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全平台遭禁:4000 万粉丝的流量神话,为何触了政策红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06:38 1

摘要:9 月 24 日,拥有 4000 万粉丝的教育网红张雪峰突然 “失声”—— 微博、抖音、B 站等全平台账号同步被标注 “禁止关注”,微博给出的理由直白刺眼:“违反法律法规或《微博社区公约》”。从 “高考志愿救星” 到 “全网受限”,这场流量神话的崩塌并非偶然,

9 月 24 日,拥有 4000 万粉丝的教育网红张雪峰突然 “失声”—— 微博、抖音、B 站等全平台账号同步被标注 “禁止关注”,微博给出的理由直白刺眼:“违反法律法规或《微博社区公约》”。从 “高考志愿救星” 到 “全网受限”,这场流量神话的崩塌并非偶然,而是精准撞上了网信部门整治 “贩卖焦虑”“话题操弄” 的政策枪口,更揭开了流量时代公共言论的三重底线危机。

一、表层诱因:踩中 “贩卖焦虑割韭菜” 专项整治雷区

张雪峰的封禁,首先是对网信部门近期专项行动的直接回应。今年 9 月,中央网信办明确开展为期 2 个月的整治行动,重点打击 “宣扬恐慌焦虑情绪”“借专家身份收割利润” 的行为,而这正是张雪峰商业模式的核心病灶。

他最擅长将复杂的教育选择简化为 “生死命题”:2023 年一句 “想学新闻就直接打晕”,直接导致多所高校新闻学录取分数线跳水,某 211 招生办负责人无奈表示 “要用三年填坑”;后续又抛出 “文科都是服务业”“985 以下无金融” 等极端言论,把专业选择异化为 “高薪赛道” 与 “无用专业” 的二元对立。这种制造 “选错专业毁一生” 的恐慌,精准戳中了家长的升学焦虑,最终指向其售价 1.89 万元的 “圆梦卡” 志愿服务 ——2025 年套餐涨价 1000 元后,仍能 3 小时售破亿元。

更讽刺的是其商业闭环的虚伪:一边贩卖 “专业决定命运” 的焦虑,一边出售 “漏洞百出” 的高考预测卷且拒绝退款;一边宣称 “为普通家庭指路”,一边用 “专业鄙视链” 让底层家庭陷入内斗。当焦虑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当 “教育咨询” 变成收割韭菜的工具,其言行早已超出言论自由范畴,沦为专项整治剑指的 “焦虑营销典型”。

二、深层症结:话题操弄触碰 “社会公共秩序” 底线

若说焦虑营销是表层诱因,那么对敏感话题的刻意操弄,则是张雪峰触碰政策红线的关键。网信部门对网络内容的监管逻辑中,“防止公共议题被流量绑架” 始终是核心原则,而张雪峰恰恰在两条敏感线反复试探。

1. 爱国营销的 “表演式越界”

2025 年 9 月,张雪峰在公司内训中高调宣称 “祖国统一战争打响,个人捐 5000 万、公司捐 1 亿”,这番言论迅速刷爆网络,却很快被戳破矛盾 —— 其公司连消费者几十元的资料费都拒绝退还,所谓 “豪捐” 更无资金储备证明。这种将国家大事异化为流量道具的操作,被网友批评为 “战争话题消费”,违背了 “爱国言论需真诚理性” 的公序良俗。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早年极端言论的反噬:2012 年考研讲座中喊出 “还我九州岛、四国岛”,2016 年微博宣称 “日本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类情绪化表达虽曾博取眼球,但作为公众人物,其言论已超出理性讨论范畴,甚至涉嫌煽动极端情绪,与网信部门 “防范民粹言论扩散” 的监管方向直接冲突。

2. 教育议题的 “系统性干扰”

高考志愿填报本质是 “全国性人才资源配置”,而张雪峰的言论已具备 “干扰市场秩序” 的能量。2022 年称 “英语专业已死”,导致多地外语类院校投档线跳水;2024 年一句 “普通家庭别学医”,让部分医学院提前批热度骤降 15%,最终逼得国家卫健委媒体出面澄清。

这种 “教育股评家” 式的操弄,在高考志愿填报的 “关键窗口期” 尤为危险 —— 就像资本市场严禁开盘前散布虚假信息,当一个人的言论音量超过所有高校招办总和,当千万考生的人生选择被流量裹挟,监管部门的 “熔断干预” 就成为必然。正如行业分析指出的:“他早已不是自媒体,而是影响社会资源配置的‘关键基础设施’,必须承担相应责任”。

三、公众追问:4000 万粉丝的流量权力,该如何设限?

张雪峰事件引爆的热议,本质是公众对 “流量越界” 的集体焦虑。从家长到网友,三个问题直击核心:

1. 言论自由与责任边界在哪?

张雪峰的支持者认为其 “敢说真话”,但言论自由从来不是无底线特权。《网络安全法》明确要求 “网络运营者不得传播扰乱社会秩序的信息”,当言论导致专业报考冷热失衡、引发群体对立,就已突破 “负责任言论” 的边界。正如央媒评论所言:“有影响力不代表能任性,公众人物的言论必须经得起社会价值检验”。

2. 商业变现该守哪些规矩?

教育咨询行业的野蛮生长,在张雪峰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资质却充当 “升学专家”,用模板化建议收取天价费用,靠焦虑营销实现 “140 家企业” 的商业版图扩张。此次封禁传递的信号清晰:任何行业的变现都不能踩 “公共利益” 红线,尤其是关乎千万家庭的教育领域,必须回归专业与诚信本质。

3. 网红监管该有怎样的框架?

从司马南因偷税淡出,到张雪峰全平台受限,一套针对 “超级网红” 的监管体系正在形成:对 “系统重要性 KOL” 实施 “敏感期限流”“言论影响追溯”,要求其言行计提 “风险准备金”。这并非打压言论,而是对流量权力的必要规制 —— 就像给疾驰的列车装上刹车,唯有如此才能避免 “一人之言扰动社会大盘” 的风险。

结语:流量神话落幕,是规则对公共利益的守护

张雪峰的封禁,不是某个人的失败,而是流量时代的一次 “规则校准”。它告诉所有内容创作者:贩卖焦虑的生意走不远,表演爱国的套路行不通,操弄话题的风险碰不得。

对于家长而言,这更是一记清醒剂:教育从来没有 “标准答案”,所谓 “最优专业” 的神话背后,可能藏着收割焦虑的镰刀。而对整个社会来说,这场风波留下的启示尤为珍贵 —— 当流量权力足够影响千万人的命运,当公共议题成为流量生意的筹码,唯有坚守 “政策底线、商业伦理、社会责任” 三重防线,才能守护好我们共同的网络空间与社会秩序。

流量可以造神,但规则终将让其回归理性。这或许就是张雪峰事件最值得铭记的价值。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