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个多小时的演讲和年度新品发布中,雷军用四分之一的时间回顾过往、抒发情怀,用四分之一的时间讲述小米造芯的来龙去脉,用很少的时间发布小米17、定制服务等新品,留下整整一半的时间来讲述小米汽车背后的故事。
9月25日晚7点,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雷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了第六次年度演讲,今年的主题是“改变”。
在2个多小时的演讲和年度新品发布中,雷军用四分之一的时间回顾过往、抒发情怀,用四分之一的时间讲述小米造芯的来龙去脉,用很少的时间发布小米17、定制服务等新品,留下整整一半的时间来讲述小米汽车背后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机会逆天改命”;
“你只需努力,其他的交给天意”;
“真正的阻碍,往往是我们内心对失败的恐惧”
……
雷军独有的“心灵鸡汤”式演讲风格屡试不爽,现场闪烁的直播镜头和闪光灯中,不知又有多少米粉心潮澎湃,难以入眠。但在一句接一句的金句中,依然有些“干货”,值得我们反复咀嚼。
“克服恐惧,芯片是小米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五年前(2020年),小米迎来了自己的十周年。那个时候的小米上市已经两年时间,年收入也突破2000亿,成功跻身世界500强行列。但我的内心却充满了难以言说的焦虑。”回望过往,雷军坦言其灵魂深处曾经历过一场剧烈的“内耗”。
外有苹果、三星、华为三巨头难以逾越,网上还充斥着“组装厂”“没技术”“只会营销”的舆论质疑,是“躺平认命”,还是继续打拼?雷军的选择是后者。这场始于2020年的深刻复盘,如同一把手术刀,剖开了小米看似成功的表象,直指核心症结,必须坚定走向硬核科技,以“技术为本”重塑基因。五年投入1000亿研发的豪赌就此埋下伏笔。小米的“逆天改命”之旅从直面恐惧开始。
“要知道,2019年小米的研发经费是75亿,所以,5年1000亿对于那个时候的小米来说无异于一个巨大的数字。但正是提出了这样的目标,从那一刻起,小米的基因开始重塑,技术为本成了企业的铁律,重新创业的热情被完全点燃了。”
自研芯片是小米科技长征路上最艰险、也最执着的关卡。2014年,创业4年,小米全资成立了松果电子,开始自研Soc芯片。2017年,首款自研SOC澎湃S1搭载在小米5C上,这款手机当年卖了60万台。但第二年,松果项目就被迫收缩,只保留了一点火种。
“我心里清楚,松果走不下去了。”回顾5年前的震荡,雷军心有余悸。雷军带领团队反复研究,发现致命的并非技术不济,而是战略切入点的错误与内部协同的失效。“自研手机SOC,做中低端完全没机会;只有做最高端,才有一线生机。”这一反直觉的结论,让小米看清了前路。
2021年,在外部环境剧变、营收首度下滑的至暗时刻,是否重启造芯项目引发了小米高管团队最激烈的争论。雷军本人无疑是支持的。
他认为,“芯片是小米发展过程中绝对绕不过去的一个关键,我们只有克服恐惧,把造芯这件事情重新再做一遍。全球顶尖的科技巨头,最终几乎都成了芯片的巨头。退一万步,最终我们没有成功,也将为小米培养一支强大的芯片研发队伍,也将彻底地改变这家公司的质地。”
面对团队内部关于“会不会把公司拖垮”的争论和质疑,雷军抛出了一个灵魂拷问:“假如现在放弃,10年后我们是会为公司的账上多了几百个亿而庆幸?还是会为小米这家公司永远失去芯片业务而后悔?”这份超越短期商业计算的远见与勇气,让小米芯片团队得以重组,并被冠以新名“玄戒”。
3年后,采用3纳米工艺的玄戒O1旗舰芯片一次投片成功。今年5月22日,玄戒O1和搭载这颗芯片的手机正式发布。在雷军看来,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象征着小米在经历惨败后,重燃战意的精神胜利。
“凭实力赢得尊重,改变全球汽车工业对中国汽车的印象。”
今年6月,小米宣布了几条炸裂的消息:小米SU7Ultra原型车在纽北官方的圈速榜总榜上排名第三,Ultra的量产车位居全球量产电动车的榜首。
一个“新兵蛋子”如何撼动汽车行业?雷军的答案藏在以首席测试车手“阿灿”为代表的一群工程师身上。
在小米SU7项目取得阶段性突破、团队决定重启之前已被取消的Ultra项目之后,在一种放松、兴奋的氛围中——“我们去纽北干翻保时捷吧!”一位工程师借着酒意喊出了这个极具感染力的目标。这个疯狂的想法点燃了团队的激情,成为了小米汽车最原始也最强大的引擎。
然而,与造芯类似,小米造车之路也布满了荆棘。SU7Ultra项目经历了立项、取消、再重启的波折。挑战纽北赛道,更是一场“靠天吃饭”的冒险。邮件石沉大海、关键测试日连逢大雨……面对“一家中国手机厂,为什么要来纽北?”的质疑,小米的工程师不放弃任何一丝机会,最终争取到一圈的机会。也正是这仅有10分钟的圈速挑战,让小米SU7Ultra一鸣惊人。
“凭实力赢得尊重,小米在纽北取得的一系列成绩,正悄然改变着全球汽车工业对中国汽车的印象。”即使隔着数排座位,聚光灯下,雷军脸上的欣慰与自豪感仍清晰可见。
热爱之外,更需要破局的智慧。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作为“最后底牌”的YU7项目该如何定位?当同行凭借“彩电冰箱大沙发”的模式大获成功时,小米内部爆发了激烈争论。最终,还是选择“换个思路”,回归驾驶本身,大胆打造一款“好看好开”的运动型SUV。
从SU7到YU7,小米汽车充分展现出了整合与创新能力,有V8S超级电机自研自产的倔强,也有为了消除里程焦虑不惜成本将长续航版直接定为“标准版”的魄力。这是一条鲜有成功先例的险路,但消费者用钱包投票——
YU7上市18小时锁单24万辆、新势力车型第38周周销量排名榜首,SU7新势力车型第38周周销量榜排名第二、8月中大型车销量中排名首位,双车周销超万辆、月销过3.6万辆等成绩,均印证了这次差异化竞争的巨大成功。
一系列扎实的成绩,不仅改变了世界对中国汽车智能与性能的偏见,也改变了公众对于小米的刻板印象。
在演讲的最后,雷军分享了老友陈年的故事:在还清巨债、事业归零后,这位凡客创始人受SU7发布的触动,在55岁时毅然带队转型直播电商,重返行业巅峰。
他由此感慨:“果然,55岁,正是闯的年纪。”
来源:汽车观察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