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6岁的赵桉莱在浙江一家金融公司做数据分析,长期面对成堆的报表和图表,每天十几个小时几乎都盯着电脑屏幕。为了赶在收盘前完成数据建模,他常常一边盯屏幕一边抽烟提神,办公室里空气混浊,二手烟和打印机的粉尘长时间弥漫。他为了省时间,经常点重油重辣的外卖,吃完就继续埋
36岁的赵桉莱在浙江一家金融公司做数据分析,长期面对成堆的报表和图表,每天十几个小时几乎都盯着电脑屏幕。为了赶在收盘前完成数据建模,他常常一边盯屏幕一边抽烟提神,办公室里空气混浊,二手烟和打印机的粉尘长时间弥漫。他为了省时间,经常点重油重辣的外卖,吃完就继续埋头工作,很少起身活动。加班到深夜是常态,常常凌晨还在和客户远程沟通,困了就靠咖啡硬撑。作息紊乱、饮食油腻,再加上长期吸入烟雾和粉尘,让呼吸道长期处于慢性刺激状态,免疫力下降,肺部负担日益加重,为结节的形成埋下隐患。
2018年10月17日傍晚,赵桉莱结束证券公司的分析报告,提着电脑包匆匆走出写字楼时,天色已暗,风里夹着细细的雨丝扑在脸上带着凉意。他撑开伞,脚步急促地往地铁口赶,可裤脚和鞋子还是很快被雨水浸湿。一路上湿冷渗进皮肤,他只觉得背脊发紧,像有股寒气正顺着脊柱往上爬。回到出租屋,赵桉莱立刻脱下湿衣,冲了个热水澡,可无论怎么调高水温,皮肤表面滚烫,骨子里却还是冷得发颤。他在狭小的房间里来回走动,试图让身体暖和一些,可胸口逐渐透出沉甸甸的压闷感,像被硬生生压上一块沉重的铁板。想到第二天还要在客户例会上逐条解释市场数据,他只得硬撑着上床休息。可翻来覆去,心口的闷胀感越来越明显,仿佛气息被困住无法顺畅吐出,他只能艰难地仰躺着,眼睛瞪着天花板,焦躁中一点睡意都降不下来。
凌晨三点多,一阵突如其来的剧烈咳嗽将赵桉莱惊醒。他猛地坐起身,胸腔像被铁环死死勒住,每一次想吸入空气都伴随着撕裂般的灼痛。咳嗽持续不断,喉咙干涩得像被砂纸刮过,每声咳出都带着浓烈的腥甜气息,让他心头一紧。额头很快布满了细密汗珠,汗水顺着鬓角滑落,浸湿了枕头。双手本能地按在胸口,手指僵硬,呼吸急促,仿佛怎么用力也吸不进足够的空气。气管深处火辣辣的疼痛让他每次呼吸都像在刀口上划过,胸骨之间传来剧烈的牵扯感。赵桉莱整个人虚弱得像被抽空了力气,背靠着冰冷的床头大口喘息,声音急促嘶哑。他慌乱地抓起床头的水瓶,咕咚咕咚喝下半瓶温水,可胸口的紧绷依旧没有缓解。他心里不断安慰自己只是着凉,却无法掩盖那股逐渐蔓延开的恐惧。
2018年10月18日清晨,闹钟响了好几遍,赵桉莱却像被压在床上的石头,浑身沉重得难以动弹。费力爬起身时,胸腔里传来持续的钝痛,每咳一次都像有钝器在深处敲击,牵扯着整个胸骨震颤不已。咳嗽频繁而急促,气息断断续续,嗓音嘶哑得连自己都几乎听不清。嘴唇因缺氧微微发白,说话才两三句就胸闷气短,仿佛空气在喉咙里被堵住无法下行。呼吸变得浅而急促,每次吸气都像要费尽力气才能勉强维持,胸腔沉重得像被湿布紧紧压住。他用手撑着桌子,晃了好几下才勉强稳住身体,却还是决定硬撑着出门参加客户会议,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不能因为身体的不适而耽误工作。
会议室里空气本就闷热,赵桉莱刚坐下不久,胸口的压迫感就愈发明显。每开口汇报几句,呼吸就急促得像被掐住喉咙,声音沙哑低沉,咳嗽不时打断讲话。胸腔深处灼热的疼痛伴随呼吸波动,每一次吸气都牵扯着撕裂般的痛感,令额头迅速冒出细密冷汗。他一边用纸巾捂着嘴一边勉强坚持,手心被汗水打湿,文件夹都快握不稳。听客户说话时,他的注意力时常被胸口的闷痛拉走,几次差点站不稳。即便如此,他还是强忍着完成了演示,只是离开会议室时,整个人已经像被掏空了力气,脚步虚浮,连背包都显得格外沉重。
