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线——太行山深处的兵工厂:国营凌云机械厂(333)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1 09:03 1

摘要: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周边局势异常严峻,面对美国、苏联的咄咄逼人,1964年7月,毛主席作出了“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大批一线地区的工厂采取整体搬迁或分迁的方式内迁到大西南和大西北,史称“大三线”;另外在一线和二线地区,还建有一大批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周边局势异常严峻,面对美国、苏联的咄咄逼人,1964年7月,毛主席作出了“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大批一线地区的工厂采取整体搬迁或分迁的方式内迁到大西南和大西北,史称“大三线”;另外在一线和二线地区,还建有一大批省属“小三线”兵工企业,生产常规兵器。

涞源县位于保定地区的西北部,太行山、燕山、恒山三山交汇于此,境内群山起伏,沟谷纵横,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78座,1500米以上的山峰32座,2000米以上的山峰5座,东北距北京160公里,东距天津210公里,东南距保定89公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符合“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建设要求,因此涞源县成为河北省重点三线建设区域之一,国营利生机械厂(凌云机械厂最初名字)就诞生在这一时期。

1965年,五机部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一座生产37毫米高射炮弹的工厂。经过多地的勘测采点,最终将厂址定在涞源县西南的北石佛公社牌坊大队(今北石佛镇牌坊村),取厂名为国营利生机械厂,军工代号333厂。1966年国营利生机械厂破土动工,主要的援建单位是重庆嘉陵机器厂(451厂)。

国营利生机械厂的建设是在非常保密的状态下进行的,建设时期,厂区周围进行军事管制,进出的卡车均蒙上苫布。为了战备需要,333厂的核心车间都建在山洞中,这是整个建厂中难度最大的一项作业任务,太行山区山体的岩石非常坚硬,掘洞非常困难。当时利用风钻打眼,雷管爆破的方式慢慢推进,碎石用独轮车或扁担运到洞外,由于山洞渗水严重,刺骨的积水令工人们吃尽了苦头,但没有人退缩,都在咬牙坚持。

经过全体建设职工的努力,建在山洞中的机修车间、工艺车间相继竣工,这两个车间整体呈“U”型分布,两个山洞之间有通道相连接。洞顶有金属通风管道,地面为水泥地面,两侧有排水沟,车间门口有厚重的金属大门,由于建在山体中间,如果发生战争,山洞车间完全可以抵御航空炸弹的攻击。

国营333厂生产的37毫米高射炮弹主要为55式37毫米高射炮供弹,有曳光杀伤榴弹和电光穿甲弹两种。55式37毫米高射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主要的中、低空防御武器,还曾作为对外军援的主要武器。333厂生产的高射炮炮弹曾源源不断的运到“援越抗美”战场。

1973年,国营利生机械厂更名为河北国营京原机械厂,1975年再次更名为国营凌云机械厂。当时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每天早上听着央广的《新闻和报纸摘要》上班,生产区和生活区设置很多大喇叭,嘹亮的广播声是那个年代特有的声音。

70年代企业的订单不断,成为凌云兵工生产过程中最为辉煌的时期。在生产任务紧张的时候,工厂实行三班制,人停机器不停。当时生活区建有职工家属楼、单身宿舍楼、职工大礼堂、子弟学校、职工食堂等,典型的军工小城。

1980年,我国结束历时十七年之久的三线建设,全面转向经济建设,三线军工企业订单骤减,纷纷转向民品开发。为了维持职工的生活,凌云厂饥不择食,各个车间做过冰棍、玩具、女工织过毛衣,还曾利用闲置厂房养鸡、养猪,满打满算一年的产值不过200多万元,根本满足不了职工的吃饭问题,导致连续数月发不出工资。

尽管艰难,但英雄的凌云军工人没有被困难压倒,提出了“奋战三五年,全部依靠民品扭亏为盈”的目标。他们勒紧裤腰带,利用节省下的有限资金给天津化工设计院,请他们为企业策划接下来的发展方向。1985年凌云厂与澳大利亚APS公司进行了21个月的艰苦谈判,依托自身的军工优势,终于取得了APS公司投资的塑料化工项目,合资成立亚大塑料制品公司,为天津大发提供汽车部件,1991年实现盈利。

为了顺应市场发展,1994年整体搬迁到涿州市,1995年成立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搬迁后的凌云老厂区被移交地方,厂区大部分荒弃,生活区一部分出售给附近的村民。

来源:高明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