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57岁的贺红梅戴着老花镜,在吉林延边公益活动现场弯腰与孩子轻声交流时,镜头捕捉到的不仅是一位媒体人的慈爱,更是一段跨越三十年的职业传奇——她曾是央视荧幕上温婉知性的“新闻女神”,因两秒意外跌落公众视野,却在幕后沉淀十年后,以55岁升任播音部副主任的姿态,重新
当57岁的贺红梅戴着老花镜,在吉林延边公益活动现场弯腰与孩子轻声交流时,镜头捕捉到的不仅是一位媒体人的慈爱,更是一段跨越三十年的职业传奇——她曾是央视荧幕上温婉知性的“新闻女神”,因两秒意外跌落公众视野,却在幕后沉淀十年后,以55岁升任播音部副主任的姿态,重新定义了媒体人的价值维度。
编辑
贺红梅与播音的缘分,始于中学广播站那声清澈的试音。没有刻意雕琢的技巧,唯有对声音的纯粹热爱,支撑着她从校园走向北京广播学院,再于1989年叩开央视大门。彼时的新闻中心精英云集,初出茅庐的她不急于抢占镜头,而是在记录、剪辑等“打杂”工作中积累经验,用“眼里有活儿”的踏实,赢得了前辈们的认可。
编辑
此后十年,她成为央视新闻的“黄金符号”。1994年与康辉搭档主持《世界报道》,两人一温婉一沉稳,将复杂的国际局势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民生话语;1997年香港回归直播,她在天安门分会场坚守八小时,用洪亮的声音传递历史的脉搏;澳门回归特别节目中,她精准把控每一个环节,让“零失误”成为职业标签。在聚光灯下,她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时代记忆的见证者。
但鲜少有人知道,荧幕之外的贺红梅,始终以“躬身者”的姿态践行媒体人的社会责任。为了给盲人朋友讲好一部电影,她反复观看影片、用手比划场景动作;2012年作为志愿者,她用声音为盲人趣味运动会的参赛者充当“眼睛”;从2006年起,她默默资助流浪姐弟,从学费到就业全程帮扶;汶川地震后,她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在临时安置点发放物资、疏导灾民情绪。这份藏于幕后的善良与担当,最终让她在2022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成为对“媒体人温度”最生动的注解。
编辑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08年3月19日的《晚间新闻》直播现场。导播的镜头切换失误,将贺红梅补妆的两秒画面公之于众。瞬间,舆论场上出现两极声音:有人质疑央视专业性,担忧影响后续奥运会转播;也有人理解直播间灯光炙热下的人之常情,东方卫视主持人潘涛更是直言“补妆是常规操作,她的反应已足够迅速”。
在这场舆论漩涡中,贺红梅的选择出人意料——她主动承担所有责任,申请转入幕后。这一转身,不是退缩,而是对职业尊严的另一种坚守。此后七年,她淡出公众视野,却从未离开新闻一线:2015年开始带教新人,将自己在直播中应对忘词的技巧、把控节奏的经验倾囊相授;在人才培养中,她不局限于技巧传授,更注重传递“新闻人要对每一个字负责”的职业敬畏。
编辑
2023年,55岁的贺红梅被任命为央视新闻播音部副主任,这个职位没有台前的鲜花与掌声,却承载着更重的责任。她统筹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新人考核标准、参与节目创新策划,2024年主导的“新闻播音实战训练营”,更是为新闻行业输送新鲜血液的“孵化器”。当2025年央视春晚的年轻主持人在致谢时提及她的名字,人们才恍然发现,那个曾因两秒失误“消失”的主持人,早已以另一种方式,深刻影响着中国新闻播音事业的未来。
编辑
如今再回望那场“补妆门”,与其说它是职业生涯的“污点”,不如说它是一次人生的“筛选”——它筛掉了表面的光环,却让贺红梅沉淀出更厚重的职业价值。从荧幕前的“新闻女神”到幕后的“行业导师”,她用三十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媒体人,从不是靠镜头定义的,而是靠对职业的敬畏、对社会的担当,在时代的浪潮中,始终保持着向前的姿态。
编辑
来源:90后生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