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红丝巾,一场直播,肖战真能改写娱乐圈审美霸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00:05 1

摘要:镜头里,肖战没急着喊“买它”,先低头把一枚盘扣拆开又系上,动作慢得像给小学生示范。

“再晚一点,你可能就错过娱乐圈最后一次‘不靠脸吃饭’的直播现场。”

昨晚刷手机,那条红丝巾像一团火直接烧到眼前。

镜头里,肖战没急着喊“买它”,先低头把一枚盘扣拆开又系上,动作慢得像给小学生示范。

弹幕瞬间被“学会了”刷屏,可真正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是旁边非遗师傅补的一句:“这个结,我妈教了我十年,我教了徒弟三年,他三分钟就讲清了。”一句话,把“快时代”与“慢手艺”的冲突摊在桌面上。

很多人以为这又是明星带货的漂亮外壳。

数据甩出来才吓一跳:飞瓜后台显示,那条丝巾成交1200万,复购率比同行高30%,更狠的是,65%的下单人是25-35岁、本科以上的女生。

她们平时连9块9运费都嫌贵,却肯为一块布上那枚古老的盘扣花掉半个月口红预算。

理由很简单——直播间里,肖战把盘扣叫成“中国版纽扣”,又补一句“它先系住的是风,再系住人心”。

就这一句,把商品升成了可以晒朋友圈的“社交货币”。

再往深扒,发现这场直播的选品逻辑和以往完全不同。

团队提前半年扎进苏州非遗工坊,把七种盘扣做成动图小卡片,先放到粉丝群投票,哪张点赞高才带哪张。

等于把决定权交给观众,而不是品牌方。

结果品牌方反而更乐意——Gucci、Dior的在华公关被曝已去打听下一次排期,因为“高学历女性”正是奢侈品牌最想撬动的增量市场。

有人调侃:以前明星争代言,现在争“被上课”,谁先抢到谁就能拿到文化溢价这张新船票。

非遗也跟着水涨船高。

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去年的内部简报透露,全国131项传统纺织技艺,过去一年只有不到10%能自己盈利;肖战直播后,苏绣协会三天收到两百多条“想合作”的私信,连贵州的苗银工坊都托人问“盘扣+银饰”能不能做联名。

一条丝巾,把原本在博物馆里“供着”的手艺,变成了可量产、可混搭、可再设计的“新国潮元件”。

说白了,就是把“保护”变成“生意”,让手艺人先吃饱,再谈传承。

可争议也来得飞快。

有人拍桌子:把盘扣拆成商品,是不是又把文化削成碎片?

当“非遗”变成流量标签,下一步是不是连清明上河图都能做成手办?

焦虑不是空穴来风。

去年河南卫视水下飞天舞爆红后,同款面膜立刻贴牌上市,文化符号被快消品蹭到面目全非。

前车之鉴在前,网友担心:如果明星们都来“上课”,会不会形成新的“文化精英门槛”——不懂盘扣历史就不配买?

那时,审美霸权只是换了件衣服,继续排队割韭菜。

面对质疑,肖战团队没发长文,只把直播回放剪成三分钟短片,里面保留了一个NG镜头:他系错扣,急得向师傅拱手求教。

画面一点没修,手指甲边缘的倒刺都看得见。

恰恰是这份“不会”,让屏幕前的普通人松口气——原来不必是专家,也可以喜欢传统;原来弄错也没关系,先敢上手再说。

文化消费最可怕的不是买错,而是被“懂行”两个字吓住,干脆不买。

把门槛拆成台阶,或许才是“去霸权”的真正解法。

接下来怎么走,没人敢打包票。

可以确定的是,市场已经用脚投票:愿意为故事、为手工、为“不一样”付高价的人,正在变多。

品牌、明星、非遗三方像被放进同一台洗衣机,谁先找到平衡转速,谁就能把衣服洗干净又不掉色。

至于观众,只需记住一个底线——下次再看到“文化直播”,先问三个问题:谁在讲故事?

钱流向哪里?

手艺有没有被简化成贴纸?

问完再下单,才算真正的“审美觉醒”。

红丝巾已经发货,盘扣结还在。

火能不能继续烧,要看下一根柴是不是够干,下一阵风是不是够诚。

来源:娱乐游乐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