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广大脱贫地区的脱贫成效巩固得怎么样,乡村全面振兴衔接推进得如何?各地有哪些有效做法和创新实践?农视网记者专访部分总书记到过的村落,了解地方干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践,关心脱贫群众的生产生活,感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广大脱贫地区的脱贫成效巩固得怎么样,乡村全面振兴衔接推进得如何?各地有哪些有效做法和创新实践?农视网记者专访部分总书记到过的村落,了解地方干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践,关心脱贫群众的生产生活,感受山乡巨变和脱贫群众满满的获得感。
地处武陵山深处的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和湘西其他山区村一样,大山阻碍了村庄的发展。曾经的十八洞村,“没有产业口袋空、没有老婆家庭空、没有人气寨子空、没有精神脑袋空”,被戏称为“四大皆空”的深度贫困村。
“山沟两岔山旮旯,红薯洋芋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这首苗族民歌是早年十八洞村及周边贫困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收入数据更能说明贫困问题,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仅1668元。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在凹凸不平的土院坝里召开座谈会,首次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从此,“精准扶贫”理念在全国各地深入实施,深刻改变中国扶贫的同时,也深刻改变了十八洞村,沉寂多年的寨子“活”起来了。
现在,一组数据更能看出今天的改变:2024年,十八洞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8万元,村集体经济达622.7万元。村民自编苗歌传唱新生活:“苗家住在金银窝,绿水青山资源多;通电通水又通路,个个过上好生活。”
产业之变、文化之兴、精神之立
无缝衔接乡村振兴
“以前挑水喝,现在卖水致富”,这句村民间流传的玩笑话,道出了十八洞村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产业发展的跨越。
“这5年过渡期,为更有效地衔接乡村振兴,我们心里装着村民的期盼,稳稳地做了三方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一是优化村里现有的产业布局,比如把我们村的山茶油、猕猴桃、山泉水等产品,根据特点做针对性地投资改造;二是优化十八洞村的文旅产业布局,重点是讲好十八洞村的脱贫故事,用好十八洞村独特的民族文化,把脱贫攻坚的精神种进老百姓心里,让大家有劲头自己闯、自己干,日子才能越过越有奔头;三是将外边优秀人才引进来,将村里的年轻人送出去学习深造,充沛脑袋,让十八洞村被更多人看见、喜欢。”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回顾5年过渡期的工作过往,话语里满是信心。
施金通笑着说起村里的新变化,眼里满是欣慰 —— 如今村里的产业蒸蒸日上,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家乡,有7对年轻夫妇主动扛起了帮乡亲们直播带货的担子,把村里的好东西送到更远的地方;还有不少人在集体经济产业里找到了安稳的生计,有的做保安、保洁,有的当讲解员、去水厂上班。更让人暖心的是,去年村集体分红时,1000多位乡亲人人有份,共计分红接近80万元。分到人头的钱虽然不算多,却实实在在装着大家的期盼。
“这几年,我们始终想着把周边村子紧紧拉在一起,让各村的资源能互通、信息能共享、发展能同行,靠着这份齐心去实现联动连片的好光景。如今,周边村的党支部拧成一股绳,分散的资源也聚成了合力。我们建起了青少年研学基地,成立了十八洞村片区发展公司,为共同致富搭起了平台;在养老上,更贴心地设了 ‘日间照料中心’,每周一到周四,老人们不用再为做饭犯愁,在这里就能吃上一顿免费的热乎饭。”施金通介绍。
在大家最关心的医疗上,十八洞村也把便利送到了家门口 —— 就近卫生院的医生,随时能为村民上门解决大病小痛;对自主缴纳新农合医保的村民,按当年缴纳金额自付部分的60%比例 “以奖代补”。“每一步努力,都是想让村里的老老少少心里能自信起来,让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施金通说。
在十八洞村,“光棍”问题曾经是个大问题。由于穷,村里大龄未婚的单身汉最多时有40多个。于是,从2016年起,村里试着搭起了“鹊桥”,一场场相亲大会断断续续在这里举办。没有轰轰烈烈的排场,却让不少周边的单身青年,在十八洞村的烟火气里有了浪漫的相遇,慢慢牵起了手。
“先成家,后立业。脱贫,让日子多了物质的底气;但‘脱单’,是让心有了归处,这份精神里的暖,分量更重。”施金通的话,道出了日子里最朴素的期盼。
“勤务员”来过之后
深山里的日子亮了
十八洞村村民石拔三家,是2013年总书记在村里走访的第一家。2013年前,64岁的石拔三从来没出过深山,也没上过学,家里更没有电视,所以,当总书记走到家门口的时候,她认不出总书记。
“怎么称呼您?”石拔三问道。
总书记亲切地回答:“我是人民的勤务员。”得知石拔三64岁了,总书记说:“你是大姐。”从那天起,石拔三牢牢记住了这个“勤务员”。
因石拔三老人不太会普通话,在老人的外孙石群宝的帮助下,农视网记者采访了石老。“感谢共产党,感谢总书记。”老人用一句普通话作了开场,也是这次采访中唯一讲的普通话。
“老房子翻新了,堂屋的地面变成了水泥地,下雨天石板路一踩溅一裤腿泥水的老路变成柏油路了,厕所也能冲水了,打雷下雨也不会担心停水停电了,我们每家都有了电视机,也买了能做米饭的电器,吃水也不用愁了。”石老乐呵呵地向记者讲述着生活的变化.
采访没一会儿,有游客来喊石老合照——自从总书记来过,她家就成了十八洞村的“打卡点”,可老人从不觉得麻烦,每次都笑着凑过去,仿佛想把自己感受到的温暖,也传给每一个来这儿的人。
谈及总书记来家之后自身的变化,“我不用怎么劳动了,每天在家里卖点矿泉水饮料,日子变得好了,也学会讲几句普通话,每天还会盯着电视机看《新闻联播》,看看总书记。”石拔三向记者分享。
更让石老舒心的是,村里的照顾越来越周全,生病住院的花钱负担减轻了,高血压、糖尿病的药还能报销一半。
以前没走出过十八洞村,但2013年后,石拔三老人来了8次北京,走了长安街,看了天安门。
石拔三老人的外孙石群宝去年刚毕业,现在在十八洞村做社工工作。定期入户走访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协助村党委开展文化活动,教村里的老人使用手机、修理电器......“村里的人气旺了,观念也变得先进了,回乡创业、上班的年轻人也多了,更重要的是外婆现在不孤单了。”石群宝说,这是他能给外婆最好的陪伴。
当问及石拔三老人对未来的生活有哪些希望,老人平淡地说:“人老了,没太大追求,就希望你们年轻人以后的日子越来越好。”话音淡淡的,像山间的清泉,淌出了一个普通老人最朴素的心愿,也映着十八洞村,在“勤务员”的牵挂里,慢慢变好的每一个日子。
来源:三农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