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落的蒙书:太行山蒙学类文献与乡土启蒙的嬗变(上)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08:36 1

摘要:近年来,随着“目光向下”社会史研究视角的崛起,民间文献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历史研究中“平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终由‘稗史’成为‘正史’。这种转变,其实是历史观的重大转变,意义的确深远”。民间历史文献生动再现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对于重构历史书写、还原历史本

《引蒙入路》

《字不离谱》

□邹蓓蓓

近年来,随着“目光向下”社会史研究视角的崛起,民间文献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历史研究中“平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终由‘稗史’成为‘正史’。这种转变,其实是历史观的重大转变,意义的确深远”。民间历史文献生动再现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对于重构历史书写、还原历史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2013年底,在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区发现了一批民间文献,时间上起明朝万历年间,下至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公社解散前夕,总量达20万余件,因这批文书出自太行山地区,故名“太行山文书”。

太行山文书收录了一批蒙学类文献,自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计520余件。这批蒙学类文献不仅包含太行山地区独有的蒙学文献,也涵盖了其他地区的相关文献;既包括传统的蒙学文献,也涉及广义上的蒙学类文献。所谓广义的蒙学类文献,不仅是针对儿童的启蒙教育文献,还涉及对百姓思想教化的民间自编蒙学读物、红色读本、识字教材、史地常识等多种类型。这批蒙学类文献流传于民间,是非正规的启蒙教育读物,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授童蒙及中下层百姓识字的同时,特别注重伦理道德的培养,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及处事原则。它深入民间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是社会主流价值观、道德观的体现,是社会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太行山文书蒙学类文献,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土启蒙的知识谱系:

太行山蒙学类文献的类型

太行山文书是华北乡村社会珍贵的历史文献,是我国北方发现的又一大宗民间文献。太行山文书收录的一批蒙学类文献,内容丰富,种类多样,主要是针对童蒙及中下层百姓编写的启蒙教育读物。这批蒙学类文献涉及面广,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划分,按照内容的侧重方向来看,分为识字习字类、道德教育类、史地常识类、诗韵文赋类、日用应世类、自然算书类、科举教科类及红色读物类等。

(一)识字习字类:识字启蒙与日用读写

这类蒙学文献主要面向儿童及中下层百姓,兼具识字与习字功能的启蒙读物,其中以明清时期流传的杂字类文献最为常见。它们多采用韵语形式,包括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十言等多种句式,语言押韵,富有乐感,帮助学习者掌握日常用字和实用词汇,以满足生产与生活中的基本需要。此类读物集识字教学、实用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易于记诵,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成为庶民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识字工具。如《绘图正音注解六千字文》《四言影本》《儿童看图识字百事通》《字不离谱》《养蒙针度》《注音词表》《五方元音大全》《方言插注杂字》《新刊音释校正便用庄农杂字》《绘图幼学杂字》《六言杂字》《两得新知》《五言杂字》《改良绘图幼学杂字》等。这些蒙书被人们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然而却能与官方的“三百千”相抗衡,“在实际上,也确是靠了这一路土教材,才真正解决了中下层社会人家的子弟只用短时间学会识字,以应付日用需要的问题。……恐怕要归功于这类‘上不了台盘’的杂字书,在封建社会历史上相对地减少了文盲在全社会的比例”。

(二)道德教育类:伦理训诫与价值构建

这类蒙学文献以宣扬伦理道德、普及实用知识、训诫百姓思想为主要内容,涵盖格言、家训、礼仪、劝善、俗语及教科读物等多种形式。随着近代社会的转型与变革,其所宣扬的思想内容也适时更新,呈现出鲜明的时代适应性。清朝宣扬三纲五常、忠君报国的思想,如《六言杂字》《训蒙四字录》《童蒙须知》《传家必读》《治家箴言》等;晚清民国交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变革,国民政府宣扬“三民主义”的思想,如《中华民国共和三字经》《单级国文教科书》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编写的红色启蒙读物,宣传抗日思想,如《老百姓日用杂字》《抗日三字经》等;新中国成立初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如《农民三字经》《(农村适用)民校识字课本》等。这些蒙书对民众的思想进行道德教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华北民众话语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史地常识类:乡土记忆与国家认同