当天傍晚,赵桉莱拖着疲惫的身体登上返程的高铁。列车刚开动不久,他胸口突然像被火焰点燃,灼痛迅速蔓延至肺部深处。他猛地弯下腰,身体因剧烈咳嗽不停颤抖,喉咙干裂,咳出的气息夹着腥甜味,呼吸急促得无法顺畅。气管仿佛被堵塞,越想深吸气越是窒息,脸色因缺氧渐渐泛青。周围乘客被他的咳嗽声惊动,纷纷起身避开,神情里满是担忧。列车员赶来反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他却只能用沙哑的声音强忍着摇头,试图掩饰身体的失控。但当高铁抵达终点,他再也顾不上任何体面,踉跄着直奔医院,心里已然意识到问题远比想象的严重。
呼吸科医生在听完赵桉莱的症状叙述后,神情逐渐凝重,立即开具了一系列检查。血样第一时间送往检验科,不久后数据显示:白细胞总数达12.1×10⁹/L,已经高出正常上限,提示体内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与此同时,C-反应蛋白也升至12mg/L,进一步说明机体正处在慢性刺激状态。医生将报告拿在手里,眉头紧锁,意识到单凭血液指标已经不能排除潜在风险。于是,他决定结合肺功能测试与影像学检查,来综合判断肺部的真实情况。
几个小时后,肺功能报告和CT片子也被送到办公室。检测结果显示,FEV1/FVC比值下降到62%,较正常参考值明显偏低,提示气道通气功能受限。胸部CT上,右肺下叶分布着数个小结节影,其中最大的一枚约7.6mm×6.4mm,边缘欠规则,周围血管走行稍显紊乱,但尚未出现典型的毛刺或钙化征象。结合多项指标,医生初步判断这些结节更倾向于慢性炎症或纤维化所致。
医生平静却郑重地告诉赵桉莱:“结节不等于就是癌,大多数情况是炎症或瘢痕。但它是一个警示,需要长期复查。短期风险不算高,但不能掉以轻心。”赵桉莱听得神情紧绷。医生接着叮嘱:“接下来要彻底调整生活方式,首先是规律作息,不能再熬夜写报告或加班到深夜。其次,要尽量避免各种烟雾,包括吸烟和厨房油烟,都可能刺激肺部。饮食一定要清淡,多吃蔬菜和优质蛋白,比如鱼肉、豆制品,这对免疫力恢复有帮助。还有,不要接触二手烟,哪怕短时间也要远离。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严格按照要求,每半年复查一次胸部CT,及时观察结节的变化,这样我们才能尽早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回到住处后,赵桉莱开始改变。他先从厨房做起,把旧抽油烟机换成大功率的新款,做饭时油烟明显减少。饮食方面,过去常点的外卖麻辣香锅和烤肉全被剔除,改为蒸、炖、煮为主。晚间不再吃夜宵,胃口逐渐恢复正常。在办公室里,他不再容忍同事吸烟。过去总碍于情面,如今遇到有人点烟,他会果断离开,宁愿站在茶水间等候。办公桌旁,他摆了几盆绿植,改善空气质量。作息上,他给自己定下十点前必须入睡的规矩。再紧急的报表,也只做到九点就停下。刚开始他辗转反侧,后来学会睡前听轻音乐、做深呼吸,渐渐能顺利入眠。早晨醒来时,精神状态明显改善。
