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不能有假戏,演戏就是过日子。”这是李雪健在采访中常说的一句话。正因为这份真挚,他在《流浪地球》中塑造了果敢坚毅的周喆直,在《封神》中赋予西伯侯姬昌以仁厚与智慧。几十年来,李雪健用极具张力的演技征服观众,用真诚的艺术态度赢得同行尊敬。但很少人知道,在聚光灯
“人生不能有假戏,演戏就是过日子。”这是李雪健在采访中常说的一句话。正因为这份真挚,他在《流浪地球》中塑造了果敢坚毅的周喆直,在《封神》中赋予西伯侯姬昌以仁厚与智慧。几十年来,李雪健用极具张力的演技征服观众,用真诚的艺术态度赢得同行尊敬。但很少人知道,在聚光灯之外,他还经历了一场与癌症长达二十余年的鏖战。正是这场与命运的较量,让李雪健的声音留下了沙哑的印记,也让他的生命故事更显厚重。
1954年,李雪健出生在山东菏泽的一个普通家庭。少年时的他,家境并不优渥,却从小就展现出对文艺的浓厚兴趣。他喜欢在人群中模仿别人说话的腔调,也常在村子里的小戏台前一看就是大半天。那时的李雪健或许并不知道,舞台的灯光和观众的掌声,会成为自己一生的归属。中学阶段,李雪健开始接触到正规的话剧表演,他发现自己在舞台上比在课堂上更自如,能通过肢体和语言传递情感。正是这份热爱,让他在青年时期立下志向:要以演员为终生事业,用表演来讲述中国人的故事。
为了追逐梦想,李雪健考入了空政文工团,这段经历成为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起点。在这里,他接受了系统的表演训练,从基本功练起——绕口令、形体、声乐,一个环节都不敢松懈。每天反复背台词、练声腔,甚至常常因为训练过度嗓子沙哑,但李雪健依然乐在其中。舞台上的点滴积累,培养了他严谨的创作态度,也让他逐渐形成了“真诚演戏”的艺术观。在文工团期间,李雪健不仅参与大量舞台剧演出,还开始接触影视作品,为日后的大银幕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段求学与历练的岁月,让李雪健逐渐明白:表演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心与角色的真切融合。
几年后他从空政文工团走出,凭借扎实的舞台功底和深入骨髓的角色理解,很快崭露头角。上世纪八十年代,李雪健在电视剧《渴望》中饰演的宋大成一角,以质朴真挚的表演征服了千家万户,成为全民热议的荧屏人物。随后,他在电影《焦裕禄》中,将这位人民公仆的形象演绎得感人至深,为了贴近角色,李雪健不惜减重二十余斤,靠饥饿体会人物艰辛。这种敬业精神让他获得第十一届飞天奖最佳男主角奖、第十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奠定了其在中国影视界的中坚地位。
九十年代,李雪健的作品更加多样,既有《水浒传》中智勇兼备的宋江,也有《少帅》中沉稳深邃的张作霖。他的演技如水入器,既能演草根百姓的悲欢离合,又能演历史人物的雄心抱负。然而长期高压下的拼命工作,加上熬夜、抽烟和饮酒,逐渐让身体不堪重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癌症悄然找上了李雪健,也彻底改变了他之后的人生轨迹。
2000年的一个普通下午,拍摄现场灯光炽烈,李雪健正在反复排练一场台词量很大的对白。起初,他依旧像往常一样掷地有声,可话到一半,他忽然觉得嗓子发紧,声音变得粗哑。导演注意到李雪健的语调不够清晰,问他要不要休息。但李雪健摆摆手,坚持继续。可没过多久,台词已经开始带上明显的嘶哑感,原本圆润的声腔变得干涩,好像嗓子里有一层厚厚的沙子。他皱起眉头,不自觉地咳嗽了几声,想要缓解异样,却发现喉咙深处始终有股刺痛。
随着剧情推进,李雪健需要提高声量,可每一次用力发声,嗓子像被针扎般疼痛,声音忽高忽低,连自己都听得不真切。说话间,他不时伸手捂着喉咙,额头渗出汗珠。这下工作人员再也看不下去了,赶紧投来关切的眼神。李雪健勉强笑笑,喝了几口温水,又含了两块润喉片。过了十几分钟后,疼痛感稍有缓解,声音虽然依旧沙哑,却勉强能把台词完整说完。于是他也就没再多想,只以为是最近用嗓过度罢了。
几周后,李雪健在片场再次投入紧张的拍摄。这回是在一个激烈的争吵戏中,他需要持续高声喊叫。刚开始还算顺畅,可没几分钟,声音就完全失控,变得干涩而破碎。李雪健的脸色渐渐苍白,呼吸急促,说到一半忽然哽住,眼睛猛然睁大,仿佛连空气都进不去。他下意识捂住脖子,表情痛苦,嘴唇发抖,却怎么也发不出完整的句子。旁边的演员愣住了,他只能不断咳嗽,可喉咙深处隐隐弥漫着血腥味。
