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3日下午,2025年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举办。与会领导与专家围绕“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保护与数字浪潮的时代交汇”等作主题演讲、交流展示与圆桌对话,共同讨论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应
23日下午,2025年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举办。与会领导与专家围绕“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保护与数字浪潮的时代交汇”等作主题演讲、交流展示与圆桌对话,共同讨论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应用。让我们共同了解嘉宾们的精彩观点吧——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资深总规划师、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以“西夏陵: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为题演讲。阐述了西夏陵申遗的成功时刻、遗产简介、核心价值和重要意义。西夏通过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居延道)以及朝贡、榷场、互市等形式,与周边宋、辽、金、吐蕃,甚至是西方遥远的大食等民族与政权存在明显的贸易与交流活动。长期复杂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造就了西夏王朝极具文化融汇创新的多民族融合与多元交流的文明特色。西夏陵展现出陵寝制度是在“承唐仿宋”的基础上、坚持融汇了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成为公元11-13世纪中国西北地区多元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典范——充分展现了人类价值观的重要交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播与公共参与局主任马蒂厄·格韦尔(Matthieu Guével)以“融通文化,拓展视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的独特体验(Bridging Cultures, Widening Horizons: The UNESCO Courier Experience)”为题演讲。世界遗产就是全球最大的同理心训练场,是一座宏伟的文化多样性桥梁。世界遗产确实是一本关于人类在时间与空间中多样化表达的开放之书,它展现了所有文明的平等尊严,体现了人类的集体智慧,并表明了我们对卓越的共同追求。它们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相互影响如何孕育出新的形式与新的思想。科技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它使我们能够保存脆弱的遗产,将其数字化并传递给后代;还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促进对话——不仅在研究人员与机构之间,也在普通民众之间。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以“西辽河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及其现代意义”为题演讲。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根本的标志。距今5300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晚期晚段,红山文明形成,西辽河流域率先跨入文明的门槛,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元,对中原地区的古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山文明所揭示出的社会管理体系是神权和王权的统一。以种植粟、黍为主导的成熟的旱作农业体系和发达的渔猎经济传统助推了红山文明的诞生,促使西辽河地区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敖汉地区成为世界范围内种植和食用小米历史最悠久的地区,是世界范围内小米的独立起源区之一。
中国传媒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林卉围绕“以口述历史夯实记忆传播的数字化路径”进行演讲。口述历史让我们从个体经历的角度,更加立体地了解过去,进而理解过去。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记忆宝库,物质遗产是“记忆的容器”,非物质遗产则是“记忆的活态传递”。每项文化遗产从发掘、保护到研究、展示,每个环节都沉淀着“人”与“物”互动的记忆。口述历史与数字化技术融合,不仅能让文化遗产故事更生动,更能让藏在细节里的文化记忆跨越时空。从细微处看,它让每位文化遗产工作者的传承故事被看见、被传承;从宏观上看,它让文化遗产承载的记忆更加完整和生动,也吸引公众从文化行为的“围观者”变为“参与者”“传承者”,用自己的故事参与中国故事的建构,并参与描绘更生动的世界故事。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副馆长曾文明(Chun Boon Beng)分享展示“亚洲文明博物馆:以创新之姿守护亚洲遗产”。立足新加坡,读懂亚洲,共筑文化桥梁。亚洲文明博物馆拥有世界级馆藏,涵盖9世纪唐代沉船文物与活态土生华人传统等。馆内通过严格文物保护、深入学术研究、积极社区互动等举措守护文化遗产,以展览搭建跨文化对话平台,发展虚拟导览等数字技术,还与全球机构合作。未来会针对数字技术开展国际合作,持续保护文化遗产。