这类蒙学文献通常采辑历史人物、地名辖属、贤人言行、故事史实等编成韵语,以供童蒙和市井百姓学习与使用。它们以韵语、对偶的形式叙述史地常识,内容涵盖历代帝王世系、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王朝兴衰变迁,以及地理概貌、州府辖县等,如《绘图增注历史三字经》《历代帝王歌》《绘图名贤集》《地理概要》《历代世统歌》《二十四史鼓词》《排王传》《四字鉴略》《州府辖县》《初学简明历史指南》《初学简明地理指南》等。这类蒙书不是单纯的传授史地知识,而是蕴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反映了社会主流的历史观,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

(四)诗韵文赋类:歌谣教化与文学启蒙

这类蒙学文献常以诗歌文赋的形式呈现,采用韵律整齐、对仗工整的歌诀体、藏头诗或杂体诗等体裁,在声律、音韵、词汇等方面对童蒙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激发童蒙的兴趣,便于记诵与传播。如《家课巧搭文观》《选杂截题》《带经堂小题诗文》《千家诗》《经训集》《绘图千家诗注解》《六也堂训蒙草》《引蒙入路》《初学准绳》《易知集》《如意选》《朝爽集》《小题正鹄》《带经堂小题诗文》《古唐诗合解》等。这类蒙书往往将一些简单的语汇以诗歌文赋的形式进行编排,是传统诗歌的一种变体,符合诗文的平仄韵律,属于浅层次的诗歌文赋。作诗作赋乃是古代文人的基本功,这类蒙书多是培养童蒙学习一些古今名对,使其能够熟读记诵,达到熟练掌握。此类蒙书集文学性、趣味性、识字性于一体,新颖奇特,可读性强。

(五)日用应世类:实用知识与生活技艺

这类蒙学文献主要以百姓日常所需的书信、应用文、居家常识和农作知识等为内容,涵盖尺牍范本、知识百科以及居家日用指南等多个方面。如《酬世文件集锦》《应酬汇选新集》《初学新文范》《文公家礼》《普通实用白话新尺牍》《精选商贾尺牍句解汇编》《增广注解尺牍全璧》《分类尺牍全书》《绘图国音言文对照学生新尺牍》《老百姓庄稼杂字》《新刊音释校正便用庄农杂字》《补选杂字居家必用》《新编十字四言杂字》等。这类蒙书实用性强,包罗万象,涉及百姓生活的常用知识,是民间百姓日常生活交际往来的必备书籍,可谓实用知识“百科全书”。

(六)自然算书类:数理启蒙与科技常识

这类蒙学文献主要围绕天象历法、算学算术等,以传统蒙求的形式,系统介绍自然常识、算术方法、名物知识及基础科技知识,如《历书》《名物蒙求》《算学启蒙》等。清末新学兴起之后,新式教科书的编写逐渐成为风尚,部分仍沿用旧式蒙求体例,但内容已融入近代科学知识,如《中西算学大成》《算法全书》《算法统宗》《增补算法统宗大全》《简明算法指掌》《高级小学算数课本》等。此类蒙书有助于童蒙初步接触科学知识,内容可读性强,便于理解与记忆。尤其是算学类蒙书,常以歌诀体编写,语言押韵、句式整齐,朗朗上口、易于诵习,非常适合启蒙阶段的儿童学习。

(七)科举教科类:蒙学教育与读书科考

这类蒙学文献以读书应试和科举入仕为主要目标,其教育宗旨在于将学生培养至可进入科场,参加科举考试。这类蒙书主要包括科举应试读本、八股文范文、学校讲义等,如《京师大学堂伦理学讲义》《新政校士式六种》《窗课合编》《新科试策法程》《乡墨崇真》《河间试律矩》等。晚清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推动教育变革,新式教科书逐渐兴起,加速了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如《单级修身教科书》《小学国语读本》《初等国文教科》《单级国文教科书》《修身讲义》《通俗国文教科》《女子国文教科书》《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等。

(八)红色读物类:革命动员与政治宣传

抗日战争时期,为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涌现出一批红色读物,如《救亡期间试用小学常识课本》《国耻问答一百条》《国耻小史》《抗日三字经》《抗日儿童读本》等。这些读物以通俗的语言和鲜明的主题,有效推动了民众的抗战意识觉醒与政治动员。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人民群众热情高涨。这一时期编写的红色读物语言朗朗上口、内容贴近现实,旨在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包括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红色通俗读物和扫盲识字课本等,如《俗语本》《农民三字经》《老百姓日用杂字》《冬学民校政治教材》《农村政治夜校识字课本》《农民语文课本》《识字与作文教学经验》《农民业余学校识字课本》《农民识字课本》等。这些文献不仅反映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也展现了红色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传承与发展。(未完待续)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