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10月一到,便进入了学生们申请大学的关键冲刺期。他们整日争分夺秒,一边反复打磨申请文书,逐字逐句修改以呈现最佳状态;一边积极跟进推荐信的进度,确保推荐内容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同时还要全力冲刺标化考试,力求拿到更有竞争力的分数;此外,还得仔细完成申请材料的
每年10月一到,便进入了学生们申请大学的关键冲刺期。他们整日争分夺秒,一边反复打磨申请文书,逐字逐句修改以呈现最佳状态;一边积极跟进推荐信的进度,确保推荐内容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同时还要全力冲刺标化考试,力求拿到更有竞争力的分数;此外,还得仔细完成申请材料的上传与提交工作,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有丝毫懈怠。
然而,在这一系列忙碌的准备工作中,“该申请哪所美国大学”却成了困扰众多学生的核心难题。美国拥有成千上万所大学,学生首先要从这庞大的院校库中,通过层层筛选将选择范围缩小到合理区间,这本身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关键的是,最终还需确定是否利用Early Decision(提前决定)的优势申请某一所学校——要知道,一旦通过ED方式被录取,学生就必须进入该校就读,这无疑让选择的重要性和压力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整个选校与申请决策的过程,需要考量的因素繁杂多样,比如院校的专业实力、地理位置、校园文化、录取概率、学费成本等。而学校提供的多种申请方式,更让本就复杂的选择过程雪上加霜。学校提供的选择包含:Early Decision, Early Action, Restricted (or Single-Choice) Early Action, Early Decision II等。
Early Decision(ED):提前决定。ED具有唯一性和绑定性。申请ED的同学会与学校产生捆绑承诺,学校要求申请人只能申请一所ED学校,如果被录取就一定要去。
Regular Decision(RD):常规申请。常规录取无任何关于捆绑承诺和排他的性质,可以同时申请多所大学的常规录取,录取后可自行决定去哪所学校就读。
Early Decision II(ED II):ED II是为没有申请ED或者被拒的学生提供一次宝贵机会,一般在2月中上旬出来。有部分学校想要再录取一轮愿意绑定他们学校的学生,假如你的标化成绩感觉不理想,希望在下半年考取更为理想的成绩,这时候建议选择时间上更为宽松的ED II。
ED II的选择比较有限,假如你被某大学的ED拒绝了,那么可以建议申请另外一所大学的ED II。
Early Action(EA):提前行动。EA为非绑定性申请,即使被EA申请的大学录取,也可以选择去或者不去。
Restricted Early Action(REA):限制性提前行动。REA申请兼顾了EA和ED两种早申请类型的属性:你只可以选择一所学校的REA申请,且不能再申请其他学校的ED或EA;录取之后你可以选择不去。
做出这些申请决策并不容易。多样的申请轮次虽为学生提供了策略规划的空间,但一旦考虑不周,很可能错失梦校机会。
今日小编就来列举学生在 “Early Decision”(提前决定,ED)申请轮次中常犯的 5 个误区,助力学生和家庭少走弯路,在逐梦路上保持最佳备战状态!
误区一:“ED录取概率高,考试成绩不重要”
不少申请者将ED(Early Decision,绑定早申)视为“冲刺顶尖名校的捷径”,却忽视了成绩是申请的核心基石。虽然ED阶段院校录取率通常高于RD(Regular Decision,常规申请),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低分高报”。
以哈佛大学为例,其ED录取率虽比RD高约10%,但录取学生的托福成绩几乎都在110+(满分120),SAT成绩多集中在1500+(满分1600)。想仅凭60分托福“创造奇迹”,概率堪比中彩票——这类极端案例不仅罕见,还会浪费宝贵的ED机会。建议申请者在选择ED院校时,务必参考目标校官网公布的“新生成绩范围”(如中间50%学生的GPA、语言成绩),确保自身成绩处于合理区间,避免盲目冲刺。
误区二:“EDⅠ没录上,还能再申同一校的EDⅡ或RD”
很多学生误以为“早申失败不影响后续申请”,但顶尖大学的审核逻辑恰恰相反:若在ED轮次被拒,意味着院校已通过材料判断你“暂不符合录取标准”,后续再申请同一所学校的EDⅡ或RD,录取概率会大幅降低。
原因在于,ED阶段院校会对申请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学术能力、活动背景、文书适配度等,若未达到要求,RD阶段即便补充材料,也难改初始判断。例如耶鲁大学明确表示:“ED被拒的申请者,RD阶段将不再纳入审核范围。”因此,ED失败后,更理性的做法是调整策略,选择与自身水平更匹配的院校投递RD,而非执着于同一所学校。
误区三:“提前申请只有ED一种选择”
除了ED,EA(Early Action,非绑定早申)也是提前申请的重要途径,且灵活性更高,常被申请者忽略。EA分为“限制性EA”和“非限制性EA”两类,适用场景不同:
限制性EA:要求申请者仅能申请一所EA院校(如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但录取后可自主决定是否入学,不强制绑定;
非限制性EA:允许同时申请多所院校(如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弗吉尼亚大学),无绑定义务,且部分公立校(如密歇根大学)的限制性EA允许同时申请其他公立校的EA(需注意各校特殊规定)。
EA的优势在于“不占用ED机会,还能提前锁定录取”,尤其适合成绩优异但不想绑定某所学校的申请者,是比ED更灵活的“提前申请方案”。
误区四:“顶尖大学新生大多通过EA录取”
这一认知与实际数据严重不符。事实上,顶尖大学通过ED录取的新生占比通常仅为1/4~1/3,大部分学生是通过RD阶段被录取的。
以常春藤盟校为例:宾夕法尼亚大学每年新生中,约30%来自ED,70%来自RD;康奈尔大学ED录取占比约25%,RD占比75%。这意味着,即便ED冲刺失败,申请者仍有充足的RD机会——无需因早申失利过度焦虑,反而应集中精力完善RD材料(如补充活动经历、优化文书),提高常规申请的竞争力。
误区五:“申请美国ED后,不能再申其他国家的大学”
ED的“绑定限制”仅适用于美国境内院校,对其他国家的大学无约束力。也就是说,申请了美国某所学校的ED后,仍可正常向英国(如牛津、剑桥)、加拿大(如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如墨尔本大学)等国家的院校提交申请。
需注意的是,若美国ED院校最终录取你,你需遵守“绑定承诺”(撤回其他国家的申请);若ED未录取,则可继续等待其他国家院校的结果。这种“多国联申+美国ED”的组合,既能提高录取概率,又能为未来留足选择空间。
以上就是关于《ED早录冲刺必看:5个高频错误避雷指南,助你离梦校更近一步》介绍。爱思学,您的教育规划师,提供免费留学评估,快速了解全国中介机构费用明细,排名、地址,欢迎咨询预约。
来源:雷霆战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