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份来自摩根士丹利的研报在投资圈悄然流传:到2035年,全球将有超过1000亿美元的专利悬崖需要填补,而中国创新药正成为关键补位者。 报告预测,中国原创资产在美国FDA获批药物中的渗透率将从目前的5%增长到2040年的35%,贡献每年2200亿美元的中国以外收
国际投行高盛首次提出“中国民营企业十巨头”概念,恒瑞医药作为唯一入选的医药健康企业,与腾讯、阿里、比亚迪等巨头并列。
一份来自摩根士丹利的研报在投资圈悄然流传:到2035年,全球将有超过1000亿美元的专利悬崖需要填补,而中国创新药正成为关键补位者。 报告预测,中国原创资产在美国FDA获批药物中的渗透率将从目前的5%增长到2040年的35%,贡献每年2200亿美元的中国以外收入。
2025年上半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创新药达40种,接近2024年全年总量,创下同期历史新高。资本市场上,创新药相关ETF指数年内涨幅超过100%。
这一切标志着中国创新药正式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领跑”的新阶段。
01 重大突破:心血管领域迎来“中国方案”
在第二十九届东北心血管病大会期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正式发布。新版指南首次明确推荐了通心络、芪苈强心两款通络药物。
这是中药治疗急性病以及中西医结合的重大突破,打破了冠脉介入治疗领域长期由支架置入、球囊扩张等急症治疗技术主导的局面。
通心络胶囊防治急性心梗介入治疗后心肌无复流循证医学临床试验表明,通心络能够促进心肌再灌注,降低心肌无复流的发生率36.6%,且安全有效。
另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可降低30天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率36%,降低1年心源性死亡率27%,被评价为“近十年心梗药物治疗的重大突破”。
芪苈强心胶囊的研究也登上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自然医学》。结果显示,在心衰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能显著降低心衰患者的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22%,包括降低心衰恶化再住院风险24%和心血管死亡风险17%。
与此同时,国产PCSK9抑制剂托莱西单抗凭借双靶点降脂(LDL-C和脂蛋白a)的强大疗效,成为全球血脂管理的新标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建军教授指出,该药物不仅显著降低LDL-C(降幅达70%),还可降低脂蛋白(a)(降幅50%),针对残余风险管理具有独特价值。
02 产业崛起:从“仿制跟随”到“原研引领”
2025年成为中国创新药的“爆发元年”,并非偶然。这是政策、技术、资本三大核心要素历经多年积累后形成的共振效应。
从市场规模看,2020-2024年中国创新药市场从0.82万亿元增长至1.14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53%,展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
政策层面,中国经历了十年医保改革与审评体系优化,覆盖药品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基本形成。2025年还将首次制定“商保创新药目录”,进一步拓宽创新药可及路径并提升企业回报。
技术层面,中国企业基于国内生命科学和化学工程类人才优势,通过短周期分子设计与假设验证的迭代循环,实现了多个领域的“弯道超车”。以PD-1/VEGF双抗为例,其机制相对明确、临床路径清晰,使国内企业能够高效推进针对不同病症的差异化药物创新。
资本层面,随着头部药企现金流趋稳、创新资产估值回归理性,并购成为企业快速扩充管线的重要手段。截至2025年8月底,国内医药并购交易总额达214.47亿元,为去年同期2倍以上。
03 龙头引领:恒瑞、百济神州等企业国际化加速
在中国创新药崛起的过程中,头部企业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恒瑞医药作为中国创新药领域的头部企业,2024年创新药收入达138.92亿元,同比增长30.6%,占总收入比重过半。公司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攀升至8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接近30%。
更引人注目的是,恒瑞医药与默沙东达成重磅交易,将其自主研发的Lp(a)抑制剂HRS-5346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权益授权给默沙东,潜在交易总额高达19.7亿美元(含2亿首付款)。该创新药针对全球超14亿人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被默沙东视为完善其心血管管线的重要拼图。
百济神州则成为全球化的标杆,其泽布替尼(BTK抑制剂)2024年全球销售额26.44亿美元,海外营收占比超60%。这是首款全球年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的国产创新药,标志着国际市场的认可。
石药集团也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转型能力,其Claudin 18.2 ADC临床数据优异,2024年与阿斯利康达成53.3亿美元授权合作。这些案例共同证明中国药企已经跑通“研发—临床—交易—放量”的商业闭环。
04 资本看好:国际投行纷纷上调评级
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创新药企业的态度发生了显著转变。
高盛首次提出对标美股“七巨头”的 “中国民营企业十巨头”概念,恒瑞医药作为唯一入选的医药健康企业,与腾讯、阿里、比亚迪等巨头并列。高盛报告指出,这十家企业总市值达1.6万亿美元,占据MSCI中国指数42%权重,预计未来两年盈利复合增长率将达13%。
摩根士丹利则指出,中国生物科技已从传统仿制药生产,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生态。到2040年,中国源创新资产将占美国FDA新药批准量的35%(2024年仅为5%),海外市场年收入有望达2200亿美元,较2030年的340亿美元实现跨越式增长。
国际资本对中国的青睐,深植于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与改革的沃土。恒瑞近期斩获5.33亿美元基石轮融资,投资方包括GIC、瑞银、高瓴等巨头,彰显资本对其“创新驱动+全球布局”战略的高度认同。
资本逻辑的转变也推动行业整合。头部药企不仅关注并购标的自身质量,更重视其协同潜力,纵向希望通过并购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横向则旨在快速切入新兴赛道,抢占蓝海市场先机。
05 未来趋势:三大驱动因素助推万亿市值
展望未来,中国创新药行业有望在三大驱动因素的推动下实现持续增长。
临床数据将迎来密集披露期。多个涉及心血管、肺癌、糖尿病、肥胖等热门靶点的中国创新项目将在8-10月释出全球关键数据,或将成为下一轮估值“催化剂”。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2025年6月,证监会宣布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取消对营收与利润的限制,改为“市值+研发”为核心指标,极大提升了尚未盈利Biotech的融资能力。同时,药监局明确将临床试验审评周期压缩至30个工作日,提升研发转化效率。
国际化进程加速。2024年中国创新药出口占比达30%,百济神州、恒瑞等企业海外授权交易额屡创新高。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BD出海交易已达成超50项,交易总额超过480亿美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有创新药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创新药当前的爆发阶段可类比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的时段:中国的创新药已经进入收获期,在全球创新药领域,中国与美国的并跑态势已经得到确认。
随着龙头公司财报的扭亏为盈,中国创新药企已发生根本性转折。
---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建军教授在近期的心血管专题会上表示,中国已自主研发4~5款PCSK9抑制剂,特别是首款托莱西单抗的突破,填补了国产原研药空白。随着未来更多有意义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开展,中国心血管创新药有望改写国际指南。
资本市场已经做出反应。截至2025年9月19日,创新药ETF沪港深跟踪的标的估值(PE-TTM)为27.2倍,距离发布以来的历史巅峰还有61%的修复空间。
随着中国创新药企从“借鉴国际”迈向“定义标准”,这一进程不仅将惠及国内患者,更将为全球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新范式。
来源:AI投资人,唤醒国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