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有效推动人民法庭在党委领导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司法职能,协同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商会、行业调解组织等,参与“行业矛盾行业调、专业纠纷专业解”的解纷格局建设,最高人民法院分三批发布“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做实指导专业性行业性调解职能”典型案
为有效推动人民法庭在党委领导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司法职能,协同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商会、行业调解组织等,参与“行业矛盾行业调、专业纠纷专业解”的解纷格局建设,最高人民法院分三批发布“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做实指导专业性行业性调解职能”典型案例暨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九)。
今日,最高人民法院
发布第一批
其中
黑龙江一案例入选
黑龙江省鸡东法院鸡林人民法庭
深耕家事“疗愈所” 绘就和谐“同心圆”
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第302号
黑龙江省鸡东法院鸡林人民法庭
深耕家事“疗愈所” 绘就和谐“同心圆”
黑龙江省鸡东法院鸡林人民法庭位于朝鲜族聚居区,作为家事审判专业法庭,鸡林法庭深耕“家文化”建设,依托“总对总”机制,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提升婚姻家庭纠纷多元共治成效。2024年家事纠纷新收案量同比下降18%,调解撤诉率81.59%,司法确认案件自动履行率98.75%。
一、群策群疗:对接“总对总” 构建调解矩阵
构建“民族融入+专业支撑+数智赋能”的立体化调解矩阵,助推婚姻家庭源头解纷。一是指导“金达莱调解队”,将民族家事纠纷化解在朝鲜村头。联合朝鲜族乡综治中心选聘12名村妇联主席担任家事调查员。2023年以来,指导调解队运用“炕头调解”“家族会议”等民俗方式化解赡养、继承等传统家事纠纷65件,其中持续30年的金某赡养纠纷通过唤醒“尊老孝亲”记忆成功化解。二是赋能“平安巾帼调解队”,让妇女儿童心结消解在田间炕头。指导县妇联“平安大姐工作室”,针对涉妇女、儿童纠纷建立“情感评估+方案指导+心理疏导”机制,引入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专业力量。先后帮助38个濒临破碎家庭重建信任关系,为22名妇女儿童提供人身财产权益保障。三是联动侨联“云端调解队”,让异国夫妻隔阂消融在网络两头。指导侨联依托云法庭平台,组建双语调解团队为在韩务工人员提供朝鲜语在线调解服务。通过“云端家书”修复情感,12对夫妻重归于好。
二、精准施治:创新“三诊法” 提升解纷质效
建立“初诊排查—复诊分类—终诊修复”三级诊疗机制,推动家事纠纷分层化解。一是初诊联合排查,源头防控风险。依托“网格员+家事调查员”联动机制,以是否“耐心、热心、细心、爱心、真心”五问工作法,动态摸排矛盾。2024年收集家庭诉求110件,提前介入并源头化解空巢老人赡养、跨国婚姻等纠纷13起。二是复诊分类施策,靶向破解难题。针对抚养纠纷,制发《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指引》,推行“心理干预+教育帮扶”机制。2024年帮助6名儿童获得成长关怀。针对离婚案件,开设“冷静期情感修复课程”,联合心理咨询师以沙盘推演等情景疗法,帮助19对夫妻重归于好。针对财产纠纷,引入“家事调查员+律师调查令”核查模式,2024年追回隐匿财产50余万元。三是终诊长效修复,保障权益落实。2024年,对调解失败的12起案件及时立案、审判并在判决书中嵌入《亲情修复建议书》,明确探视权等9项细则。建立定期回访机制,联合民政等部门,帮助当事人重建生活秩序,做实案结事了、定分止争。
三、固本培元:深耕“家文化” 涵养治理生态
立足“家文化”培育,构建“调解+教育+传承”家事纠纷治理生态。一是以“四心调解”激活“亲情纽带”。以耐心倾听消解对抗,以细心观察发现症结,以真心交流唤醒亲情,以恒心跟进巩固成果。二是以家风培育播撒“文明种子”。精选“跨国离婚财产分割”“多子女赡养”等15个具有文明家风示范意义的典型案例,编发朝汉双语《家事案例读本》,覆盖全县123个村屯,将法治案例转化为“乡土教材”。组织“金达莱家事讲堂”16场,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推动辖区两村创建为“无讼村屯”,实现“案例进家门、文明入人心”。三是以民俗普法传承“法治基因”。结合朝鲜族传统节日“流头节”等民俗庆典,组织双语法官与调解员开展“法治文化大集”,将赡养义务、反家暴等法律知识融入民俗活动,现场解答法律咨询400余人次,发放双语普法手册200余份,推动法治精神与民族习俗深度融合。
编辑:刘书平、谷旭
来源: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