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泥流如海啸倾泻而下,居民们慌忙爬上屋顶,甚至有人紧抱电线杆求生。”一位花莲光复乡的幸存者回忆道。9月23日下午2点50分,花莲县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发生坝顶溢流,汹涌的泥水向下游奔袭而去。
桥不见了,桥掉了!一位花莲市民的惊呼声淹没在泥流轰鸣中,马太鞍溪桥在洪水冲击下瞬间消失。
图片来源于中国蓝新闻
“泥流如海啸倾泻而下,居民们慌忙爬上屋顶,甚至有人紧抱电线杆求生。”一位花莲光复乡的幸存者回忆道。9月23日下午2点50分,花莲县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发生坝顶溢流,汹涌的泥水向下游奔袭而去。
截至24日上午7时,这场灾害已造成14人死亡、34人受伤,另有124人失联,伤亡人数可能继续上升。这座才形成两个月的堰塞湖,在台风“桦加沙”的暴雨冲击下,给花莲地区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9月23日,台风“桦加沙”外围环流持续影响着台湾花莲地区。马太鞍溪堰塞湖的水位持续上升,危险正在逼近。
图片来源于檀城相待best
当天上午,花莲县消防局已经察觉到危险,指出堰塞湖水位持续上升,可能于上午8点至11点间溢流。相关部门紧急呼吁下游居民撤离或爬上二楼避难,公路局也在上午10时预警封闭马太鞍溪桥。
然而,下午2时50分,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堰塞湖坝顶发生溢流,并于下午3时左右瞬间涌出大量泥流。
图片来源于植物园说车
洪水及土沙迅速向下游移动,约在3点半前后到达马太鞍溪桥。监控画面显示,3点15分时桥梁尚且完好,但随后监测设备便失去信号。
“短短一小时内,多处道路、住家被淹没。”泥流如洪水猛兽般倾泻而下,冲垮马太鞍溪桥,随后直扑光复市区。
航拍画面显示,光复乡遭受洪水淹没后,半个地区二楼以下建筑大都泡在泥水中,城镇像遭到海啸席卷,景象触目惊心。
图片来源于科技客
两层楼以下的建筑全泡在浊流中,整座城镇宛如遭受海啸袭击。许多民众来不及撤离,有人爬上屋顶,还有人在泥水中紧抱柱子等待救援。
一位在光复市场的妇人被泥水冲击得动弹不得,只能紧紧抱住柱子等待救援。这些画面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引起全岛关注。
花莲县消防局在灾后接到大量求救电话,统计显示有263人受困,30人失联。马太鞍溪桥作为连接花莲县凤林镇和光复乡的交通要道,它的中断不仅影响了救援,更切断了当地居民的重要生活线。
图片来源于娜玩新东西
“台湾因地势陡峭、地质破碎,加上地震与台风频繁,使台湾的堰塞湖成因,以崩塌及土石流造成河道淤塞为主,是全球堰塞湖高风险区之一。”脸书地理专页《翻转地理教室》如是说。
这一专业观点得到了历史案例的佐证。花莲鲤鱼潭、921地震形成的九份二山堰塞湖及水样森林,以及规模庞大的草岭潭,都证明台湾地区确实是堰塞湖高发地区。
草岭潭在1862年至2025年间至少五度形成,其中1999年921地震后的规模堪比石门水库,直到2004年才因台风豪雨溃决而消失。
马太鞍溪堰塞湖本身形成仅2个月,规模却十分庞大。湖面面积达140公顷,满水位蓄水量可达91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南化水库的容量。这样的水体一旦溃决,所释放的能量足以摧毁整个下游地区。
图片来源于帽子哥聊财经
争议的焦点在于:这场灾难是否本可避免?事实上,马太鞍溪堰塞湖的安全隐患早在8月15日“立法院”三读通过“丹娜丝台风及728豪雨灾后复原重建特别条例”时就被提出。
当时国民党团总召傅崐萁主张将马太鞍堰塞湖纳入重建范围,但“农业部”评估后认为“没有立即溃堤危险”。
“农业部”曾考虑降挖、爆破等方式处理,但专家研判短期内难以安全消除,加上总体回水体积高达1490万立方公尺,相当于石门水库蓄水量的十分之一,短时间引流或疏散下游居民极具挑战。
傅崐萁批评道,主管机关若当时积极处理,或许能降低今日灾害程度。这一观点引发了对防灾决策过程的质疑。
面对显而易见的威胁,官方的应对措施包括强制疏散撤离。光复乡、万荣乡及凤林镇等三乡镇共12个村里、约1800户居民于22日被强制疏散撤离。
图片来源于栖扶光
然而,灾害仍然造成了严重伤亡。据了解,遇难人员多是住在市区一楼的年长者,洪水来袭时可能来不及逃生。这一细节揭示了自然灾害面前的社会脆弱性——老年人往往是最容易受灾害影响的群体。
灾害发生后,各地搜救团队持续救援。军方也加入救援行列,台铁在午夜十二点前停驶花莲至台东各级列车,公路局规划替代道路以供通行。
这场灾难不禁让人联想到瑞士阿尔卑斯山小镇因冰川崩塌前一周即疏散居民,成功将灾害降至最低的案例。两者对比,凸显了防灾意识与应急预案的重要性。
《翻转地理教室》指出,面对难以短时间排除的巨大堰塞湖,除工程技术外,预警系统、灾防教育与居民疏散演练才是降低伤亡的关键。这一观点为多灾地区的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思路。
随着极端气候事件日益频繁,台湾地区作为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域,需要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工作。这不仅包括工程措施,更包括社会教育、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的整体提升。
图片来源于回沉屿
救援工作仍在继续。花莲县消防局表示,已向台东、新北等县市的消防局请求支援。大型机具和更多救援力量正在赶往灾区。
但眼前的场景依然触目惊心:马太鞍溪桥断成数截,孤零零的桥墩立在洪流中。光复乡的大水虽已逐渐消退,但泥泞和土石依然遍布。受灾民众被安置在收容所,等待泥水退去后重返家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堰塞湖的悲剧警示我们,在自然力量面前,预防永远胜于救援。
来源:古典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