为了增强抵抗力,赵桉莱特意买了一辆山地自行车,坚持把运动融入日常生活。每天晚饭后,他都会换上运动服,绕着小区外的林荫道骑行8公里。刚开始时,骑到三四公里就气喘吁吁,腿部酸胀,呼吸急促,常常需要停下来调整。但随着坚持的时间越来越久,他逐渐能在半小时内顺利完成全程,呼吸也变得平稳,心跳没有之前那样紊乱。周末天气晴好时,他更会选择骑到郊区,感受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顺便深呼吸几口新鲜空气。起初,他觉得这样的安排会占用不少时间,但慢慢地,他发现运动让身体恢复活力,思维也更加清晰。骑行,不仅成了锻炼身体的方式,更是他一天里最放松、最期待的时刻。
2019年4月复查,血常规恢复正常,白细胞维持在6.8×10⁹/L;肺功能比值升到79%,接近正常;CT显示,结节缩小至6.4mm×5.9mm,边缘变得平滑。医生满意地点头:“控制得不错,坚持这种生活方式,风险会大大降低。”听到肯定,赵桉莱心头一块石头落地。走出医院时,阳光洒在肩头,他第一次感到轻松。此后两年,他每半年复查一次,从未懈怠。身体渐渐稳定,生活也似乎重回正轨。然而命运并未就此放过他。
2022年9月21日上午,赵桉莱正在公司会议室核对季度汇报,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眼睛已经酸涩。阳光透过落地窗直射在屏幕上,他不停调整角度,反复修改数据曲线。忽然,左胸靠近腋下的位置传来一阵锐利的刺痛,仿佛有一根细针深深扎进胸壁,每一次吸气都像牵动了一条绷紧的神经。他愣住,条件反射地放下鼠标,身体微微弯曲,用手按住胸口,额头隐隐冒汗。他试图直起身子,却感觉胸口闷得更厉害,呼吸伴随压迫感,像有一股重物压着肺部,令他无法舒展开来。赵桉莱以为只是久坐引起的肌肉紧绷,努力想放松,可短短几分钟,疼痛不但没有减轻,反而一阵阵向肩膀和后背扩散,整个人逐渐感到虚脱。
他勉强支撑着身体起身,踉跄着倒了一杯温水,想让喉咙湿润缓解不适。可刚刚咽下第一口,胸腔却突然一阵剧烈痉挛,仿佛整个肺部被猛然揪紧,随即爆发出一连串撕心裂肺的咳嗽。干涩急促的咳声从喉咙深处迸发出来,每一下都像重锤狠狠砸在胸骨上,带来撕裂般的剧痛。他整个人不受控制地前倾,双手死死抓着沙发扶手,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白。呼吸急促得几乎要窒息,胸口的压迫感随着咳嗽加重,汗水顺着鬓角成片滑落。脸色渐渐苍白,嘴唇也失去血色,虚弱到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每一次咳嗽停歇,他都能感觉胸腔里空空如也,呼吸变得更加急促,仿佛空气根本无法进入肺部。短短十几分钟,他已被折磨得筋疲力尽,全身因持续的颤抖而发软,仿佛随时都可能倒下。
这样的咳嗽持续了几天,夜里更是频繁发作。赵桉莱每次刚翻个身,就被突如其来的剧烈咳嗽惊醒,胸口灼痛蔓延,枕头常常被汗水浸湿。他的睡眠被彻底打乱,白天精神萎靡。直到9月25日清晨,他在卫生间刷牙时,胸口骤然涌起一股滚烫的灼热,紧接着猛烈的咳嗽带出一口混杂鲜红的痰液,溅在白色的水池中,触目惊心。他愣住了,手指僵硬,目光死死盯着那抹暗红,心头骤然一凉。还没来得及反应,又一口鲜血喷涌而出,牙刷从手里跌落,清水冲刷下,红色慢慢晕开。他扶住洗手台,胸口起伏剧烈,耳边嗡鸣一片,手指还残留着血迹,心里第一次升起前所未有的恐惧。没做任何清理,他慌乱地抓起外套和证件,踉跄着冲出家门,直奔医院。
