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A 2025:德国汽车业为何自信又焦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7:12 1

摘要:“It's Europe vs. China”,路透社在2025年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 MOBILITY 2025)开幕前夕,以一句对峙意味浓厚的标题点题。

“It's Europe vs. China”,路透社在2025年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 MOBILITY 2025)开幕前夕,以一句对峙意味浓厚的标题点题。

然而,真正的议题或许并不仅仅是“谁与谁对抗”。适逢下半年全球最受关注的汽车盛会之一,德国汽车产业在自家门口迎来来自东方的庞大竞争者:本届IAA共有116家中国参展商注册,数量仅次于东道主德国。史无前例的阵容,使这场展会不仅是技术与车型的展示,更像是一场对德国汽车工业体质、政策与未来路径的公开测验。

长期以来,汽车工业被誉为德国国家繁荣的支柱产业。以营业额计算,它仍是德国规模最大、意义最重大的工业部门,四分之三的产量出口海外,每年超过400万辆整车驶出国门。然而,电动化与智能化的转型浪潮,叠加地缘政治与成本结构的压力,正让这份领先优势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IAA 2025既是舞台,也是镜子,既用于展示产品和技术,更照见德国产业在全球转型背景下的自我反思与变革。

德国业界诉求现实而复杂

在本届盛会的开幕致辞中,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Friedrich Merz)直言:“只要框架条件正确,德国完全有潜力继续作为工业强国、创新基地与汽车生产重镇,在全球树立标准。”

他的讲话比较完整回应了汽车产业对宏观环境的关切。默茨明确提出,未来几年德国将在税收、投资、科技和开放四个层面强化支持。税收方面,从2028年起企业税率将连续五次下调至10%,这是近年来前所未有的减负幅度。投资方面,电动化投入将享受当年投资额75%的特别折旧,覆盖轿车、货车、卡车和巴士全领域。科技议程方面,联邦政府将加快电池生产、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监管框架的建设,试图让德国成为全球“自动驾驶灯塔”。在开放与贸易方面,默茨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和关税壁垒,呼吁缓和美欧摩擦,并推动贸易伙伴关系多元化。

这一系列表态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德国政府试图以创新与开放来对冲外部关税和内部高成本的双重压力。默茨同时强调“技术中立”,即不押注单一动力路线,而是让电动、氢能、混动和气候中性燃料等多元化路径并行,以在气候保护与产业竞争力之间寻求平衡。

与联邦政府的全局考量相比,德国地方层面的声音更直接。巴伐利亚州长马库斯·索德(Markus Söder)在车展期间表态称,德国汽车产业迫切需要新的力量。他强调要减少监管、降低工业电价,加快电动出行与自动驾驶的发展,同时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明确提出应撤回欧盟2035年燃油车禁令。作为德国汽车产业核心地带的代表,索德的诉求揭示了地方政府与产业之间的现实张力:如何在绿色转型与市场需求之间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中间路径。

经济学界则发出了更为冷峻的警告。慕尼黑经济研究中心外贸经济学家马丁·布拉姆尔(Martin Braml)直言,德国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设置障碍”。在他看来,工资成本、社会保障缴款和繁重的官僚程序正不断侵蚀企业竞争力,而2035年禁燃的政治决定则是“不明智”的。他强调,气候政策应更多依赖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而不是过度的监管,否则德国可能陷入“只与自己交易”的困境。

从默茨的宏大愿景,到索德的地方诉求,再到学界的批评,围绕IAA 2025的德国政界与学界展现出一个复杂的现实:既要坚定绿色转型,又要避免自我设限。

与此同时,在政府“框架条件”与地方“电价呼声”之外,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的立场在IAA 2025尤为关键。VDA主席穆希雅(Hildegard Müller)在开幕式上指出,德国汽车产业正在承受经济、地缘政治与市场竞争的多重压力。

她强调,行业的发展目标并未动摇:气候中立、电动化、氢能探索和循环经济依旧是方向,数字化与人工智能仍是未来出行的驱动力。但她同时提醒,许多挑战超出企业掌控,更多取决于政策和制度设计。她呼吁欧盟层面必须“修正方向,进行现实检验”,避免让产业陷入不确定性和过度监管。

穆希雅提出的“现实检验”,实际上是对当前欧盟碳排放法规的直接回应。VDA认为,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目标过于激进,应将减排目标调整为-90%,并允许混合动力、增程器、气候中性燃料与电动化等多元技术路线并行。她特别指出,如果没有可再生燃料的参与,现有庞大的燃油车存量将无法实现去碳化;如果电网与充电设施不足,消费者不可能真正大规模转向电动车;如果电价长期居高不下,电动出行的成本优势将无从谈起。

这种务实的立场并非否认气候目标,而是强调通过多路径并行来确保转型的现实性和可行性。VDA认为,这是保持产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维系就业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与此同时,VDA对外部环境表达了强烈担忧。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以及美国的贸易壁垒,已经令德国车企损失数十亿欧元。在穆希雅看来,这些保护主义措施并未真正保护欧洲,反而在全球范围内削弱了德国产业的韧性。她呼吁减少官僚主义、降低税费和能源成本,为德国工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留出喘息空间。同样需注意的是,贯穿她发言的一个关键词是“竞争力”。在穆希雅看来,唯有在政策层面重建稳定与开放的环境,欧洲汽车产业才能在与中国和美国的全球竞争中,保持其作为工业重镇的地位。

