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库全书》,你知道多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20:08 1

摘要:我第一次知道《四库全书》是看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纪晓岚奉上命带人整天忙活的就是编纂这部书。电视剧看完就过去了,距今已经二十多年。也就是说,这么多年《四库全书》没有进入到我的生活中,而再次听到它们却是新近看的一部纪录片,《炮火下的国宝》之第四集《四库全书的

原创 绿腰LQ 河北

我第一次知道《四库全书》是看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纪晓岚奉上命带人整天忙活的就是编纂这部书。电视剧看完就过去了,距今已经二十多年。也就是说,这么多年《四库全书》没有进入到我的生活中,而再次听到它们却是新近看的一部纪录片,《炮火下的国宝》之第四集《四库全书的抗战苦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承载中华文明的珍贵古籍《四库全书》面临危机。1937年8月,战火逼近杭州,时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组织人力物力,多方沟通协调,在杭州沦陷之前将镇馆之宝文澜阁《四库全书》抢运出来,历经8年11个月,辗转五省多地,两千多公里颠沛流离,最终得以安全保存,返回杭州孤山藏书楼。

《四库全书》是由清代乾隆皇帝主持纂修的一部庞大丛书,全书共有36000余册,约8亿字,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经典文献,是中国帝制时代官修的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当时,不仅很多全国有名的学者做四库馆臣,还召集了一大批抄手约四千多人通力合作方才完成这部书。修成后共抄缮7部,乾隆皇帝命人仿照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的样式修建了7座皇家藏书楼,用来收藏这些手抄本,因此,存放其中的《四库全书》也称“阁书”

7座藏书楼分别是沈阳文溯阁、承德文津阁、北京圆明园文源阁和故宫文渊阁,以及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其中北边四阁乾隆御用,江南三阁则向当地读书人开放。后来,圆明园文源阁被八国联军烧毁,扬州文汇阁和镇江文宗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杭州文澜阁亦被摧毁,其所藏《四库全书》四散飘零,流失在民间。1862年,江南藏书家丁申和丁丙两兄弟无意中发现并积极寻找残帙,花费6年时间倾力补抄残页,后又经浙江几代文人共同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基本恢复原貌,日臻完善,保存于浙江省立图书馆。这部象征着中国文化延续,在江南一脉独传的阁书,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故事就围绕保护这部阁书展开。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接下来的一个月,局势发展超人所料,战火迅速蔓延到江南。战争来时,官员考虑的是土地的丢失,政府讲的是人民沦落或城市被侵袭,但作为文化人,他们想的第一件事却是:承载文化的典籍怎么办?

1937年8月,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陈训慈压力巨大。他执掌馆务已经6年,没有人比他更熟悉这些馆藏文献跟浙江根深蒂固的联系和分量。战争带给他的,除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焦虑,还有压在自己肩膀上那副沉重的担子。他考虑的不是自家老小,不是员工安置,不是逃到哪里安身立命,而是相比之前毁于战火和人为破坏,好不容易由几代人手里流传保存下来的那些珍贵古书,要藏在哪里才最安全。

“土地可以丢失,但文脉不能断,中国还要复兴,还有人才,需要这些东西”。文脉不能断。陈训慈骨子里潜伏着的典型的文人特质令他不能看到古籍有任何闪失,不然“瞻念万一疏失”,他将“何以对浙人,何以对文化”?这是他的职责所在。烽火到来之前,他得为这批馆藏精华寻找一处安身之地。

于是,就有了阁书接下来8年又11个月,辗转浙、闽、赣、湘、黔五省,行程2000多公里,漂泊大半个中国的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遍地狼烟,兵荒马乱,人的性命犹如蝼蚁草芥尚且朝夕不保,何况那些沉重的既不会说话也无法变现搬移不便的古籍文献。过程的艰辛自不必说,只需看看它走过的路:

▲文澜阁《四库全书》西迁路线

▲文澜阁《四库全书》返回路线

1937年8月,转移到杭州市富阳区渔山乡石马头村;1937年10月,日军登陆杭州湾,转移到建德市;1938年除夕,转移到龙泉市;1938年3月开始至4月底,经浙、闽、赣、湘入黔,到达贵阳;1939年2月,为躲避日军空袭,转移到贵阳市城北金鳌山地母洞;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贵州省政府向毕节疏散,阁书又转移到重庆青木关,至此到达西迁的终点,暂时得以稳定,直至抗战胜利;1946年5月,由渝取道川南入黔、湘、赣,阁书返回到杭州孤山藏书楼。

运输古籍,需要组织人力随行护送,需要木箱包装及运输工具,需要经费,更需要安全可靠尽量稳妥的地方存放,期间防虫防蛀,防潮防湿,防火防盗,尤其防日寇的劫掠,哪一项抻出来都是陈训慈现实操作中要翻越的一座座大山。因为经费紧张,资金短缺,他四处奔走,甚至变卖家中资产设法筹款。大难来时,陈训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护书,对妻子和家人说,你们自己逃难去吧!他大女儿后来说起这个还泪流满面,算起来2014年采访她时岁数也不小了,但提及此事仍非常激动,认为自己的父亲太伟大了。

为了护书,陈训慈及众人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幸运的是,历经战火,历经天灾人难和数次迁徙,到今天仍在跟读者见面的这批古籍,最终有惊无险安然无恙地回到它们的原始地---杭州孤山藏书楼。古人说,在在处处,如有神护,护书的过程感召了很多文化人,许多普通人也参与其中,期间的细节令人动容。

身为文弱书生,以陈训慈为代表的几个读书人拼尽全力将古籍送往遥远的内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虽未身赴沙场,但当面对文化毁灭的浩劫,同样有着存亡继绝,抛身舍命的意志和勇气。