李雪健试着清了清嗓子,可每一次都伴随撕裂般的疼痛,咽下口水时喉咙像被刀割。台词完全说不出来,只剩下嘶哑和低沉的呻吟。他的身体微微颤抖,肩膀上下起伏,呼吸急促得像是在水下挣扎。很快,片场的安静变得压抑,工作人员急忙上前扶住他。李雪健强撑着想摆手示意没事,却发现声音已几乎消失。那一刻,所有人都意识到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于是立即停止拍戏送李雪健去医院挂号检查。
到达医院后,医生首先为李雪健安排了电子鼻咽镜检查,镜下清晰可见鼻咽顶壁有一处灰白色的新生物,表面凹凸不平,血管分布紊乱。为了进一步明确性质,医生取下病灶组织做了活检病理。几天后,病理报告显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与此同时,颈部增强CT提示肿块范围已侵犯鼻咽后壁,邻近颈部淋巴结有肿大表现。所有检查结果汇总后,诊断结论终于摆在桌面上——鼻咽癌。听到这个词,李雪健全身发冷,脑子一片空白。他反复确认:“真的是癌症吗?会不会搞错?”医生沉重地点头,这场突如其来的噩耗,让他如坠深渊。
片刻沉默后,李雪健强打精神,颤声问:“为什么是我?我一直很注意身体,怎么会突然得这种病?”医生耐心解释道:鼻咽癌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与多种因素相关。EB病毒感染是重要危险因素,此外,遗传易感性、长期吸烟饮酒、喜欢腌制或咸食、作息不规律、精神长期紧绷,都可能增加风险。听着这些话,李雪健脸色苍白,他想起自己多年拍戏透支身体、熬夜抽烟、暴饮暴食的日子,心中涌起深深的懊悔。医生补充道:“癌症并不等于绝望,你的病灶虽然已经进入中晚期,但还有治疗机会。”这句话稍稍缓和了压抑的气氛,但他内心的恐惧依然如潮水般汹涌。
身旁的妻子强忍泪水,握住他的手,轻声安慰:“你不是一个人,我们会一起面对。”儿子也赶来探望,稚嫩的声音带着坚定:“爸爸,你一定会好起来的。”医生见状,也走到床边,郑重地告诉他:“鼻咽癌并非绝症。通过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很多患者能长期生存,甚至完全康复。关键是要积极配合,保持信心。”医生随后为他制定了详细方案:先行放疗,再联合化疗,争取最大程度控制肿瘤。听着这份理性而明确的计划,李雪健的眼泪仍在流,却逐渐点了点头。他明白,这是一场新的战斗,必须全力以赴。
按照医生制定的方案,李雪健先接受了高强度的放射治疗。每天,他都要固定头颈位置,躺在冰冷的治疗台上,任由放射线精准照射鼻咽部。短短几次后,李雪健的喉咙就开始发热灼痛,口腔黏膜出现红肿。到第二周,口腔溃疡接连冒出,吞咽一口水都仿佛吞下火焰。每次治疗结束,他几乎虚脱,却仍咬牙坚持。他明白,只有完成疗程,才有控制病情的可能。
与此同时,化疗药物也让李雪健饱受折磨。静脉输液数小时,他的血管逐渐发黑,胃里翻腾不止。恶心、呕吐让他一度滴水难进,体重短时间内骤减。头发大片脱落,镜子里的自己几乎认不出原来的模样。但李雪健从未轻言放弃,他对自己说:“再难也要走完这条路。”妻子守在床边,端来一勺勺流质食物;儿子写信鼓励他,告诉父亲要“等着一起看新的作品”。亲人的陪伴让他有了继续坚持的勇气。
在最痛苦的日子里,李雪健也曾想过放弃。可每当看见妻子红肿的眼睛,他就忍下心头的绝望。他努力配合医生的每一项治疗,哪怕口腔疼得无法说话,也要坚持练习发声,防止声带僵硬。经过三个多月的住院和一年多的调养,病灶逐渐缩小,复查结果显示肿瘤被有效控制。医生告诉李雪健,可以逐步恢复正常生活。那一刻,他的眼眶湿润,却第一次露出轻松的笑容。李雪健明白,这只是战斗的开始,但至少他赢下了第一场。
就在李雪健努力与鼻咽癌抗争的日子里,另一位公众熟知的主持人李咏,却没能走出这场疾病的围困。2018年10月25日,李咏的妻子哈文在社交媒体上沉痛发文,宣布丈夫因鼻咽癌去世。她透露,李咏在确诊后第一时间便赶赴美国接受最先进的治疗方案,然而经过长达17个月的努力,最终还是未能战胜病魔。这一消息震惊社会,也让许多人重新审视鼻咽癌的凶险。
而同样罹患鼻咽癌的李雪健,在无数影迷担忧的目光中,凭借坚韧的意志、科学的治疗和家人的支持,一次次熬过痛苦的疗程。如今,年逾七旬的李雪健依然出现在大众视野。2023年,他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与年轻演员同台交流,沙哑却坚定的声音赢得了全场热烈掌声。还在电影《封神》中,饰演的西伯侯姬昌,沉稳仁厚,成为全片的灵魂人物。
因此很多人心里都有这样的疑问:同样是公众人物,李咏在确诊鼻咽癌后,第一时间就前往美国接受了先进的治疗,却依然没能战胜病魔;而李雪健同样罹患鼻咽癌,却挺过了放化疗的折磨,不仅成功控制病情,还二十多年无复发,依旧活跃在舞台和荧幕上。这难道意味着他有什么“独家秘诀”吗?
