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智贤新戏两秒镜头,暗踩中国惹众怒,是疏忽还是暗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20:48 1

摘要:韩剧第一次翻车,不一定因为演技,可能是一张地图。上周上线的《北极星》里,全智贤饰演的特工在香港追踪目标,背景屏幕却闪现一幅将西藏、台湾都标成“独立色块”的示意图,镜头不过两秒,中国网友直接按下了暂停键。有人截图、有人扒道具来源,热搜从“全智贤好飒”秒变“全智贤

韩剧第一次翻车,不一定因为演技,可能是一张地图。上周上线的《北极星》里,全智贤饰演的特工在香港追踪目标,背景屏幕却闪现一幅将西藏、台湾都标成“独立色块”的示意图,镜头不过两秒,中国网友直接按下了暂停键。有人截图、有人扒道具来源,热搜从“全智贤好飒”秒变“全智贤踩线”,风向转得比剧情还快。

剧组第一时间出来“灭火”,声明称“素材外包,后期疏忽”,并紧急替换源文件,可国内平台已把相关片段整体删除。看似流程熟练,却挡不住观众追问:为什么“失误”总在同一个方向?去年另一部韩剧把春节写成“韩国传统”,再往前数,泡菜、汉服、端午都要争源头。一次是意外,多次就难免被看作“带任务创作”。

细看《北极星》的设定,更能品出味道。全智贤的角色被设定为“国际雇佣兵”,专接“西方大单”,故事走到哪里,麻烦就出现到哪里,唯独在韩国本土永远干净光亮。香港段落里,街头混乱、信号被“神秘势力”控制,而解救者正是她带领的韩方小队。把城市拍得阴暗,把自家角色拍得高光,这种反差式呈现,与过去一些作品把上海拍成雾都、北京拍成霾城的手法如出一辙,只是这一次剪进了争议地图,才让人抓到实锤。

更微妙的是资金背景。该剧主要投资方里,一家美韩合资基金占股超过四成,基金官网公开写明“支持自由叙事”。资本没有国籍,却自带立场,当“自由”被简单等同于“可以踩别人”,文化产品就成了夹带私货的便当。观众以为在刷爽剧,其实是在替别人的价值观买单。当然,也有人替全智贤叫屈,认为演员只负责背台词,地图是道具组的事。可明星不是道具,她选剧本的那一刻,就已经与立场绑定。当年她凭《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拿下百亿播放,代言从矿泉水到家电接到手软,如今转身接拍“踩线”剧本,却想用“外包背锅”全身而退,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观众可以原谅演技油腻,很难原谅演员这种忘本行为。

官方态度很快落地。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文,呼吁各平台“谨慎引进存在主权争议内容的产品”;两家卫视原定播出的宣传采访被临时撤档;广告客户也悄悄替换海报,把“全球同步追剧”改成“精选好剧待定”。没有正式封杀,却寒意阵阵,这种“软降温”比点名更令市场心慌。韩剧过去在中国一路高歌,靠的正是口碑和亲近感,一旦亲近感被打破,再强的光环也会打折。

有人担心,如此会不会走向“逢韩必反”?其实倒不必紧张,观众反对的不是韩剧,而是双标叙事。韩方可以拍南北对抗,也可以拍国际阴谋,但别把别人家的历史随意切块,更别把节日、领土、文化当成剧情佐料。中国观众一向用钱投票:你尊重我,我送你收视率;你踩我底线,我立刻关机。当年《星你》让炸鸡啤酒卖断货,今天《北极星》也能让同款耳机滞销,市场永远比声明更有说服力。至于全智贤,新戏能否保住中国市场,决定权不在她道歉多快,而在她下一步怎么走。继续接“带任务”剧本,就要承担失去最大海外市场的风险;认真挑本子、看清道具,观众也会用遥控器原谅她。毕竟,大家想看到的是好故事,不是被故事暗戳戳上课。明星和剧组如果不懂这个道理,下次翻车,可能连两秒镜头都不需要。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