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开讲第266期|基础教育 美丽蝶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08:32 1

摘要:9月2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介绍,“十四五”规划确立的教育领域各项目标任务全面高质量完成。基础教育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了92%,今年学前一年免费惠及1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郭闻

据央视新闻报道:9月2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介绍,“十四五”规划确立的教育领域各项目标任务全面高质量完成。基础教育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了92%,今年学前一年免费惠及1200多万儿童,义务教育全国2895个县域全部实现基本均衡。

视觉中国供图

1

清晨,云南怒江峡谷深处,崭新的乡村幼儿园里飘出童谣声,孩子们用普通话向老师问好。而在十年前,这里的大多数孩子还只能在陡峭的山路上奔跑嬉戏,与学前教育无缘。

同样的场景,发生在广西十万大山里。十年前,壮族女孩小芳需要每天往返四小时山路去上学。而今天,她的弟弟小明只需步行十分钟,就能到达村里新建的标准化小学,不仅教室明亮,还有了多媒体教室和免费营养午餐。这个普通家庭的故事,正是中国基础教育巨变的缩影。

“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这一消息背后,是一组振奋人心的数字: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2012年的64.5%提升至92%,今年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惠及1200多万儿童,意味着每10个适龄幼儿中,就有超过9个走进了幼儿园的大门;全国2895个县域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数字背后,是中国基础教育从艰难普及到追求优质、从满足“有学上”到致力“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

所谓基础教育,在中国是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

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勿庸置疑,从小处来说,基础教育对于个体的人有着改变人生和命运的关键作用。这是所有人都认可和接受的事实,无论做什么事,有知识与没知识大不相同。从大处来说,国民教育化程度越高,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空间便越大,未来竞争力便越强。所以,基础教育毛入学率及高等教育普及率,是全球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整体教育水平的标准,并且从此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发展软实力。

视觉中国供图

2

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教育方式因时因地,因国力、国民教育程度而发生了几次巨变,这几次巨变,都为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人才储备上的影响。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时,中国的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急需解决的是教育的普及。那时的国民平均识字率尚不足20%!

集体扫盲就成了当时教育的重点,一大批的夜校、识字班、业余大学纷纷开办,人们的识字率迅速提高,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普及。

我们现在可以从当年留下来的影像上看到这样的场景:爸爸与上小学的孩子一起识字学拼音,比赛看谁认的字多学得快;1952年全军运动会赛跑现场,起跑不用发令枪,运动员在纸板上写字,谁先写出规定的几个字,谁就可以起跑;还有工农群众白天工作,晚上则去夜校学习……

生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人们,可能清晰地记得一张照片:一个握着笔坐在破旧的教室里,大眼睛里流露出渴望读书的眼神。是的,这就是“希望工程”标志性照片,这双眼睛曾经刺痛整个民族的神经,也点燃了全民助学的巨大热情。让每一个孩子有书读便成为一个民族的目标和追求。

当时的中国,经济尚不宽裕,基础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短缺”。校舍不足、师资匮乏、大量适龄儿童徘徊在校门之外。也因此,中国基础教育的普及之路,是一部多方合力的奋斗史。

从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到覆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国编织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生资助网络。它像一张无形的安全网,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教育普及奠定了最坚实的底线保障。全国累计资助学生1.5亿人次,资助金额超过2600亿元。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因此改变命运的家庭。

当贵州黔西县山区小学的炊烟在2011年升起,孩子们第一次在校吃上热腾腾的免费午饭时,没人想到这缕烟火会燎原全国。从“饿着肚子上课”到“吃得好才能学得好”,一顿免费午餐,暖了千万农村娃的胃,更稳住了他们求学的心。这缕烟火,温暖了课堂,也点燃了希望。十多年来,自2011年在贵州黔西沙坝小学开出第一顿免费午餐以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已募捐超12亿元,累计为全国1800余所学校、44万余名乡村儿童提供了热腾腾的饭菜。

当时西部的一些偏远山区,河谷山间没有桥,大人小孩出行只能靠溜索飞渡。云南怒江岸边的布腊小学就曾经是这样的学校,全校有40多个孩子,每天需要通过溜索越过怒江才能上学,校长非常担心孩子们的安全。经普查,这样的溜索,当时全国还有289对,涉及人口95.77万人。于是,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溜索改桥”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央和地方共同投入了近34亿元实施“溜索改桥”项目。如今,生活在峡谷深山中的人们,已彻底告别溜索出行的历史。

3

当“有学上”在全国基本实现,特别是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学前教育实现跨越式普及后,中国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发生了历史性转向:从规模扩张、机会保障,转向了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教育发展的重心开始向“上好学”、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迁移。教育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中国正朝着教育强国的目标稳步迈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什么是教育公平?就是远在边陲小镇,也能享受到一线大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十几年前,成都七中首先开创性地将课堂直播给全国248所贫困县高中的孩子。许多学生因此考上了大学,极大地改变了当地教育面貌,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许多家庭的未来。

如今,远程教育已得到大力发展。教育部推出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覆盖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科内容,免费向所有学生开放。城际、乡村间的“结对帮扶”在全国范围内已成常态。

普及与均衡目标的初步实现,绝非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基础教育正面临从“育分”到“育人”、从“标准化”到“个性化”、从“知识传授”到“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刻转型。当2895个县域的孩子们拥有了相近的起跑线,中国教育正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如何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孕育创新人才的沃土、如何让每一个孩子的天赋与潜能都熠熠生辉、如何构建起支撑民族复兴伟业的教育脊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