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阶段在先秦时期(夏商周至春秋战国),“中国”仅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诸侯国,比如齐、鲁、晋等地。当时中原族群文化和农耕更发达,把周边习俗不同的族群叫“蛮、夷、戎、狄”,“中国”就是相对他们的地理和文化中心。
“中国”这两个字早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但它一开始并不指整个国家。这个称呼的含义随历史变化,从局部说法逐渐成为国家正式名称,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先秦时期(夏商周至春秋战国),“中国”仅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诸侯国,比如齐、鲁、晋等地。当时中原族群文化和农耕更发达,把周边习俗不同的族群叫“蛮、夷、戎、狄”,“中国”就是相对他们的地理和文化中心。
第二阶段从秦汉开始,“中国”成了王朝的叫法。秦始皇统一后,汉、唐等统一王朝常用“中国”称呼自己的政权,比如唐朝文书里用“中国”指代大唐,类似现在我们用“我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阶段是近代,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首次定为国家正式名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沿用并明确其为国家全称核心部分,至今未变。此时“中国”代表有统一主权、多种文化的现代国家。
“中国”二字的变化,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也见证了国家从古代到现代的变迁,承载着千年文化传递和民族认同。
来源:桑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