结果让人揪心,血检数据显示:CEA已升至20.3ng/mL(正常值白细胞9.9×10⁹/L,虽接近正常上限,但结合病情已显得异常;乳酸脱氢酶(LDH)达到274U/L,高于正常范围。胸部增强CT显示:右肺下叶有一枚约3.4×2.9cm的分叶状结节,密度分布不均,边缘模糊,强化后血供丰富;病灶邻近的胸膜出现牵拉迹象,纵隔多处淋巴结明显肿大,最大达1.5cm。骨扫描则显示第六肋骨有放射性摄取增强,与骨质破坏的影像特征吻合。结合既往病史与现有检查,医生最终确诊——肺腺癌晚期。
治疗很快启动,医生为赵桉莱制定了化疗联合放疗的方案,同时配合镇痛泵来减轻夜间反复的胸痛。化疗药物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输入,体力被一点点消耗。几周后,白细胞降至3.7×10⁹/L,免疫功能明显下滑,稍有风吹草动便出现低热,甚至频繁卧床。夜间胸闷和咳嗽持续加剧,每次翻身都会被剧烈的气促惊醒,家人彻夜守在病床旁,不敢合眼,生怕他在咳嗽中窒息。四个疗程后复查,病灶虽缩小至2.8×2.5cm,但骨转移并未得到缓解,骨质破坏甚至进一步加重。医生只得追加放疗,希望能尽力阻断扩散的脚步。
2020年2月2日深夜,病房中充斥着刺鼻的消毒水气味,夜色沉沉。凌晨一点过后,赵桉莱的胸腔突然爆发出撕心裂肺般的咳嗽,咳声急促而沉重,像要将胸腔彻底撕裂。灼热的疼痛迅速放射至背部、肩胛与锁骨,整个人几乎弯成一团。他双手死死抓住床单,指节因为过度用力而泛白,手背青筋暴起。呼吸急促而紊乱,胸口起伏剧烈,眼神逐渐涣散。护士第一时间冲到床边,呼喊医生的声音划破夜的寂静。紧接着,监护仪的警报骤然响起,血氧和血压数字飞速下滑。赵桉莱的脸色由苍白迅速转为青灰,嘴唇发紫,额头与鬓角不断渗出冷汗。医生赶到后立刻下令插管,护士飞快推来抢救车,动作娴熟地展开器械。吸痰管插入气道,抽出大量带血丝的黏稠分泌物,呼吸机很快接驳,但血氧仍在危险线徘徊。
随后,病房内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医生们分工明确,有人持续按压胸口保持循环,有人推注肾上腺素与扩张血管的药物,有人反复调节呼吸机参数试图改善气体交换。电除颤器多次启动,心电波形在瞬间恢复,却又在不到半分钟内迅速拉直。护士们轮番擦拭汗水、记录抢救用药,病床周围一片忙碌。赵桉莱的身体逐渐失去反应,四肢冰冷,皮肤湿冷如霜。抢救持续了一个小时,所有药物与仪器都已用上,但心电曲线再未能稳定。凌晨两点十五分,监护仪上波形最终归于一条平直的直线。主治医生停下手,沉声宣布:“抢救无效。”病房里陷入沉重的寂静,只剩下呼吸机余音与警报声回荡。
妻子跌坐在病房门口,整个人仿佛被掏空了力气,双手死死扣着那扇冰冷的门把,指甲深深陷进缝隙,泪水一滴滴落在地砖上,化成一片模糊的湿痕。走廊的灯光刺眼,可眼前却像罩着一层雾,视线朦胧而空洞。医生缓缓摘下口罩,语气低沉:“我们已经尽力了。”病房里,赵桉莱的身影静静躺在病床上,呼吸早已停止,面容在灯光下失去了最后一丝血色,仿佛沉睡,却再无苏醒的可能。
妻子的心口像被硬生生撕开,喉咙里挤出的声音嘶哑而颤抖,几乎带着哭喊:“他从不抽烟,不喝酒,也从不碰那些腌制或烟熏的食物。每天规律作息,饮食清淡,还坚持骑行锻炼……为什么?为什么还是恶化得这么快?难道所谓的健康习惯只是自我安慰?如果连他这样都守不住结节不变坏,那其他人还有什么希望?”情绪像潮水般决堤,压抑已久的痛苦和不解彻底爆发。