于是有好奇的记者在一次专访中,也替公众问出了这个困惑:“很多网友好奇,患癌后您能坚持二十多年依然活跃在舞台上,是有什么独家秘诀还是有更为先进的治疗手段?”面对这个问题,李雪健没有刻意渲染传奇,而是平静地回答:“其实抗癌靠的不是腰包而是脑子。只有做一个聪明的患者才能提高抗癌的成功率。而我之所以能够成功抗癌,只不过是在生活中坚持做了3件小事。这3件小事看起来简单,但却是我成功抗癌、重获新生的关键...”
第一件小事:能吃
李雪健在接受放化疗期间,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口腔溃疡和咽喉灼痛,吃任何食物都像吞火炭。可即便如此,他依旧坚持每天摄入足够的营养。妻子为他准备了流质饮食,把粥、炖菜细心打碎,再放凉到适合入口的温度。他每次吞咽都疼得满头大汗,但仍然一点点咽下去。正是这种咬牙的坚持,保证了他没有因为治疗而营养崩溃,身体才得以撑住整个疗程。
从医学角度来看,癌症患者在治疗期间往往容易出现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等情况。如果营养不足,免疫力下降,治疗耐受性差,副作用更严重,甚至可能导致中断疗程。适当选择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比如鸡蛋羹、鱼肉泥、豆制品汤羹等,可以帮助患者维持体能。李雪健的“能吃”,不是简单的吃饱,而是保证机体对抗疾病的能量来源,这也是他成功抗癌的重要基础。
第二件小事:能睡
长期拍戏让李雪健习惯了熬夜,可确诊后他下定决心调整作息。治疗期间,他每天固定时间关灯休息,即便躺下后因喉咙疼痛难以入睡,他也会用深呼吸、轻轻按摩等方式让自己放松。慢慢地,他的睡眠质量逐渐改善。家人也刻意保持安静,不打扰他休息。他把“能睡”看得很重,哪怕白天小憩片刻,也要保证身体得到恢复。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睡眠与免疫功能紧密相关。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细胞活性下降,影响身体清除癌细胞的能力。尤其在放化疗期间,充足的睡眠能帮助骨髓造血系统恢复,缓解疲劳和副作用。规律的作息还能稳定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对情绪调节同样重要。李雪健在治疗中坚持“能睡”,不仅帮助身体修复,更让他精神状态保持稳定,这也是许多患者容易忽略却至关重要的细节。
第三件小事:放宽心
面对病情,李雪健没有选择封闭自己,而是尽可能保持心态平和。他常常在病房里看剧本、背台词,哪怕声音沙哑,也要一字一句练习。他告诉自己,生活还要继续,舞台还在等他。治疗中,他学会不再和别人比较,专注于今天比昨天好一点点。家人的陪伴和同事的关心,也让他逐渐走出最初的绝望,把注意力转移到“活在当下”。
从心理医学角度看,癌症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这会直接影响免疫力和治疗依从性。长期精神紧绷,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使身体处于慢性应激状态,不利于康复。相反,保持乐观和放松的心态,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耐受性和长期生存率。李雪健所说的“放宽心”,不是无视病情,而是用理性和积极的态度与疾病共处。他的平和心境,正是抗癌路上最坚固的屏障。
总结来看,李雪健的“能吃、能睡、放宽心”,看似简单,却是贯穿在他日常生活中的坚持。这些小事没有华丽的技巧,也不是捷径,而是基于医学原理的长期自律。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抗癌23年间一次次挺过风浪,最终带着沙哑却坚定的声音,重新站上荧幕。
内容资料来源:
[1]赵雪熳,彭宏.鼻咽癌常见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2024,17(26)178-181.
[2]蔡妮娜,罗洁.鼻咽癌放化疗患者营养状态及其与癌因性疲乏的相关性研究[J].生命科学仪器,2024,22(04):65-67.
[3]郭利培,张文青,刘洁,等.益气解毒方通过TGF-β1/SMAD3信号通路抑制鼻咽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注:《回顾:影帝李雪健抗癌23年无复发,他总结5个重点,每个人都要看》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来源:三秦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