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9月2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本次峰会上,中国宣布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至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
当地时间9月2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本次峰会上,中国宣布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至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这一目标是“对照《巴黎协定》要求、体现最大努力”制定的,中国“有决心、有信心兑现承诺”。
美国缺席峰会,中国获高赞
2025年是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也是各国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节点。联合国气候变化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对此次中国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予以积极评价。他表示:“中国正以空前规模提供清洁、可靠、可负担的能源。其最新目标表明,中国在气候行动、制造与部署方面的加速态势将持续强化。相关目标所带动的投资规模将是前所未有的,有助于降低成本、推动全球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对进一步扩大清洁能源部署至关重要。”
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前一日的联合国大会发言中,称气候变化是“有史以来对世界最大的骗局”。特朗普还警告其他国家避免使用可再生能源,并誓言将继续鼓励石油钻探。他还督促欧洲和亚洲各国,应该从美国购买更多能源。
美国也没有出席此次联合国气候峰会,分析普遍认为,这将进一步加深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孤立。
▲当地时间9月24日,联合国总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主持气候峰会。图据视觉中国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9月24日召开的新气候目标特别峰会上敦促各国“进一步、更快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他指出,大多数国家在履行温控承诺方面严重滞后,未能有效避免突破既定的气温上升限制。
“中国已成全球气候治理关键支柱”
对于目前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全球气候治理研究主任胡彬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球对中国在气候治理中的角色有很高期待,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支柱。
作为全球关注的重点国家,中国在全球排放总量中约占三分之一,同时已成为清洁能源领域的领先大国。
自2020年向世界发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承诺以来,中国始终以稳健步伐推进“双碳”目标。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1.59亿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的比重约59.2%;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15.9%增至2024年的19.8%;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和森林蓄积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目标,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6.8亿千瓦,是2020年的3倍以上,提前6年多实现向国际社会承诺的装机容量目标;森林蓄积量2024年已超200亿立方米。
谈及此次中国提出的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胡彬表示,中国能够提出这样的目标已经很不容易。
胡彬分析称,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复杂严峻,世界经济整体增长乏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在最新提交的自主贡献目标中,将“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全面纳入,实属难能可贵。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在逆境中推动绿色转型的坚定意志,也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重要信心。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甲烷。作为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活动是甲烷排放的主要来源。此次中国明确将包括甲烷在内的所有温室气体纳入绝对减排目标,彰显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所展现的坚强决心与责任担当。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0%。
另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必须要合作,各自发挥优势才能提升行动力度。然而,当前有的国家采取保护主义措施,限制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全球出口。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此次提出的新目标并非好高骛远,而是切合实际。胡彬强调,中国的承诺具有务实精神,“一旦提出,我们就会踏实完成,而不是像某些国家那样,虽然目标定得很高,但在落实方面却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未来应按自身节奏务实减排”
中国近年来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受到全球瞩目。过去十年,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等零部件的销售已使全球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了约90%。中国还彻底革新了电动汽车和电池技术,推动了这些技术在世界各地的应用。另外,中国去年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高达6250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31%。
据新华社报道,南非经济学家桑迪莱·斯瓦纳认为,中国始终强调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同面对气候变化挑战。“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背景下,中国以实际行动有力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为各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树立典范,成为维护《巴黎协定》有效性的中流砥柱。”
那么未来中国应该如何进一步推动自身在气候治理领域的作用?
胡彬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中国未来仍应按照自身的节奏,以务实的态度来推动减排。胡彬指出,中国在气候治理中将继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西方国家应对全球气温上升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而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排放增长,中国既要兑现自身的承诺,也要在发展与减排之间寻求更好的平衡。
胡彬强调,中国始终坚持行动导向和务实合作,不提出空洞的减排口号。同时,他指出,在美国退出后,欧盟自身也承认无法弥补气候治理中的资金缺口,因此更需要强调务实合作,而不是对各方提出过高要求。
除务实合作外,胡彬还提出,推动气候治理格局的多极化与公平性同样重要。通过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中国可以在联合国框架下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更多平衡与包容性。
作为全球最大清洁技术出口国,中国迄今已向全球提供了60%的风电设备、70%的光伏组件设备,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截至今年9月,中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4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实施300多期能力建设项目,自2016年以来已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并动员项目资金总额超过1770亿元,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红星新闻记者 王雅林 实习记者 卿滢
编辑 潘莉
审核 高升祥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来源: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