医生沉默片刻,轻轻把手放在她的肩膀上,尽量稳住语气:“我们真的已经尽全力抢救了。”随即耐心解释了急救过程,从插管、吸痰到按压与给药,每一个环节都毫不含糊。但无论如何描述,落在妻子耳里,都像一片无边的空洞,脑海里只剩下“无能为力”这四个字。她僵坐在冰冷的地砖上,眼神涣散,心口阵阵发凉,整个人陷入前所未有的绝望与无助。
清晨,医院迅速召开病例复盘。呼吸科医生将所有影像和病历重新整理归档;影像科反复对比增强CT与MRI,逐帧核查病灶演变;病理科重新取出切片,在显微镜下逐格观察细胞形态;心内科查看心律监测,确认没有突发心源性事件;血液科逐一比对凝血功能、电解质和血糖数据,反复检索是否存在遗漏。所有结果汇总后,指向的结论一致——肺腺癌进展极其迅速,伴随骨转移,病情已难以逆转。
真正让团队困惑的,并不是诊断结果本身,而是赵桉莱的生活方式。他与大多数患者完全不同:不抽烟、不喝酒,饮食清淡,作息规律,每天坚持骑行8公里锻炼,甚至连夜班和应酬都尽量避免。这样的习惯,本该是健康的范例,按理说也最不容易出现病灶恶化。可事实却残酷异常——结节仍然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直接进入晚期,打破了医生们以往的认知和经验。
会议室里,沉默弥漫。医生们反复摇头,低声自语:“这样的生活条件,这样的习惯,本不该出现如此迅猛的恶化。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沉重的疑问悬在空中,无人能作出解释。主治医生意识到病例的复杂性,决定将所有资料提交给业内权威专家,请求亲自会诊。专家接过厚厚一叠病例,神情沉凝,眉头紧锁,翻阅的动作格外缓慢。他仔细调出历次血液报告、肺功能曲线和影像资料,逐帧观察病灶的演变。整整一个通宵,从影像到切片,从实验室指标到病理染色,反复比对,却始终未发现任何纰漏。
接下来的几天,专家几乎动用了整个科室的力量,逐一排查所有可能的诱因:家族遗传、免疫缺陷、自身免疫性疾病、职业暴露、长期环境污染,甚至连居住地空气质量、办公室装修是否有残留气体,都被列入检查清单。所有环节细致核查,所有疑点逐一求证,可答案依旧空白。每个角落都像被仔细照亮,却找不到能解释病情失控的突破口。夜深时,专家独自坐在办公室,病例摊满桌面,灯光映照下,他一遍遍梳理赵桉莱的生活习惯、体检记录和症状时间线,像在拼一副被故意缺失碎片的谜题。可那枚最初只有几毫米的结节,却一步步走向无法挽回的恶变。
几天后,专家决定与家属面对面交流。他在会客室里与妻子对坐,语气平稳而郑重:“请您仔细回忆他生活里的所有细节,哪怕再小的习惯都不要遗漏。比如他固定的锻炼方式、每天吃的食物,甚至是一些很微不足道的动作。这些细节都可能有意义。”妻子愣住,眼中满是痛苦与困惑。她努力回忆,从骑行的路线到日常饮食,从居住环境到休息习惯,断断续续拼凑出许多记忆。随着讲述推进,一些从未被在意的小细节逐渐浮现。专家凝神倾听,直到某一刻,他的眼神忽然一紧,笔尖在纸上停住,神情变得极为凝重。
专家缓缓放下笔,叹息着摇头,语气沉沉:“从饮食到作息,从治疗到康复,他几乎做到了标准化的要求,表面看不到任何漏洞。可恰恰是在这种近乎完美的背后,藏着三个极小却关键的细节。你们忽略了它们,连医生也未能第一时间注意。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让病情突然失控,走向不可逆转。”他望着家属,声音坚定:“这些年我见过好几个和他类似的病例,我们必须引起警觉!这不仅仅是提醒,更是对所有有结节患者的警示——无论结节长在哪里,这两件事绝对不能做,否则,结节癌变只是迟早的问题啊!”
