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他出生于贵族家庭,但幼年时家境已经没落。尽管生活艰苦,孔子仍勤奋好学,对古代的礼仪、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学和向他人请教,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鲁迅与孔子阶级背景基本相同,可一个成为没落制度的补锅匠,一个成为破碎世界的掘墓人,具有截然不同的政治追求。
孔子(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他出生于贵族家庭,但幼年时家境已经没落。尽管生活艰苦,孔子仍勤奋好学,对古代的礼仪、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学和向他人请教,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当时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主张“有教无类”,即不论贵贱、贫富,人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权利。他的学生众多,据说有三千之多,其中著名的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七十二人。孔子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鲁迅(1881年9月25日 - 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少年时期,家庭遭遇变故,由没落官宦小康人家坠入困顿,这使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世态炎凉。1898年,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先后在江南水师学堂、矿路学堂学习,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新思想。1902年,他东渡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希望通过医学来救治国人的身体。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使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中,“幻灯片事件”对他的触动很大,他意识到,医学只能拯救人的身体,而无法改变人的精神。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用文学来唤起民众的觉醒,改变国民的精神。
孔子曾有过从政的经历,他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职。在任期间,他试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加强鲁国的统治,实现社会的稳定和有序。然而,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他的政治抱负未能得到充分施展,最终离开了鲁国官场,周游列国宣传和践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十四年。
晚年的孔子回到鲁国,专注于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他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此后,他陆续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等作品,如《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以及《野草》《朝花夕拾》等散文集,还有众多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战斗性的杂文。鲁迅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鲁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支持进步学生运动,与反动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鲁迅晚年定居上海,在艰苦的环境中继续坚持创作和战斗。他与共产党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积极支持革命事业。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积劳成疾,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他的逝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哀悼,人们将他视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民族魂。
孔子和鲁迅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分别代表古典儒家伦理与现代批判启蒙精神,两者既有对文化传承的共性追求,又在价值立场、历史使命上存在根本差异。以下从思想根基、社会批判、文化立场等维度进行系统比较:
一、相同点:文化重塑者的使命感
1. 对人性本真的关注
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关注先天人性在后天教化中的演变。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呐喊“救救孩子”,强调保存儿童自然本真的重要性,拒绝礼教对纯真人性的异化。
共性:二者都聚焦人性问题,但孔子的路径是通过礼乐培养德性,而鲁迅则试图解构伦理枷锁。
2. 重建文明秩序的理想
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以“克己复礼”重构社会伦理体系,提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等制度设想。根源是忠君改良。
鲁迅身逢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期,在《阿Q正传》《药》等作品中批判传统积弊,试图用白话文学重构国民精神世界。根源是造反革命。
共性:二者都具有强烈的救世情怀,但孔子的目标是修复周礼传统,而鲁迅则追求现代性启蒙。
二、不同点:价值坐标的颠覆性差异
1. 对传统礼制的根本分歧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与“礼”的结合:“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伦理规范的内在化。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批判礼教“吃人”本质,认为孝道异化为戕害人性的工具,如“郭巨埋儿”暴露礼教悖逆人伦。
对立点:孔子视礼为文明根基,鲁迅则将其视为压抑人性的桎梏。
2. 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认知
孔子构建“士”的伦理标准:“士志于道”(《论语·里仁》),主张知识分子应成为道德楷模与社会表率。
鲁迅在《关于知识阶级》中提出知识分子需成为“永远的革命者”,其《野草》中的“过客”形象象征永不妥协的批判精神。
对立点:孔子强调士人守道弘德,鲁迅主张知识分子的反思性与破坏性。
3. 语言文字观的代际鸿沟
孔子编订《春秋》时“笔则笔,削则削”,通过微言大义确立历史书写的伦理范式。
鲁迅推动白话文运动,在《门外文谈》中称汉字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可怕遗产”,主张文字通俗化、平民化。
对立点:孔子用文言建构精英话语体系,鲁迅致力于打破文字特权。
三、历史价值的互补性
1. 文化基因的双螺旋结构
孔子思想奠定东亚文明的伦理基础,鲁迅批判则为传统注入自省基因。韩国学者白永瑞指出:“没有鲁迅式的批判,儒家传统容易陷入僵化。”
法国汉学家朱利安认为:孔子与鲁迅构成中国文化“自我对话”的完整系统,前者确立伦理框架,后者保持动态反思。
2. 现代社会的共生启示
孔子“仁者爱人”的普遍伦理,在当代可与人权观念对话。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对防范威权复辟仍有警示意义,其杂文《拿来主义》启示文化创新的方法论。
总结:孔子与鲁迅的差异本质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价值碰撞:前者通过伦理建构实现社会稳定,后者借助思想解构推动社会变革。二者的张力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自我更新机制。“一个民族的伟大,在于其能否同时容纳孔子的建设性与鲁迅的破坏性。”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正是中华文明历经千年仍保持生命力的内在密码。
伟人对孔子的态度随时间推移不断变化,但总体上秉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早年尊为圣人:青年时期在长沙、湖南一师上学时,尊孔子为圣人。他八岁开始读孔夫子的《论语》和《四书》,1942年2月1日,他回忆识字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套”学来的 。《论语》是他读书的童子功。
五四时期,对孔子有所否定,虽“不承认什么圣人不圣人”,但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尤其强调要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宝贵精神财产。
晚年,他对孔子更多采取严厉批判的态度,但这仍需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具体分析。
伟人高度赞誉鲁迅,将其尊为“现代中国的圣人”。
1937年,在鲁迅逝世纪念大会上称“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他认为鲁迅与自己思想站在同样高度,还表示“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新民主主义论》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至于孔子与鲁迅,谁更伟大,还是需要自己判断。
来源:阅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