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只迷路的海豹,一路向南走到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受到渔民们的欢迎。他们不仅在返航时拿着小鱼喂海豹,还亲切地称呼它为“阿侬”(当地方言意为“宝贝”)。尽管形单影只,这只被唤作“阿侬”的海豹,最初便在渔民们质朴的善意中栖息下来。
在海南,一只被称为“阿侬”的斑海豹,正从因游客不文明行为造成的伤病中康复,准备踏上返回北方渤海湾的归途。
在喜马拉雅山脉,一场由顶级户外品牌策划的烟花表演的余烬早已冷却,但其引发的环保争议,却让品牌方不得不以道歉收场。
阿侬的南迁北返和烟花在雪山的绽放与沉寂,看似毫不相干,却共同照见同一处困惑:划分欣赏与打扰、歌颂与亵渎的界限,究竟何在?
海豹“阿侬”
当善意的接触走向失控
一只迷路的海豹,一路向南走到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受到渔民们的欢迎。他们不仅在返航时拿着小鱼喂海豹,还亲切地称呼它为“阿侬”(当地方言意为“宝贝”)。尽管形单影只,这只被唤作“阿侬”的海豹,最初便在渔民们质朴的善意中栖息下来。
随着人们不断关注到阿侬,阿侬逐渐出现在微信公众号推文里、小红书图片里、抖音短视频里。今年8月以来,一些游客不远万里来到海南,就为近距离看一看阿侬。文昌市农业农村局设置了温馨提示栏,当地渔民也尽力为阿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然而,“阿侬”的生活仍受到了不少干扰:它想上岸休息时,时常遇到游客人墙的重重阻挡;一些游客跳入海中追逐“阿侬”,伸手抚摸它的头和背,随意投喂各种食物;还有游客在夜间用强光直射正在休息的“阿侬”,或是带着宠物狗下水,试图让它与海豹互动……
9月5日,基于“阿侬”的健康状况与生存现实,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海南“送海豹‘阿侬’回家”专项行动正式启动。经过初步检查和判定,“阿侬”被初步认定为斑海豹的未成年个体,现在的“阿侬”皮肤黝黑、体表无毛,很可能是海南炎热、强紫外线导致脱毛,投喂未经严格挑选的食物引发疾病,以及人员接触、干扰造成的应激反应甚至伤害所致。
此后,专项行动将对“阿侬”适时开展自主捕食训练、低温耐受力锻炼和潜水能力恢复,逐步激发其野外生存本能,并于条件合适时尽快搭乘专业活体运输设备运至辽宁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阿侬”的离去,让渔民感到不舍。但是渔民深切地知道——“阿侬”的归宿在大海的深处。
喜马拉雅烟花
当“壮观”触碰环保红线
海豹“阿侬”的热度逐渐散去,喜马拉雅山脉升起的烟花又引发网友持续热议。
9月19日,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随着《升龙》烟花引爆,烟花如长龙一般在天空蜿蜒而上。这座烟花由户外品牌始祖鸟联手艺术家蔡国强联袂打造。主办方解释,所选用的烟花彩色粉均为生物可降解材料,并在国际奥委会及日本、美国、欧洲等多地的燃放验证中,确认其污染物排放符合环保标准;这次燃放等级为V级(最低风险等级),噪音与光污染均远低于夜间焰火,避免了对环境和公众的额外干扰。
尽管如此,仍有网友质疑,这场活动将为当地生态造成不可避免的干扰。甚至有消费者认为,始祖鸟此举与“致敬自然、致敬文化、致敬环境”的活动初衷背道而驰。
压力之下,蔡国强于9月21日发布道歉声明,他怀着敬畏之心,虚心接受大家对于在雪域高原实施艺术创作的所有批评,下一步将主动配合第三方机构及相关部门,就此事对自然生态造成的影响进行多方面的评估,未来将更加谨慎,更加严格评估艺术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同日,始祖鸟也发布道歉声明。始祖鸟表示,深知仅仅道歉是远远不够的,承诺将依据评估结果与社会各界的反馈,展开及时有效的补救行动,将加快推进既定的藏地环境保护计划,并全力推动有助于当地文化发展的公益项目。
始祖鸟和蔡国强发布的道歉声明,并未为事件画上句号,反而将“旅行与自然的界限究竟何在”这一命题,更尖锐地抛给了每一位旅行者。
沿着旅途走向敬畏
上述争议的根源,在于我们时常混淆了“体验”与“占有”的边界。野生动物并非满足情感慰藉与社交展示的活体道具,壮丽景观并非塑造高端形象的宏大布景。旅程的真谛并非执着于留下物理的印迹,而是保留一份克制、埋藏一份纯净的回忆。
这种克制,起初或许源于外在的约束。在旅途上,我们时常会看到许多公告栏,也可能听到喇叭中的提醒。无论是攀登歌乐山时经常听到的防火提示,还是在海边远观海豹“阿侬”时身边蓝底白字的提醒,这些条条款款,共同铸就了旅行和自然的有形界限,在塑造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然而,所有外在的规则,若未能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终将是脆弱无力的。最根本、也最稳固的界限,其实存在于每位旅行者的内心。自然并非人类的附属品,它拥有独立的价值和内在的运行法则。
在海南休养的海豹“阿侬”,其生命意义不在于满足游客的亲近欲与拍摄需求,而在于它作为一只野生斑海豹,理应遵循其自由天性,让它在海洋生态中扮演它固有的角色;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其存在价值绝非成为人类品牌活动的壮丽背景板,而在于它作为地球的“第三极”,亿万年来的地质演变所塑造的独特生态与神圣寂静本身,就是其存在的至高无上意义。
面对自然,旅行者可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将感官作为探索世界的起点,但除却体验以外,旅行者需要衡量与自然界限的尺度,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为故地重游留下美好的想象空间。
也许,当我们学会为一只野生动物的自由而选择远观,为一片雪山的宁静而放弃喧嚣,我们才可能真正踏上那条通往自然、返璞归真的旅行之路。而这条路上最珍贵的印迹,并非我们留下了什么,恰恰是我们选择不留下什么:一份轻盈的、未曾打扰的回忆,便是对自然最深的致敬。
来源 | 旅游新报
作者 | 雷昆仑
来源:旅游新报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