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典型案例(九)。其中,“天津市宝坻法院林亭口人民法庭:打造无人机低空经济行业治理新‘枫’景”入选,引发广泛关注。
转自:中国环境网
9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典型案例(九)。其中,“天津市宝坻法院林亭口人民法庭:打造无人机低空经济行业治理新‘枫’景”入选,引发广泛关注。
林亭口法庭地处农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的宝坻区腹地。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无人机植保等低空作业模式迅速普及,成为推动农业降本增效的新质生产力。然而,部分农户和企业在操作中存在“黑飞”、违规喷洒、农药飘移等问题,引发作物受损、环境污染等纠纷,给基层治理带来新挑战。
面对新业态带来的新矛盾,林亭口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推行“三早”工作法——早纠正、早提醒、早行动,以专业审判为基石,以源头治理为导向,探索出一条司法服务保障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新路径。
当好定分止争“压舱石”。法庭在深耕涉农纠纷专业化审判基础上,挂牌设立环境资源法庭,实现涉环资案件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集中审理。针对无人机作业纠纷特点,深入村居走访调研,联合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开展专题研判,统一裁判标准。针对鉴定难、周期长等问题,引入农业专家、技术骨干参与调解,以“行里人说行里事、专业人断专业案”的方式提升解纷质效。2024年,此类纠纷调撤率同比上升43%,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打好基层治理“主动仗”。法庭在辖区街镇设立“法官工作室”,开通“三农”纠纷调解“绿色通道”,推动环境资源案件“一站式”化解,累计接待群众2000余人次,前端化解纠纷370余件。针对无人机农药喷洒“越界”致损频发问题,向主管部门发出司法建议,推动加强行业准入管理、组织技能培训、开展普法宣传,助力堵塞监管漏洞。同时,联合飞行营地将法治课纳入无人机操作员培训体系,法官以案释法,明确作业中须综合考虑天气、风向、药理及周边作物等因素,引导从业者依法合规飞行,从源头减少“乱飞”“药害”事件。
打好联动协作“组合拳”。林亭口法庭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牵头召开潮白河流域环境资源司法保护联席会议,与京津冀三地七家法院签署协作协议,将无人机低空作业纠纷纳入流域一体化治理范畴,推动跨区域生态协同保护。同时,依托与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的共建机制,组织干警走进无人机实验室学习前沿技术,邀请高校师生参与实习调解,打通专业力量参与纠纷化解的通道。此外,打造“线下有阵地、线上有平台、网格有触角”的立体化普法矩阵,在潮白河国家湿地公园设立司法教育基地,通过新媒体平台推出“宝法说环资”专栏,广泛传播低空经济领域法律风险防范指引。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