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的A股科技板块虽有震荡,9月26日部分科技龙头基金单日跌幅超3%,但丝毫掩盖不住主线强势——创业板指、科创50指数年内涨幅均超35%,通信指数更是大涨64%。这轮行情不是短期炒作,而是9月密集出台的政策支持、三季度超预期的业绩数据,以及技术突破形成的共振。
9月的A股科技板块虽有震荡,9月26日部分科技龙头基金单日跌幅超3%,但丝毫掩盖不住主线强势——创业板指、科创50指数年内涨幅均超35%,通信指数更是大涨64%。这轮行情不是短期炒作,而是9月密集出台的政策支持、三季度超预期的业绩数据,以及技术突破形成的共振。想踏准节奏,半导体芯片、机器人、AI、固态电池四大主线的龙头逻辑必须理清楚。
一、半导体芯片:旺季+国产替代,设备材料成硬通货
半导体作为科技产业的"基石",9月迎来了政策与业绩的双重催化。三季度本就是电子板块传统旺季,而存储芯片需求超预期,NAND和DRAM涨价幅度比之前预想的更高,企业级需求尤其旺盛,这直接带动产业链业绩回暖。
最值得关注的是设备和材料环节。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受益于国内晶圆厂扩产,上半年订单同比增长超40%,28nm制程设备已经能批量交付,先进制程设备也在加速突破。材料环节的企业同样给力,12英寸硅片打破海外垄断,市占率突破15%,电子特气、光刻胶配套材料也通过了国际顶尖厂商认证,随着先进制程推进,产品溢价能力越来越强。
9月的行业动态更印证了板块潜力:存储订单底部回升,成熟制程需求强劲,国产替代的速度在加快,行业并购整合的趋势也很明确。政策端虽未出新规,但前期八部门提出的突破汽车芯片等关键技术的政策,仍在持续释放红利,给板块提供了稳定支撑。
二、机器人:政策定调+新品落地,核心部件先受益
人形机器人在9月彻底站到了台前。9月23日工信部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要开辟人形机器人等新赛道,还要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这相当于给行业发展定了调。更关键的是,四季度还有多个重磅催化:10月小鹏第五代人形机器人将亮相,计划2026年下半年量产;11月英伟达和富士康合作的机器人也将发布,还有多家机器人厂商可能推进上市。
当前机器人行业就像2019年的新能源汽车,处于从0到1的突破期,机会主要在核心部件和整机制造。核心部件里,热管理系统和执行器企业已经率先兑现业绩,前者配套了特斯拉和优必选的机器人产品,上半年相关收入同比增长超200%;后者突破了精密传动的"卡脖子"技术,批量供货后毛利率能稳定在30%以上。整机制造领域,不仅港股企业拿到了2.5亿元的大额订单,A股的工业机器人龙头也在向人形机器人延伸,已经推出了复合型样机。
随着政策支持和商业化落地加速,核心部件企业因为技术壁垒高、先发优势明显,会最先吃到行业红利。
三、AI:算力+场景双突破,利好密集砸向这个方向
AI是本轮科技牛的核心引擎,9月的利好消息更是接踵而至。9月26日刚传出,国产GPU龙头摩尔线程IPO过会,预计年底登陆A股,与此同时六部门明确要强化算力供给,鼓励资金流向算力领域,技术突破和资金支持形成了呼应。更具体的是,交通运输部要出台《"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意见》,计划到2027年建成一批标志性创新工程,AI的应用场景正在从概念走向落地。
产业链的机会集中在算力基础设施和端侧应用。算力端,光模块、光器件企业受益于AI服务器需求爆发,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超3倍,1.6T光模块量产在即,下半年增长动力更足;液冷技术企业解决了AI服务器散热难题,在国内超算中心的市占率超60%。AI芯片企业也有突破,部分产品在边缘计算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上半年营收增速超过40倍。
端侧应用方面,AI手机、AI PC进入新品周期,相关组装和零部件企业订单回暖,产能利用率提升至90%以上。随着算力供给强化和应用场景拓展,AI产业链的业绩兑现会越来越清晰。
四、固态电池:技术落地前夜,提前卡位这些环节
固态电池作为新能源的下一代技术,9月虽没有颠覆性突破,但产业链的卡位战已经打响。八部门早就将其纳入关键技术突破清单,现在多家企业进入试量产阶段,宁德时代的半固态麒麟电池装车量已突破10万辆,蔚来的固态电池版车型也开启了预订。
产业链的机会主要在材料环节。正极材料企业的高镍产品适配固态电池需求,已经和头部电池厂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上半年高镍产品收入占比达72%;负极材料的硅基产品通过了验证,循环寿命突破1500次,2026年有望批量供应。最核心的电解质环节,硫化物电解质已经完成中试,离子电导率达到了液态电解液的水平,这为后续大规模商用打下了基础。
虽然固态电池大规模商用还需要时间,但技术突破的预期已经形成,提前布局核心材料和设备企业,有望享受估值溢价。
五、布局避坑指南:3个误区别踩,2条逻辑抓牢
面对科技股的热潮,很多人容易追涨杀跌,其实只要避开3个误区,就能少走弯路。一是不追无业绩支撑的题材股,本轮行情中真正的龙头都有扎实业绩,比如光模块企业的净利润高增长,机器人部件企业的订单爆发,单纯蹭概念的个股波动大、风险高;二是警惕短期拥挤风险,TMT板块成交额占比已超40%,高位题材股动辄单日跌超5%,追高容易被套;三是别忽视估值性价比,同样是科技板块,传媒、通信的市盈率还在历史中低位,相对更安全。
抓牢2条核心逻辑就能选对方向:一是业绩确定性强的龙头,比如半导体设备、AI算力的头部企业,能持续兑现增长,回调就是机会;二是技术突破型标的,像固态电池的电解质企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企业,技术壁垒能形成长期护城河,政策和产业催化下容易爆发。
从历史经验看,2013年和2019年的科技牛都持续了3年左右,当前行情从2024年低点算起才1年半,还有不小的空间。9月的震荡只是短期情绪波动,政策支持、业绩增长、技术突破的核心逻辑没变,龙头企业的成长故事才刚刚开始。
你手里持有哪条科技主线的股票?觉得AI和机器人哪个赛道能走得更远?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布局思路。
来源:社保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