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臭虾事件”年入5.6亿的绿捷,是刘永好父女的“盘中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19:33 1

摘要:上海家长邵女士的一条朋友圈最近炸了锅:“女儿吃了学校的虾仁炒蛋直接吐了,菜又咸又臭,萝卜汤一股子怪味。”很快,更多家长晒出照片——餐盒里的虾仁混着细小虫状物,酸腐味隔着屏幕都能想象。涉事的上海绿捷配餐公司瞬间被推上风口,更让人震惊的是,这家日供50万份学生餐、

上海家长邵女士的一条朋友圈最近炸了锅:“女儿吃了学校的虾仁炒蛋直接吐了,菜又咸又臭,萝卜汤一股子怪味。”很快,更多家长晒出照片——餐盒里的虾仁混着细小虫状物,酸腐味隔着屏幕都能想象。涉事的上海绿捷配餐公司瞬间被推上风口,更让人震惊的是,这家日供50万份学生餐、年入5.6亿的企业,背后竟藏着新希望刘永好父女的资本身影。

家长们的怒火不止于“虾里有虫”,更在于绿捷的刻意欺瞒:发现问题后先销毁211所学校的原料,撒谎说是“虾肠外溢有泥沙”,直到50所学校已供餐、投诉涌来才露馅。今天就用大白话扒透这事——绿捷的“遮羞布”下藏着哪些猫腻?新希望的资本到底怎么介入的?50万孩子的午餐安全该如何兜底?

先捋清楚:虾“合格”却臭了,瞒报比虫更可怕

9月15号,静安区某小学的绿捷驻场经理最先发现异常:18公斤解冻虾仁里爬着虫,当即上报公司。可绿捷实控人张某某的操作,堪称“教科书级的错”:

1. 毁证灭迹:下令销毁所有同批次原料,涉及上海211所学校,试图抹去证据;

2. 统一谎言:对外宣称下架是因为“虾肠外溢有泥沙”,瞒着家长和监管部门;

3. 拖延瞒报:直到50所学校已完成供餐、家长投诉集中爆发,才被迫承认问题。

更讽刺的是,联合调查组的检测报告显示,这虾的“安全指标”居然合格:挥发性盐基氮7.06mg/100g,远低于国标30mg/100g的上限;磷酸盐添加剂也没超标。但“指标合格”不代表能吃,就像家长说的:“哪怕真是沙子,说实话也行,拿孩子健康当儿戏撒谎,这是缺德!”

其实绿捷早有“黑历史”。天眼查显示它有59条司法案件,2023年还因用问题肉类被罚过。家长们常年投诉餐里有钢丝球、塑料片,每周至少3天是油炸食品,孩子总喊“吃不饱、咽不下”,但这些都没挡住它扩张的脚步——2025年8月单月就中标70所中小学项目,连上海二中、华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这些名校都在其中。更离谱的是,直到被立案侦查当天,绿捷还在中标学校食堂项目,简直把食品安全当摆设。

资本线扒光:绿捷背后,新希望的影子藏不住

一个配餐公司为啥敢如此嚣张?答案藏在股权穿透图里。表面看,绿捷是香港Green Express Foods的全资子公司,往上追溯是澳大利亚KGF公司,但再深扒,新希望的痕迹就露了馅:

1. 家族信托打底,刘畅是受益人

KGF的最大股东是Ananta信托,而受益人正是刘永好的女儿刘畅。这意味着从资本源头,刘氏家族就掌控着KGF的核心权益,绿捷自然成了资本版图的一部分。这种通过离岸信托持股的方式,既能实现家族资产掌控,又能降低直接持股的曝光度,但资本关联的本质没变。

2. 管理层绑定,新希望人说了算

KGF的董事会里,坐着新希望副董事长王航、厚生投资创始合伙人张天笠——厚生投资本就是新希望系的产业基金,王航早说过“新希望的并购主要靠厚生”。现在绿捷的董事长、法定代表人,也全是新希望关联人员,从决策到执行几乎被“自己人”包揽,这就不难理解绿捷为何有恃无恐。

3. 商业闭环算计,亏不起的“现金牛”

新希望主业养猪、饲料连续三年亏了135亿,而绿捷的校园配餐是妥妥的“现金牛”——预付费模式没有应收账款,现金流极稳,毛利率高达24.4%。更关键的是,绿捷每年要采购数千吨肉类,刚好能“消化”新希望的产品,形成“饲料-养殖-配餐”的内部循环。对亏了钱的新希望来说,这年入5.6亿的生意显然丢不起,只是没想到会以瞒报丑闻收场。

更要命的是:它“大到不能倒”,谁也管不住?