德企押注增长,“危机中找机会”

整车企业在本届IAA上纷纷亮出底牌。

大众汽车集团重磅公布了全新的电动化战略,明确将主攻小型与紧凑型电动车市场。这一战略不仅体现了大众加速转型的坚定决心,也直接回应了市场对环保与经济型电动车日益迫切的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奥博穆(Oliver Blume)再次强调中国在集团全球战略中的核心地位。他以“40余年间,超过5000万中国用户选择大众品牌”的数据佐证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为更深扎根中国,大众全面推进“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在合肥设立德国总部之外规模最大的研发中心,专注电动化与智能网联研发,使研发效率提升30%,成本优化 40%。根据规划,集团将在2030年前向中国市场推出约50款新能源车型,并全面搭载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

面对竞争加剧,奥博穆明确表示,大众坚持“价值优先”。他强调,研发必须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企业要善于与一汽、上汽、江淮等传统合资伙伴以及小鹏、地平线等新兴科技公司展开深度合作,并通过严苛的测试和15年硬件寿命设计展现负责任的创新。德国《汽车周刊》评价称,大众正凭借平价电动车的攻势“重塑自信”,以罕见的战略一致性推动大规模电气化进程。

与大众的务实姿态相比,梅赛德斯-奔驰在慕尼黑更强调“长期主义”。董事长康林松(Ola Källenius)承认短期利润承压,但强调在中国的投入不会动摇。所谓“更中国化”的战略,意味着奔驰将中国研发与全球体系深度融合,把中国产业链的成本优势嵌入全球产品开发,并通过北京和上海研发中心为中国客户定制数字座舱与智能驾驶体验。康林松直言,这些本土化成果不仅满足了中国客户的需求,也正在反哺奔驰的全球产品,凸显中国市场已从销售终端上升为奔驰全球创新的发动机。

宝马则借新世代iX3的全球首发,展示了其架构跃迁的雄心。作为Neue Klasse平台的首款量产车,其搭载第六代eDrive电驱系统和800伏平台,充电10分钟即可增加300公里续航,并引入沉浸式的“全景iDrive视平线投影”。宝马选择从主流市场切入,计划逐步将新世代技术覆盖至全系车型和所有驱动形式。这种路径既是对市场规模的押注,也是通过规模效应加速技术普及的务实考量。不过,董事长齐普策(Oliver Zipse)也直言不讳地指出,德国过高的电价使本土消费者在使用电动车时缺乏成本优势,这已成为宝马在欧洲推进电动化的最大障碍。

相比整车厂的攻守兼备,供应链企业在IAA上展现出更为强烈的自信。博世移动电子业务负责人强调,公司凭借半导体与传感器技术,在软件定义汽车与自动驾驶中保持着“主导角色”。展会上,博世突出展示了碳化硅功率模块与MEMS传感器,强调“软件驱动的出行需要坚实的硬件基础”。CEO斯特凡·哈通(Stefan Hartung)也明确表示,博世不会贸然进入电池电芯制造,而是把重点放在传感器、半导体与软件的结合上。

采埃孚则把焦点放在车辆动态控制、电动化和驾驶辅助三大领域,展示了电驱、线控底盘和辅助驾驶系统的量产能力,强调通过系统级整合降低整车开发复杂度。这种“系统供应商”的定位,使其在与中国新势力竞争时形成差异化优势。

大陆汽车事业部则以全新品牌欧摩威(AUMOVIO)亮相,展示了安全制动、AI夜视摄像头和可扩展自动驾驶平台,突出其“软件+硬件”的整体方案。欧摩威的独立化不仅是品牌重塑,更是向资本市场释放聚焦信号,显示出公司正在加速转向系统交付与软件商业化的路径。

整体来看,上述德国供应商企业的展示凸显出共同特征:它们正在从单一零部件转向系统级解决方案,以域控制器、车载AI和集成平台提升整车厂依赖度;它们同时强调软硬件协同,力图保持德国产业的技术壁垒;它们也保持务实谨慎,一方面展现长远愿景,另一方面直面市场增速放缓和关税摩擦的现实不确定性。

在本届盛会的展厅里,这些供应商的姿态既像是德国产业技术底蕴的橱窗,也像是对全球市场压力的一份公开回应。

本地舆论的自信与焦虑

除了新车型与技术的展示,本届IAA也成为德国媒体观察本国汽车工业的一面“放大镜”。从主流财经到综合媒体的评论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一种矛盾心态:既承认德国汽车业依然具备深厚底气,又不断提醒危机感正在加剧。