在赵桉莱的病例里,夜间骑行是被忽略的风险场景。晚间湿度偏高、温度偏低,交通尾气与扬尘在道路低处滞留更久,路侧绿化带与围挡附近的空气交换差,可吸入颗粒与刺激性气体相对集中。骑行需要更快更深的呼吸,通气量上升,进入下气道的颗粒随之增加。对已有小结节的人,敏感区域的黏膜更容易受刺激,纤毛清除效率下降,局部分泌物黏稠。短时间内的表现可能只是咳嗽、胸闷、喉部干痒;长期反复暴露,会让小范围的炎性反应持续存在。结节周围组织在这种环境下更难维持稳定,修复节律被打乱,影像学上就可能出现边缘欠规整或周边牵拉的变化趋势,进而推动不利的进展。
同一场景还叠加了冷湿刺激带来的循环与通气影响。夜间低温使外周与气道黏膜血管收缩,影响局部微循环灌注;高湿环境降低汗液蒸发带来的散热效率,骑行者常在体表潮湿状态下继续吸入偏冷空气。对右肺下叶等通气灌注本就易受体位与呼吸型态影响的区域,这种“高通气+低温+高湿”的组合会放大黏膜水肿与分泌物潴留的概率。赵桉莱既往反复出现的干咳、腥甜味痰、夜间咳醒,与这一暴露模式相吻合。长期看,结节周边炎症细胞活跃度提升,组织基质重塑加快,影像学可出现密度不均或血供偏丰富的表现,进度往往超出本人主观感受。
饭后即刻骑行的问题在于机械性与化学性双重刺激,进食后胃内容物未排空,横膈膜随骑行呼吸节律反复起伏,腹压变化明显,易促发胃食管反流。反流物主要成分为胃酸、蛋白酶及少量胆汁酸,接触咽喉会引起声嘶、清嗓频繁、异物感;当发生微量误吸时,这些成分可直接到达气道。对已有小结节的人,酸性与胆汁盐对支气管上皮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损伤,会放大炎症反应阈值,导致短期内咳嗽增多、胸骨后烧灼、夜间阵发性憋气。赵桉莱描述的饭后不久骑行、随后持续咳嗽,属于该机制的典型时间序列。
化学性刺激带来的后果不是一次性的,反流相关的微量误吸可在数日内维持低度炎症,呼吸道上皮需要时间完成修复;若每天都在饭后不久骑行,相当于把尚未恢复的区域再次暴露于酸性与蛋白酶环境。久而久之,局部屏障功能下降,纤毛摆动紊乱,清除能力变差。结节边缘本就需要稳定血流与清洁气道来维持静止状态,在这种反复打断的修复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周边磨玻璃密度增高、轻度支气管血管束牵拉等影像改变。临床上可见咳嗽迁延、晨起清嗓增多、体力活动后胸闷加重,这与赵桉莱的主诉相符。
大汗后迎风降温则是第三个被低估的链条。剧烈骑行后,体表血管与气道黏膜血管处于扩张状态,黏膜水合依赖稳定气温与适度湿度来恢复。若在此时直接迎风站立或继续处于强风环境,冷空气使黏膜血管迅速收缩,局部温度与血流同时下降,短时间内纤毛运动减弱,分泌物更黏稠。对结节周边的小气道,这意味着清道夫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动态更偏向炎性一侧,抗炎与修复通路相对滞后。症状层面常表现为运动后咳嗽延长、气促难平、夜间胸闷反复。
这种冷热交替反复出现,会形成“刺激—水肿—清除下降—再次刺激”的循环。每次循环都可能在结节周边留下一段时间的微环境失衡:微血管渗出增加,间质压力升高,氧合效率下降。对影像随访而言,早期或仅见到边缘轻度模糊、周围纹理增粗,但在累计暴露后,容易出现血供偏高、密度不均等不利信号。赵桉莱几乎每天完成高强度骑行后都直接迎风,这种频率足以让局部修复来不及完成就再次受扰,病程因此被推快。若不改变时序与暴露模式,任何药物与锻炼的正向作用都会被抵消,结节更难保持稳定。
内容资料来源:
[1]欧阳妤妍,张梦兰,马夕燕,等.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引导的肺泡灌洗液cfDNA检测在外周肺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2025,30(10):1482-1486.
[2]邵佐良,高威,方泽民,等. 肺结节术前穿刺定位现状和最新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25,30(10):1583-1587.
[3]谢开琼,林璐雄,王世英.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肺结节筛查及良恶性判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5,19(20):49-53.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25.20.013.
(《纪实:浙江36岁男子查出肺结节后天天骑行8公里,4年后却癌化,医生叹息:骑行时忽视了1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