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倡导引领广大青少年热爱自然、热爱乡土,增长见识、勤于实践,传承传统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涟水县委宣传部、县教育体育局、县融媒体中心联合举办了2025年“行走涟水‘阅’见未来”青少年研学活动。活动由县传媒公司承办,点位众多、内容丰富、梯次分明,形式别致有趣。学子
编者按:为倡导引领广大青少年热爱自然、热爱乡土,增长见识、勤于实践,传承传统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涟水县委宣传部、县教育体育局、县融媒体中心联合举办了2025年“行走涟水‘阅’见未来”青少年研学活动。活动由县传媒公司承办,点位众多、内容丰富、梯次分明,形式别致有趣。学子们意气风发,兴致高昂,尽情抒写研学活动的快乐体验和深刻感悟。现将本次研学活动征文予以选录刊登,以飨读者。
2025年春季研学征文评奖揭晓
行走与求知:一场研学的心灵之旅
涟水县向阳小学 六(2)班 缪雨彤
指导老师:桂永
莺飞燕舞的春日,我们踏上了一场期待已久的研学之旅。这次研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走马观花,而是带着探索与求知的目光,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温度,在行走中触摸世界的脉搏。
我们的第一站是涟水县融媒体中心。踏入馆内,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先进的仪器在房间中泛着幽幽光泽。是集“策划、采集、编辑、发布、运营”于一体的地方,如同数字时代的“信息枢纽港”,打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壁垒,让文字、音频、视频、直播等形态在技术赋能下共生共融。这里是创意的孵化场,依托大数据洞察用户需求,以可视化叙事解码新闻热点,用互动式体验连接受众情感;也是传播的加速器,通过“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分发”的高效机制,让优质内容像涟漪般扩散至网站、客户端、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全域空间,构建起“声、屏、报、网、端”交相辉映的传播矩阵。它不仅是信息聚合的“中央厨房”,更是价值引领的“智慧大脑”,在守正创新中淬炼主流声音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让时代强音通过融合的翅膀传得更远、更广、更深入。
离开融媒体中心,我们来到了生态农庄。这里是植物的王国,是大自然最生动的课堂。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我们认识了形态各异的植物。叶片上布满“陷阱”的猪笼草,用独特的方式捕食昆虫;高大挺拔的银杏,作为植物界的“活化石”,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迁。我们蹲下身,仔细观察土壤中忙碌的蚯蚓,了解它们如何松土、分解有机物,成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清道夫”。微风拂过,带着草木的清香,这一刻,课本上的生态循环理论化作眼前真实的生命律动,让我真切体会到人与自然共生的奇妙。
期间,我们围坐在营地,展开了一场热烈的研学分享会。同学们各抒己见,有人感慨于科技的进步,有人惊叹于植物世界的生存智慧,也有人开始思考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阳光下,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那些所见所闻,在讨论中得到了更深刻的理解与升华。
这次研学之旅,是身体的远行,更是心灵的成长。它打破了教室的围墙,让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的方寸之间。在行走中,我学会了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用思考的大脑探索未知,也更加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谛。当旅程结束,我带走的不仅是照片和笔记,还有对世界更深的热爱与探索的勇气,而这段研学时光,也将成为我青春记忆中最珍贵的篇章。
融媒体中心与农庄的奇妙旅程
涟水县向阳小学 六(2)班 林靖宇
指导老师:桂永
四月的阳光像撒了把碎金子,把我们的校服照得亮堂堂的。今天,我们六年级全体同学踏上了期待已久的研学之旅——走进涟水县融媒体中心,再探秘生态农庄。大巴车刚停下,我的脚尖就迫不及待地在地板上打起了小鼓。
第一站:融媒体中心的“魔法工厂”
一进大厅,巨大的电子屏像一块会呼吸的宝石,上面跳动着涟水的实时画面:波光粼粼的五岛湖、车水马龙的街头、还有农田里正在劳作的身影。戴眼镜的主播姐姐笑着说:“这里是新闻的‘诞生地’,每天有成百上千条信息从这里飞向全县、全省,甚至更远的地方。”
我们跟着姐姐走进“神秘控制室”,好多像太空舱一样的机器闪着蓝光,导播阿姨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舞蹈,屏幕上同时切换着十几个画面。最让我心跳加速的是体验当“小主播”!站在镜头前,看着红灯亮起的瞬间,我的手心冒出了汗。“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到涟水县融媒体中心......”虽然声音有点抖,但同学们的掌声让我突然明白:原来新闻背后藏着这么多叔叔阿姨的用心,每一句话、每一帧画面都要反复打磨。
第二站:农庄里的“泥土课堂”
下午的农庄飘着淡淡的青草香,像是大地在轻轻呼吸。戴草帽的农庄伯伯带着我们走进菜地,绿油油的生菜像害羞的小姑娘,包菜裹着层层“绿纱裙”,最有趣的是紫色的长茄子,像挂满枝头的小灯笼。“孩子们,摸摸看,这叶子上的绒毛是它们的‘防晒霜’呢!”伯伯的手粗糙却温暖,沾满了湿润的泥土。
我们分组体验了“农田小卫士”:我和小雨负责给番茄苗搭架子。细细的竹竿要斜着插进土里,再用绳子轻轻绑住幼苗的茎,就像给小树苗系上蝴蝶结。汗水顺着鼻尖滴在泥土里,却听见泥土发出“滋滋”的响声,像是在说“谢谢啦”。隔壁组的同学在给山羊喂青草,小羊羔“咩咩”地蹭着他们的手心,惹得大家笑成一团。
尾声:收获藏在时光里
