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场边的记者在记录,他看着最后那颗黑球轻轻滚进角袋,心里一下子发热。灯光压下来,场馆里静得能听见鞋底摩擦地面的声儿,只有记分牌“滴”一声跳到三位数。那一刻,他没立刻按下快门,手指竟有点僵,像被这一杆的节奏说服了。裁判伸手把球摆回三角架,观众才慢半拍鼓掌,掌声不算
单杆过百!
场边的记者在记录,他看着最后那颗黑球轻轻滚进角袋,心里一下子发热。灯光压下来,场馆里静得能听见鞋底摩擦地面的声儿,只有记分牌“滴”一声跳到三位数。那一刻,他没立刻按下快门,手指竟有点僵,像被这一杆的节奏说服了。裁判伸手把球摆回三角架,观众才慢半拍鼓掌,掌声不算炸裂,却干净利落。她抬起头,呼气的时候嘴角向上挑了一下,不是夸张的庆祝,更像给自己点了个头。对面的人拿着球杆站着不动,台边的毛巾被抓得有点皱,这种细微的怔住,比任何表情都说明问题。
靠近台沿的时候,记者看见她袖口蹭着粉笔印,手背上有一道细小的白痕,像之前练球时不小心蹭了边。她把球杆放回皮盒,动作挺轻,像怕吵到什么。旁边的志愿者递水,她先冲裁判点了点头才接,喝了一口就放下,水杯上印着场馆的广告,杯口有一圈细细的雾气。他想起前一天晚上她在练习台前一遍遍走位,数数的声音压得很低,从一到五,再回到一,跟念经似的。说到底,单杆过百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都是把枯燥变成习惯,把习惯变成手感。写快讯的手在键盘上敲得飞快,他却不想只写比分,想把这股子劲儿也一起写进去。
想到这儿,他又想起她那些不太上台面的日常:清晨第一班地铁,背包里一盒冷掉的面,路上用手机看着前一天的录像。俱乐部的门口常年有股子橡胶味,角落里两台老旧热风机呼呼响,冬天练到手指没知觉,热身靠捂口袋。签证队伍里排过长长的蛇形线,护照夹里夹着一枚硬币,是人家说能带来好运的那种小怪癖。赛后受访时她也不太会拽那些漂亮话,更多是笑一笑,说“还行”,像跟老朋友打招呼。看到她拿着自己那支早就磨圆的皮头,记者心里直嘀咕:这杆子要是能说话,应该比我们都懂她。
场边有赞助商的人走过去握手,礼貌周到,恭喜的话都挺标准,但眼神里藏不住“这项目还能不能做大”的打量。奖金数额挂在公告板上一角,数字不大,旁边还贴着志愿者招募的二维码,白底黑字挺朴实。记者想起前几天在男子比赛那头,看见获胜者抬着巨大的支票板,灯光照着,像一块白色的巨幕,周围都跟着明亮起来。到这边,奖杯小而精致,贴纸边缘有点起翘,拍照时得找角度让它更显得有分量。不是谁要装可怜,是现实就摆在眼前,谁拿了冠军都还得精打细算地订机票、算汇率、挑便宜的酒店。你说不辛苦吧,那绝对是开玩笑;你说不热爱吧,又怎么可能撑到这一步。
散场后,走廊的地毯吸脚,空气里混着洗手液和器材油的味道,她从休息室出来,手里拎着一袋水果,应该是别人塞的。记者跟着人群往外挪,外面夜里风有点硬,场馆门口的小卖车还亮着,热狗的味儿勾人。她掏出手机回了两条消息,屏幕光打在脸上,眼神一收一放,像在算下一站去哪里。回到媒体区,他把稿子又改了两遍,删掉了一个“伟大”,加上了两个细节,想让读者看见她不是只在台前发光。其实吧,哪怕只有一点点光,能照到旁边的人,就不白练这十几年的球。
后来他在回城的火车上刷到直播评论,有人问这项运动到底值不值,有人说女孩子打台球真帅,还有人吐槽奖金像零花钱。窗外一团黑,偶尔掠过去站台灯的白斑,像一颗颗球在夜里滚动。他想到那些没上头条的女孩,周末教小朋友握杆,平日里跑外卖、做兼职,只为了不丢手感。一路上他把相机翻来覆去看,停在那张她收杆的照片,袖口那道粉笔印像一个小小的勋章。这点小钱配得上她们这一路的苦吗?
来源:高级旭日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