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9月11日南昌召开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新钢集团凭借“复杂多源铁矿高值化利用”项目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被中国工程院姜涛院士评价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功实现了将“低价矿”产出“高价值”,通过技术创新大幅降低了对进口高价矿的依赖,有效破解了内陆钢企
在9月11日南昌召开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新钢集团凭借“复杂多源铁矿高值化利用”项目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被中国工程院姜涛院士评价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功实现了将“低价矿”产出“高价值”,通过技术创新大幅降低了对进口高价矿的依赖,有效破解了内陆钢企的资源与成本困局。
“资源与物流的双重制约,是新钢必须面对的现实。”炼铁事业部首席工程师聂绍昌分析道。由于地处内陆,优质矿源稀缺,新钢85%的铁矿石需依赖进口,而漫长的运输链路致使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这最终都转化为成本压力,直接削弱了我们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长期以来,中国铁矿石进口依赖度高,来自于国外的主流矿虽产量稳定、品质优良、适配生产,但高对外依存度让中国缺乏定价话语权,且价格与运输成本居高不下,持续挤压利润。相比之下,本土的复杂多源铁矿(非主流矿)虽品性不稳,却因价格优势成为降本增效的破局关键。
如何破解成本困局?聂绍昌首席工程师的答案是一个巧妙的“做菜”哲学。“主流矿是‘高档食材’,品质好但价格贵;非主流矿则是‘普通食材’,通过精心搭配与工艺创新,完全能实现‘好口味、低价格’。” 这套思路让配矿攻关团队对新矿种格外欢迎。
“新矿种因认知度低而折扣大,这恰恰是我们的机会。”聂首席的言语中透露出强大的技术自信,“我们没有条条框框,价格够低就行,我们坚信能用好它!” 这份自信,正是源于团队敢为人先的魄力与攻坚克难的积淀。
刚开始研究时,配矿攻关团队组建就面临不小挑战——来自不同单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团队成员,一切都需要从头磨合。当时数字化技术还不成熟,没有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大家只能靠计算器核算数据,研究方案历经七次重大调整才最终确立。团队将严谨视为基石,实验中对细节的追究到了“苍蝇腿掉了一只都要找到”的极致程度。为确保项目高效推进,确立了单线管理模式,让“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主动尝试精神贯穿始终。
作为宝武集团中用最多矿石做实验的单位,新钢创新红利持续释放,柔性配矿是核心成果之一。其配套的预配矿模式形成“混匀+X”灵活体系:“就像先做预制菜,需要时再加其他食材或调料,操作更灵活。”同时结合分级配矿与区块链技术,能将大配方精准转为可执行小配方,既以混匀模式解决配方品种多问题,又确保矿石质量稳定,筑牢高炉稳定运行根基,以技术创新破解成本困局。
一系列技术落地后,交出了亮眼的成果答卷:配料精准度从87.2%提升至98.5%,进口长协主流矿占比大幅下降,从81.2%降至38.7%,每年可降本9000多万元。
在环保与能耗优化上,成果同样显著:通过提升25%高潜热非主流矿配比以替代部分进口矿,每吨烧结矿固体燃料消耗降低3.2千克;采用机头布袋+活性炭组合技术净化烧结烟气后,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噁英等指标排放达到了国家标准。
展望未来,新钢将持续深化技术创新,进一步优化模型算法,打造更为“聪明”的智能配矿系统,推动项目向更高水平的智能化、精准化迈进。
文图:王海燕 通讯员 甘志鸿
编辑:陈小香
审校:张名海
出品:新钢集团党委宣传部
声明:本公众号注明原创的内容权利属于新钢集团所有。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来源:小岳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