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交通运输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交通运输领域智能化转型进入战略攻坚期。该政策以“1+N+X”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为技术底座,明确到2027年建成一批标志性创新工程,2030年实现人工智能深度融入行业、
2025年9月,交通运输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交通运输领域智能化转型进入战略攻坚期。该政策以“1+N+X”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为技术底座,明确到2027年建成一批标志性创新工程,2030年实现人工智能深度融入行业、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目标,引领全球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
政策架构与战略目标
政策聚焦四大核心任务:一是突破动态场景感知、实时定位导航等关键技术,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智能产品体系;二是加速组合辅助驾驶、智能铁路等七大场景应用,打造可复制的典型案例;三是强化算力统筹、数据集建设及泛在网络设施,构建天地一体数据传输网络;四是优化产业生态,完善治理机制,形成人才聚集效应。保障措施包括建立协调发展机制、开放应用场景、加强数据安全合规管理等,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协同创新格局。
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实践
在技术层面,政策推动“云-边-端”算力架构与数字孪生技术融合,如青岛港“智能塔吊”与自动驾驶集卡协同作业,单桥吊效率提升30%;广州基于公交车既有视频的道路异常智能巡检系统,通过机器视觉实现路面病害识别与业务闭环管理,覆盖万辆级公交车辆。在场景应用上,天津港、招商港口已开展港口大模型应用,内河自动驾驶试验船“惊蛰号”实现全场景智驾与零碳化,深圳推广无人机物流网络实现“空陆联运”,单日订单处理量突破新高。
国际对比与产业生态构建
相较于美国《人工智能倡议》侧重自动驾驶与智慧港口、欧盟“地平线计划”推动车路协同标准,我国政策更强调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与生态协同。例如,中远海运“智能船队”系统在亚丁湾完成多船协同避碰决策,响应速度较人工提升20倍;长三角地区通过“十百千”创新行动,集聚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推进智能辅助驾驶示范应用。政策还提出“ABCDE”融合框架(算法、大数据、算力、领域知识、装备),推动工业智能落地,形成“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
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取得显著进展,行业仍面临极端天气下算法可靠性、数据隐私保护等挑战。政策通过建立交通运输人工智能协调发展机制、完善伦理审查规则,强化安全合规管理。未来,随着量子计算与数字孪生技术突破,全局优化决策耗时将从小时级压缩至毫秒级,推动供应链韧性提升与“双碳”目标实现。
该政策的实施,不仅将推动我国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跨越,更为全球智能交通竞赛提供“中国方案”,引领行业向更高效、安全、绿色的未来迈进。
来源:时空元宇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