绿捷最让人无奈的不是背景硬,而是垄断到“换不掉”。它占据上海近三成校园配餐市场,服务16个区超500所学校,日供餐量达50万份。一旦停供,没有任何企业能立刻接盘,最后只能让市属国企临时接管保供。这种“大而不能倒”的局面,根源出在三个地方:

1. 招投标“偏科”,安全成摆设

学校选配餐公司的评分标准严重失衡:太看重“硬件”——有没有冷链车队、厂房多大、服务过多少学校,这些绿捷靠资本堆都能达标;但“软件”比如食品安全违规记录、家长投诉量,几乎不纳入评审。就像考驾照只看倒车入库,不管有没有酒驾前科,出事是早晚的事。

2. 监管“看报表”,明厨亮灶是空壳

上海早有食品安全追溯平台,但监管多是“纸上谈兵”:只查检测报告、看流程报表,没人真的天天盯着孩子的餐盘,更没人追着家长的投诉整改。绿捷用保质期720天的冷冻肉、天天做油炸食品,这些操作看似“合规”,却根本不符合学生健康需求,所谓的“明厨亮灶”摄像头,也大多对着洗菜池而非原料仓库。

3. 家长没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受

选哪家配餐公司,基本由学校和教育局拍板,家长连旁听投票的资格都没有。有家长反映问题,要么被学校劝“别小题大做影响合作”,要么被公司敷衍“下次改进”,直到这次集体出问题,才终于引起重视。这种“单向选择”让企业没了敬畏心,反正就算被投诉也不会丢生意。

现在咋解决?抓了人还不够,得改这3条规矩

目前,绿捷实控人张某某、总经理董某某已被立案侦查并控制,市场监管部门封存了涉事虾仁,市属国企也接管了运营。但这只是“救火”,要保住孩子的午餐,还得从根上改规矩:

1. 招投标加“安全硬杠”,有前科直接淘汰

以后选配餐公司,必须把“食品安全违规次数”“家长满意度”的权重提到30%以上,只要有瞒报、用问题原料的前科,直接取消3年投标资格。12月要实施的《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也明确了,得慎用冷冻肉和油炸食品,强制装“明厨亮灶”,这些规定得配上“违者吊销资质”的处罚才管用。

2. 监管“盯现场”,家长当监督员

光查报告没用,得派市场监管人员驻场,随机抽查原料、看制作过程,每周至少陪孩子吃两顿午餐。更关键的是开放家长监管:用智慧食安系统让家长在手机上看后厨直播、查食材检测报告,每月能给菜品打分,评分低于80分直接扣企业服务费,发现问题家长有权叫停供餐。

3. 打破垄断,一家最多服务10%学校

必须划定“天花板”:每个配餐公司服务的学校数量不超过区域总量的10%,同时要求企业提前培养备用供应商。这样哪怕一家出问题,其他企业也能立刻补位,再也不用怕“停供没人管”的尴尬,还能逼着企业靠质量竞争而非资本垄断。

结尾:资本逐利可以,但别盯着孩子的餐盘

这事最揪心的地方在于,涉事虾仁“指标合格”,但绿捷的操作却“彻底失德”。资本想赚团餐的钱,没人反对——毕竟3.5万亿的市场摆在那,新希望这样的巨头入局,本可以靠资金和技术提升行业标准。但赚钱的前提是守住底线:孩子的午餐里,不能有虫,更不能有谎言。

现在大家最关心的是,新希望会怎么回应?是拿“间接控股”当挡箭牌,还是主动承担责任整改?家长们更想知道,以后怎么实时看到孩子吃的餐安不安全?招投标能不能给我们一票话语权?

你家孩子学校的配餐出过问题吗?对“家长查后厨”“评分定企业”这些办法,你觉得真能管用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也转给身边的家长,咱们一起盯着孩子的餐盘,别让“臭虾”再出现。

来源:小陈讲社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