《法兰克福汇报》在报道中批评,德国车企在市场应对上“曾过于傲慢”,面对消费需求的转向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反应不够及时。该报指出,保时捷和奔驰等高端品牌的利润率和销量已显露疲态,叠加成本劣势进一步放大了困境。不过,在同一版面上,另一篇评论则提醒不要因“地点抱怨”而放大恐惧。文章认为,尽管来自中国的压力真实存在,德国品牌在设计、质量和品牌力上的积淀仍是有力筹码。

《南德意志报》则用“特斯拉杀手”来形容部分新车,肯定了德国厂商在电动车技术上的追赶态势,甚至在个别领域展现出比肩的实力。但报道也坦言,这些车型的定价与基础设施不足,仍然阻碍了电动车在欧洲的快速普及。“能造出好车”和“能让多数消费者负担得起”之间,依旧存在难以跨越的鸿沟。

德国电视二台《今天》栏目则更强调危机感。报道直言,德国汽车工业正在经历“多重挑战叠加”的困难期: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持续缩减,国内高能耗成本不断攀升,就业岗位承受压力。如果电动化产品不能更快落地,并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推向市场,德国企业可能在全球竞争中被边缘化。

《时代周报》的分析则将视线拉回本土产业结构,指出利润率持续下滑、资本开支高企,生产环节正逐步向低成本国家转移。与此同时,本土消费者因电价过高和补贴政策不稳而举棋不定,这进一步加剧了产业的不确定性。

整体来看,德国媒体在评价中呈现出一种双重基调。一方面,IAA上展出的车型被普遍认为显示了“德国能行”,表明本土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正逐渐缩小差距;另一方面,几乎所有评论都直指未来风险的核心在于成本劣势、政策不确定性以及大众市场的空白。

因此,媒体对IAA 2025的整体判断可归纳为两个层面:其一,IAA被视为一个转型窗口,显示德国企业仍有能力在新技术上站稳脚跟,但落地速度必须加快;其二,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不再仅仅是技术领先,还在于能否同时解决价格定位、政策环境、消费者需求与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如果不能形成全链条的协调发力,德国汽车工业的“自信”将可能被外部压力进一步侵蚀。

向外依赖市场、向内自我革新

从政府的政策承诺到协会的现实检验,从车企与供应商的攻守策略到媒体的批判性镜像,本届IAA不仅是一场展会,更像是一场关于德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全方位拷问。

德国汽车产业的图景复杂而多层次。整车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以及在欧洲电动化进程中的路径选择,都折射出一种“向外依赖市场、向内自我革新”的双重趋向。

压力几乎无处不在。能源和社会成本的高企,正在削弱德国电动化的竞争力;来自中国的价格与技术攻势叠加美国的关税政策,使国际竞争加速加剧;欧盟监管层面的一刀切思维,则与产业界呼吁的多元技术路径形成明显错位。

面对这些挑战,德国业界的“出路答案”同样清晰。政策层面正在尝试通过税收减负与投资激励来为企业减压,默茨的减税与折旧政策,以及索德对降低工业电价的呼声,正是这种努力的写照。技术路线的多元化也被重新强调,VDA与供应商一致主张电动、混动、氢能与合成燃料并行,以确保转型过程中保持灵活度。同时,跨国合作与本土化依然是关键抓手:大众、奔驰与宝马把中国市场视作全球战略核心,通过研发融合与合作伙伴关系,将本地成果反哺全球产品。

供应链环节释放出的信号同样值得注意。博世选择在传感器与半导体领域持续深耕,采埃孚则突出系统级整合能力,大陆通过AUMOVIO的品牌重塑强化软件与硬件一体化。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不再满足于作为单一零部件提供商,而是主动提升议价权和系统存在感。这种转型既是对整车厂加快开发节奏的回应,也是在国际竞争加剧和成本压力上升下的一种防御策略。

然而,媒体与公众舆论的反馈表明,自信的表层之下依旧存在焦虑。几乎所有评论都不约而同地指出,德国电动车在技术与品质上或许已经证明自己,但能否真正进入大众市场、成为消费者负担得起的选择,才是决定未来成败的关键。

这种对照让IAA 2025的舞台充满张力:一边是展厅里企业展示的自信与技术实力,另一边则是舆论场和政策辩论中反复出现的危机提醒。某种意义上,这种张力本身正是德国汽车工业转型的真实写照。它既代表着产业仍有深厚实力,也揭示出结构性短板不容忽视。

未来的道路或许并不是在“自信”与“焦虑”之间二选一,而是在两者的矛盾互动中寻找新的平衡。如何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有效降低系统成本?如何在坚守品牌价值的同时提供更具价格竞争力的产品?如何在全球产业博弈中既不失守本土优势,又能嵌入新兴市场的增长轨道?

本届盛会提供了一些答案,却也留下了更多问题。德国汽车工业究竟能否凭借深厚的供应链积累和整车厂的全球布局,再次成为转型的标杆?还是会因成本和政策的重负而被新兴对手逐步蚕食?答案仍未揭晓。留给德国的,不仅是展会现场的掌声与质疑,更是如何在下一个十年里,把这份复杂的“自信与焦虑”真正转化为新的竞争力。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10月刊

本文来自【汽车纵横全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