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重构与技术赋能:民情沟通制度化的龙游实践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01:07 1

摘要: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县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和神经末梢,也是基层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如何有效解决民情反馈渠道不畅、群众诉求响应滞后等问题,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

转自:衢州日报

汪沈皓 王旭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县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和神经末梢,也是基层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如何有效解决民情反馈渠道不畅、群众诉求响应滞后等问题,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挑战。龙游县的创新实践表明,通过建立“民情档案—定期沟通—全程服务”的标准化流程,能够显著提升治理的预见性和精准性。其“龙游通”数字化平台的应用,实现了民情数据实时更新与跨部门共享,为主动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龙游县“三民工程”的制度设计与运行机制

龙游县“三民工程”通过系统化的制度设计构建了“民情收集-沟通协商-服务落实”的闭环运行机制,其核心在于将碎片化的治理实践转化为标准化、可持续的制度体系。该工程以“知民情、解民忧、办民事”为目标导向,通过“三张单、三个一、三平台”的标准化架构,实现了基层治理从随机应对到程序化运作的转型。

在民情收集环节,采用“村情单、户情单、事情单”三级档案体系实现诉求的标准化处理。村情单聚焦行政村层面的公共事务,如基础设施建设和集体经济发展;户情单记录家庭个性化需求,涵盖就业、医疗等民生领域;事情单则对具体问题进行动态跟踪,形成“一事一编码”的处置流程。这种分类方法突破了传统走访中信息零散的局限,使民情数据具有可分析性和可追溯性。

民情沟通机制通过“一日一值班、一周一集中、一月一沟通”的固定节奏保障了互动持续性。每日由村干部在民生工作室轮值接待来访群众;每周五开展“民生交办会”,集中处理本周收集的诉求;每月组织“民情半月谈”,邀请村民代表共商村级重大事项。这种阶梯式沟通设计既确保了日常诉求的即时响应,又为系统性问题的深度讨论预留空间。

服务供给体系依托“热线+网络+实体”三平台实现多元协同。服务热线提供24小时紧急响应,网络平台通过“民生交办单”实现跨部门任务流转,而262个村级民生工作室则承担线下服务终端功能。三个平台间通过“实事积分榜”机制形成竞争激励,将干部服务效能量化公开。

二、制度赋权与主动治理的具体路径

龙游县“三民工程”通过系统性制度重构与技术赋能,形成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的完整转型路径。这一路径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等问题上门”的惯性思维,通过建立常态化的民情感知机制、规范化的议事协商程序和精准化的服务供给体系,实现治理逻辑的根本性转变。

在民情感知层面,创新性地构建了“线上+线下”双轨收集机制。线下通过“一日一值班、一周一集中、一月一沟通”的固定节奏保障基础性互动,线上则依托“龙游通”平台实现民情数据的实时采集。这种设计突破了传统走访的时空限制,使干部能够动态掌握社区舆情。议事协商环节的规范化是转型的关键支撑。建立阶梯式协商体系:日常性问题通过“民生交办会”快速处置,涉及面广的复杂议题则提交“民情半月谈”进行深度讨论。这种分层处理机制既保证了效率,又确保了重大决策的民主性。更具创新性的是引入网络直播议事形式,通过IPTV系统向村民公开会议全过程,使传统封闭的决策过程转变为透明化的公共参与。在服务供给层面,供给体系的精准化重构了治理响应逻辑。通过“村情单、户情单、事情单”三级档案系统,将碎片化诉求转化为结构化数据,为资源精准投放提供依据。民生工作室作为实体服务平台,采用“首问负责制”确保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而“民生交办单”机制则通过电子化流转实现跨部门协同,大幅缩短事项办理周期。这种设计体现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如养殖户饲料运输等紧急需求,通过系统快速响应机制得以高效解决。实践中还创新建立“实事积分榜”,将干部服务效能量化公开,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氛围。

技术赋能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催化剂作用。“龙游通”平台不仅实现村情民情“掌上通”,更通过数据沉淀形成治理知识库。系统自动识别高频诉求与问题分布规律,为主动治理提供预测依据。例如根据历史数据分析雨季防汛重点区域,提前部署应急物资;或通过民生诉求热力图识别服务盲区,针对性调整资源分配。这种数据驱动的治理模式,使基层工作从“事后灭火”转向“事前防火”。

三、结论与展望

龙游县“三民工程”的实践表明,制度重构与技术赋能的核心在于构建制度化、常态化的民情沟通机制。通过建立“收集-研判-解决-反馈”的闭环体系,该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治理中渠道不畅、响应滞后等痛点。其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以“三张单”档案系统实现民情数据标准化管理,为精准服务提供依据;二是通过固定议事周期和多元参与平台,将临时性沟通转化为持续性治理实践;三是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既提升效率又保障透明度。这些探索为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提供了可操作的制度样本。

展望未来,基层治理现代化需在三个方向深化探索。技术应用层面应更注重包容性设计,在推进“龙游通”等数字平台升级的同时,保留线下沟通渠道作为必要补充,避免技术壁垒加剧群体分化。制度创新需向协同治理延伸,通过建立县乡联动的数据共享机制,破解跨部门协作的体制机制障碍。尤为关键的是培育社区内生治理能力,将“全民网格员”等制度与村民自治实践深度融合,使群众参与从问题反馈扩展到共治共建。这些优化方向既是对龙游经验的深化,也是应对基层治理新挑战的必然选择。

该模式的推广价值在于其可适配性。不同地区可结合本地实际,灵活借鉴“主动发现-系统解决”的治理逻辑,而非机械复制具体形式。经济发达地区可强化智能预警功能,欠发达区域则可侧重基础服务网络建设。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治理创新都需经历本土化调适过程,通过试点评估逐步优化,最终形成符合地方特色的长效治理机制。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加速,龙游县“三民工程”所体现的治理理念与方法论,或将为更大范围的基层治理转型提供有益参照。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