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回程的车上,同学们捧着农庄送的小番茄,红彤彤的果实还带着叶子的清香。我忽然发现,融媒体中心就像一个会发光的“眼睛”,让世界看见涟水的故事;而农庄则是大地的“嘴巴”,用泥土和果实讲述着耕耘的秘密。
这次研学,我摸到了新闻背后的温度,也闻到了粮食成长的味道。原来,每一份收获都需要付出汗水,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认真倾听。就像融媒体中心屏幕上的那句“连接你我,温暖生长”,今天的我们,也在时光里悄悄长大了一点点。
研学之旅 收获快乐与成长
涟水县安东学校 五(2)班 谷予童
指导老师:丁曙光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是一次走出书本的探索,更是一次心灵的成长之旅。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学生参加研学活动,让我们有机会走出校园,体验老一辈的生活。
我们的第一站是金鸡坨。一下车,一座栩栩如生的雕塑便映入眼帘,一只威风凛凛的大公鸡,旁边是温柔的母鸡和一群可爱的小鸡,它们似乎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走进大门,五彩斑斓的风车挂满过道上空,微风拂过,风车发出清脆的“哗啦”声,仿佛在演奏一首欢快的迎宾曲。往里走,左边是一排青砖瓦房,里面陈列着石磨、二八大杠自行车、脚踩缝纫机等充满年代感的老物件,每一件都承载着老一辈人的回忆,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房子前的花圃绿草如茵,花朵姹紫嫣红,散发着阵阵芬芳。我们来到花圃右边的小河旁,看到一座老式水车。水车缓缓转动,清凉的水珠飞溅到脸上,带来丝丝凉意,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不一会儿,一辆观光小火车缓缓驶来。我们兴奋地跳上车,小火车沿着轨道疾驰,沿途的美景像电影画面般快速闪过。之后,教官带我们来到一片金色的麦田。一位满脸皱纹的农民伯伯手持锋利的镰刀,准备教我们收割麦子。只见伯伯右脚后退,左手熟练地抓住一把麦子,右手用力一挥,一大把金黄的麦子就被割了下来。我学着伯伯的样子,一开始割得还挺顺利,双手在麦子里灵活地穿梭。可没过多久,我的手就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衣服,每割一把麦子都变得无比艰难。好不容易割完一小片麦田,我真切地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中午,吃着学校准备的盒饭,我格外珍惜每一粒米饭。下午,玩过刺激的彩虹滑道后,我们便前往下一个景点。
第二站是县融媒体中心。第一层有四间独立的房间,其中两间是科学主题房间,在这里我看到了机器模仿蜂鸟飞行的奇妙景象,还了解了摩斯密码这种独特的灯光交流语言;另外两间,一间是非遗展示,一间是演讲的地方。其他三层分别是多媒体室和新闻播报室。工作人员播放动画片,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稍作休息。图书馆是我们今天的最后一站。工作人员热情地带领我们参观,详细介绍图书馆的布局,并耐心地教会我们如何借书还书。一路上,墙壁上展示着许多小朋友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让我不禁驻足欣赏。最后,我们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坐下,沉浸在书的海洋中,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
这次研学之旅,我收获的不仅是快乐,更体验到了老一辈生活的不易,还认识了许多新鲜事物,阅读了不少名著。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金鸡坨研学之旅:探索自然与文化的交融
涟水县安东学校 五(2)班 沈炳衡
指导老师:丁曙光
在阳光明媚的夏日,我们踏上了前往淮安涟水金鸡坨景点的研学之旅,开启了一场知识与欢乐交织的奇妙冒险。
刚踏入金鸡坨,清新的空气和如画的田园风光便扑面而来,让我们瞬间沉醉于大自然的怀抱。这里绿树成荫,花草繁茂,蜿蜒的小径旁,不知名的野花肆意绽放,仿佛在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
民俗馆里,岁月的痕迹被一件件老物件温柔诉说。老旧的纺车、古朴的雕花木门、形态各异的传统农具,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先辈们的生活智慧,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抚摸着这些物件,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过去人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感受到了那份质朴与坚韧。
农事体验环节,更是让我们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与艰辛。我们拿起锄头,学着农民伯伯的样子耕地、播种。一开始,大家手忙脚乱,锄头总是不听使唤,可在农民伯伯耐心的指导下,渐渐掌握了技巧,动作也越来越熟练。汗水从额头滑落,滴进泥土里,我才真切明白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除了文化体验,这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游乐设施。刺激的彩虹滑道上,同学们的尖叫声与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观光小火车缓缓行驶,带我们领略着景区的每一处美景;在充满挑战的户外拓展区,大家相互鼓励,共同克服困难,团队的凝聚力也在这一刻悄然增强。夕阳西下,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归途。这次金鸡坨研学活动,是一次亲近自然的旅行,让我领略到乡村的宁静与美好;也是一次探寻文化的旅程,让我对家乡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激励我在未来不断探索,不断成长。
来源:梦雨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