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益于宋代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北宋开国初期呈现出文化人才大爆炸的现象,但是文学方面,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唐朝只占有韩愈和柳宗元两位,而宋代占六位,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基本都处于宋代初期,这不得不说是一件让人欣慰的事情。
受益于宋代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北宋开国初期呈现出文化人才大爆炸的现象,但是文学方面,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唐朝只占有韩愈和柳宗元两位,而宋代占六位,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基本都处于宋代初期,这不得不说是一件让人欣慰的事情。
作为同一时期的四个人,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这四个人还是有一定交集的,简单来说,欧阳修是比王安石、司马光要大一辈的,欧阳修为官主要时期在宋仁宗时期,王安石与司马光主要是在宋神宗时期。
苏轼是虽然与他们都同朝为官过,但是还是比王安石和司马光要年轻一点,在官场上地位也低一点。
详细来说就比较复杂了,那真的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文人之间的那点事,更难理清。
欧阳修作为四人中最早当官的人,不仅因为年龄长,更主要是有才华。
大家都知道宋代科举相对容易点,其实也不是很容易,只不过是相对来说,不管哪朝哪代能考中进士,那都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
尽管很多人从欧阳修多次科举考试才中进士,认为他科举之路十分坎坷,其实这是扯淡,欧阳修是在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的进士,当时他才二十三岁。
有一句老话说得好,“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五十岁的时候考上进士都是年轻的,尽管这是形容唐代科举之难,但是宋代也好不到哪去,二十三岁中进士,都是很难得的。
而且,欧阳修在殿试中位列二甲进士及第,虽然不是状元、榜眼、探花这种,那也是排名靠前的。
据说欧阳修之所以考这样的成绩,还是因为遭受主考官的“打压”,主考官晏殊也是在历史上较为有名的人物,他后来回忆说,欧阳修未能中状元,主要原因竟然是因为才华太盛,锋芒毕露,众考官决定挫挫他的锐气,以便其更好的成长。
其实与欧阳修同时期的名人也不少,比如晏殊、范仲淹等人,尽管在文学和官场都有造诣,但是能有欧阳修这样全面发展的人,是不多的。
欧阳修不仅在官场上是庆历新政的主要干将,在文学上也是宋代八大家之列,相比于司马光在史学上的成就,欧阳修编纂的《新唐书》在历史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后人在编纂历史的时候,喜欢把他们几个人放在一起,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其实并不尽然,有时候可能同处一个时代,但是不一定会有过多的交集。
比如有人曾说王安石和苏轼都是欧阳修的学生,其实并不尽然,王安石并非欧阳修的学生,而苏轼确实是。
王安石与欧阳修不过是正常的官场交情,虽然王安石年轻一点,欧阳修年老一点,但是王安石后劲很强,有后来者居上的感觉。
在王安石考中进士的时候,欧阳修还曾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信,赞扬王安石的文才,但是也仅限于此。
两个人最大的标签其实都是北宋初年的改革派,只不过王安石更激进的改革派,而欧阳修是老的改革派,改革派一老,那必然就是新的守旧派啊!
在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欧阳修已经在地方为官,针对欧阳修的“青苗法”,欧阳修并不感冒,反而闹了一个大红脸。
相比于王安石与欧阳修的关系,苏轼与欧阳修那是铁打的关系,欧阳修担任主考官期间,录取了苏轼、苏辙和曾巩等文坛俊杰。
来源:史论纵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