除了陈训慈,我还对一个人感兴趣,他就是赵坤良。位于富阳渔山乡石马头村的赵家老宅,是阁书转移第一站的落脚点,老宅的主人就是赵坤良。片中这个人物出场并不多,他的形象是在旁人的叙述中逐渐立体起来的。

赵坤良与就职于浙江省立图书馆的夏定域是好友。既是好友,说明他们交往甚密,清楚对方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收入状况,日常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和问题应该没少交流,人品,性格,做事,喜好,等等,知根知底即是如此。夏定域知道“他家有余屋,不住人,不起烟火,距江岸十多里,系山里”,关于阁书的转移和保存,想来他心中已有定论,便向陈训慈提出建议,将《四库全书》放到赵家老宅存放。

看了片子我常想,当赵坤良痛快地接到浙江省立图书馆的重托时,是怎样的心态?将228箱阁书和古籍善本保存在自己家中,这么大批量的重要藏书可不是个小物件,“大的是两个人抬一箱”,说明箱子不小而且很沉,两百多箱很占地方不说,关键还得承担一定风险。因为有消息传,当时日本人也在寻找这批阁书,能不能安全保存,会不会引火烧身,他心里一定慎重考虑过,但他却将自家老宅贡献出来,没有丝毫犹豫。

自古以来,江南一带文风鼎盛,藏书荟萃,作为渔山当地乡绅,又跟夏定域交好,赵坤良十分清楚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分量,自决定存放阁书那刻起,他应该就有了思想准备,随时跟浙图密切联系,就没闲着:

腾空祖宅,打扫卫生;提前踩点,确定埠头交接地点;联系挑夫,备好足够的人力和物具;备好现金,结算工钱;安顿随行护书人员食宿,拆除灶台,派人每天由新宅向此送饭;叮嘱家人和村民,避免消息扩散,等等,而这些是需要四处打点操大心的,包括后来舟车转移的经费都是他跟夏定域垫付的,不是谁都能有这种觉悟,做出这种牺牲的。

赵君坤良,富有资产,待人和善,号召力强,一声令出,数百挑夫立至,故搬运书箱毫不费力。

--- 摘自浙江省立图书馆干事毛春翔《文澜阁〈四库全书〉战时播迁纪略》

我们来看这段话:“富有资产”说明他经济条件好,有足够的能力支持这个事;“待人和善”和“号召力强”说明他人际关系好,与乡民相处平和无矛盾;“数百”是个代指量词,说明去的人多,人手充足;作为当地有名的乡绅,“立至”则表明他非常有威望,说点事情大家不但听而且还拿着还很当,遵守时间和规定,如约到达指定地点;此外,每个人2毛5分钱的工钱在当时应该不薄,大家愿意干、甚至抢着干。

综上种种,“故搬运书箱毫不费力”,阁书得以很快在傍晚时分就由埠头运到十几里外的老宅藏好,保证了时间和速度。阁书在他家存放了120天,照应周到,没出任何闪失。后来随着日寇临近,为了安全,这批阁书继续西迁。日本人到此寻书未果,一把火焚烧了赵家。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在大国和小家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而这些东西大约就是嵌在骨子里的,对文化的尊重和对秩序的遵守,立体又鲜活。

我想,这种东西叫做风骨。

阁书颠沛流离,奔袭数千里,其难危亦远甚于往昔,八载深锢边陲,卒复完璧归杭,是谁之力与?曰陈叔谅先生之力居多,凡人事安排,经费请领,防潮设备之改善,员工生活之维持,以及其他有关与阁书之安全者,皆赖先生主持维护于其间,前丁后陈,并垂不朽。

陈训慈和赵坤良,仅是救护《四库全书》众多人中的前两个,转移的第一站就有这么多感人的故事,而在整个护书过程中,很多普通人危难关头挺身而出,化解路上的千难万险,他们大部分默默无闻,图书馆员工,卡车司机,工友,当地村民,船夫,挑工,甚至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当地民众。他们都是平凡人,但做的事却又那么不平凡。

迄今为止,七阁《四库全书》仅余四部,只有文澜阁本完璧归杭存放在它的属地。北京故宫文渊阁本被转移至台湾,沈阳文溯阁本现存于兰州后修的文溯阁内,承德文津阁本保存在京师图书馆,即后来的国家图书馆。漫漫护书路,是中外文献史上罕见的文化长征。有网友曾说,战火燃烧的每一撮灰,都是粉身碎骨的唐宋元明清!日军发动的这场空前的文化洗劫,每次跌宕起伏的抢救,都凝结着保全中华文脉的信心和决心。

几百年前的某个夜晚,当黄昏的灯盏在纸墨上留存温热,古人一定想象过,这些凝结着中华文化的书卷,能够抵达岁月纵深处,向未来诉说民族的故事。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每个时期都会有人为其献身,在默默保护她,让国人的精神灵魂永远滋养在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文化传承缔结了每个中国人的信仰和力量,而文化信仰又保护了文化传承,使得国学文化在历史长河里虽沉浮跌宕但却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时至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这段鲜为人知的过去?那个时代的文人普遍有日记的习惯,他们的记述拂去尘光,让历史重现,让我们知道了很多当时的细节。不一样的抗战故事,引发别样的深度和思考,这对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实现整个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坚定信念,坚守初心,肩负起自己的家国责任。

民族文献,国家典籍,为子子孙孙元气之所系,它们的精光,若隐若现地直冲斗牛之间,不可能为水、为火、为兵所毁灭。

守护古籍,就像守住了历史。

来源:草根练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