俄罗斯莫斯科博物馆馆长安娜·特拉普科娃(Anna Trapkova)分享展示“俄罗斯的数字化体验”。莫斯科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博物馆之一,即将于2026年迎来建馆130周年。核心使命是保护、研究莫斯科从早期聚落演变为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历程。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技术的应用,在《银行史》《无界莫斯科》《1812》(俄法战争)《自我隔离博物馆》等展览中均有体现。在中国文化年之际积极与北京开展联合研究和展览项目,希望以文化为纽带,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意大利科尔托纳市文化遗产局局长、伊特鲁里亚学院和科尔托纳城市博物馆馆长保罗·朱里叶里尼(Paolo Giulierini)分享展示“意大利《30件展品中的地中海历史》”。在意大利的博物馆中,能发掘出哪些自古代至近代、地中海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的蓬勃交流印记?无论是从器物层面,还是从知识双向传播的维度;如何将这些梳理出的成果与收藏西方器物的中国博物馆相连,打造为一个永久性的虚拟参观路线。两年前,一本介绍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30件代表性馆藏的著作推出了中文版,其中部分文物印证了罗马帝国与中国古代王朝之间的关联。伊特鲁里亚学院和科尔托纳市博物馆的藏品中包括一批极具价值的中国外销文物。围绕着众多曾将我们紧密相连的共同主题,意中两国博物馆之间有望构建起长期、深入的合作与联结。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喻瑜(Christina Yu Yu)以“3D图像技术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应用”为题参与圆桌对话。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成立于1870年,是美国历史最长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馆藏50万件,其中10万件是亚洲藏品。近年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合作,开展了天龙山海外石刻造像3D采集项目。对日本12世纪的木制造像进行了3D扫描,对残存的贴金和彩绘进行了3D还原。亚洲部与文物修复部门、学术研究部门、藏品保管部门,甚至知识产权部门一起合作,对美国缅因州洛克菲勒家族捐赠的中国石碑进行全方位3D扫描,制作复制品,用于户外展示;使用镭射激光技术对石碑进行清理,可以清楚地看到铭文。对户外展示的太湖石进行3D扫描,用电脑进行分析,确定可行的移动方案。博物馆跨部门成立了3D图像工作组,任何部门的收藏,要进行3D扫描或图像复原,会一起制定非常详尽的计划。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博物馆协会国际项目高级顾问帕特里夏·罗德瓦尔德(Patricia Rodewald)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博物馆教育的工具”为题参与圆桌对话。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从过去的消极等待变成今天的积极主动,它仿佛成了唯一的权威,扩散传播信息。AI可以打破语言或者感官上的限制,使受访者更多地了解内容。同时,我们要更好地管理挑战,尤其要注重职业道德。公众普遍对博物馆有高度的信任感,而AI使用网络数据,会有偏见和幻觉问题,提供不准确的信息。AI是一个工具,并不权威,博物馆的专业人士应该把关最终呈现的内容和结果。博物馆应该是透明的,对于AI生成的阅读内容,应当附上标签告知观众。在数字化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不是要用AI替代专长,而是用我们独特的人类情感温度,以及文化敏感性的触觉,去提供更好的内容呈现。
国家自然博物馆首席科学家,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孟庆金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保护与数字浪潮的时代交汇”为题参与圆桌对话。双遗产保护要平衡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自然+文化”的系统性协同保护。进行非接触、可视化、高精度的连续监测,数字技术为双遗产保护提供了更加科学、精准的监测手段。打破部门壁垒,联合自然资源、文化遗产、生态环保等部门,制定统一的保护规划,避免自然保护与文化保护割裂。人工智能将不仅用于文物的识别、分类和修复,还将用于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展示。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实现对双遗产的高精度数字化重建和动态监测。未来,双遗产数字化保护将更加注重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公众参与。数字资源库实现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打造出“一站式”的自然文化共享共创平台。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以“数‘智’上博,创见未来——上海博物馆数字化创新实践”为题参与圆桌对话。展览是数字技术在博物馆内应用最广泛、方式最多元的应用场景。2023年推出了“海上博物”数字藏品平台,是全国博物馆首个自行研发、基于区块链技术体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藏品平台,与上海数交所达成战略共识,共同围绕数字经济发展、数据要素流通交易、数字资产合作等课题,开展实质性合作。“AI尚博导览助手”结合了结构化知识图谱与语义理解能力,具备多语种语音和文字交互功能,实现了“有问有答”的全新交互体验。上海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为“智慧化转型”,积极构建智慧博物馆“3M”体系,全面提升博物馆场馆运维效率、藏品管理能力和观众服务体验,构建博物馆智慧管理新生态。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二级研究员魏峻以“赋能与挑战:博物馆领域的AI实践”为题参与圆桌对话。人工智能正在悄然改变着博物馆的工作方式和边界。在信息处理和分析上,AI是个超级助手;在内容创作上,AI是个“灵感源泉”;AI能提供“管家”式的贴心服务;利用物联网和AI预测模型,实时监控文物保存环境,实现了风险预警和自适应调控的预防性保护;机器学习和智能匹配,大幅提高了文物保护能力。在票务、安防、客流管理等日常运营工作中引入AI,让博物馆的管理变得更加精细和高效。AI引发了博物馆从理念到实践的两个重要转变:其一是博物馆从信息传播者向意义生产共创平台的转变;其二是博物馆从传统服务到多元体验的转变。面临挑战:内容的准确性问题、知识原创能力的瓶颈、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划、人和技术的配套问题。应该把AI看作一个“催化剂”,而不只是一个“工具”。
来源:北京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