舞台样貌。

3. 伴奏现代化,20 世纪 30 年代安庆艺人首次加用胡琴主奏,取代“三打七唱”的纯锣鼓,为后来电影配乐、交响化铺平道路。

4. 剧本文学化,望江人陆洪非等把民间“梗概”打磨成《天仙配》《女驸马》电影剧本,确立起人物弧光与结构范式,使黄梅戏拥有“全国通行”的故事文本。

三、人才与机构,把“草台班”变成“国家院团”

1. 1952 年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今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是全国第一个省级公办黄梅戏团体,集中了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第一代“黄金阵容”。

2. 安庆陆续建成安徽省黄梅戏学校(1958)、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2006)、安庆师大黄梅剧学院(2012),形成中专—本科—研究生全覆盖的培养链,累计输送 4000 余名专业人才。

3. 目前安徽全省 26 个黄梅戏剧团中,安庆占 11 个,三级以上演员 400 余人,占全国同类人才总量 80% 以上。

四、传媒与产业,让黄梅戏从“地方戏”变成“国民旋律”

1、1955 年严凤英主演中国第一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拷贝 1.4 万部,观众超过 1.6 亿人次,主题曲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天天播放,一举奠定“黄梅戏=中国最美民间歌剧”的全国认知。

2、改革开放后,马兰、韩再芬等相继推出《红楼梦》《徽州女人》,并登陆央视春节戏曲晚会;2006 年韩再芬版《天仙配》在央视八套黄金档收视破 8%,创戏曲电视剧新高。

3、安徽广电 1980 年代起持续拍摄黄梅戏电视剧 60 余部,占全国戏曲电视剧产量 1/3,被业界称为“黄梅戏影视皖军”现象。

五、政策与平台,省级战略持续“输血”

1.、2006 年安徽省将黄梅戏列入“861”行动计划重点文化工程;2011 年《安徽省黄梅戏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是全国第一部为单一剧种立法的省级法规。

2、2021 年起安徽每年统筹 5000 万元“戏曲孵化计划”专项资金,黄梅戏占比 40% 以上,用于新剧目、影视、动漫、数字博物馆等全链条扶持。

3、安庆市推出“百场黄梅唱响百家景区”三年行动,2023—2025 年计划演出 1000 场,已直接带动文旅综合收入 6.7 亿元,形成“白天看黄山、晚上听黄梅”的安徽旅游新版图。

六、当代创新,数字与跨界“破圈”

1、建成“中国黄梅戏数字资源库”,完成 200 部经典剧目 4K 修复、500 小时唱腔音频 AI 标注,可向全球在线授权。

2、推出国内首个“黄梅戏数字人”——“安小梅”,在抖音、B 站直播,单场点赞破 200 万;与网易合作手游《倩女幽魂》植入黄梅戏皮肤,下载量 800 万次。

3、2023 年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发行“黄梅戏 NFT 数字藏品”两期,上线 3 秒售罄,开创戏曲非遗数字藏品先河。

结束语

从“怀腔”到“国腔”,从草台到院线,从胶片到元宇宙,安徽用两百年持续“发力”,完成了黄梅戏的声腔再造、文本升级、人才集聚、品牌输出与产业变现。今天黄梅戏能与京剧、越剧、豫剧等并列全国五大剧种,核心引擎正是安庆—合肥这条“安徽创新带”。2025年5月以来,“源发于安庆”已成为学界与文旅部官方及非遗表述的通行结论,当然了,为黄梅戏提供养分的各种唱腔和戏曲的二级源头也是功不可没。

——这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也是对安徽贡献的公允评价。

(本文是笔者作为黄梅戏爱好者的个人观点,有不同意见可以私信探讨,拒绝网络暴力和无端谩骂。)2025年9月26日于合肥

来源:地理人文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