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流量为王的新媒体时代,好的标题就是成功的一半。从早期的“男默女泪”“震惊”“关注”,到“突发”“绝了”“定了”,各类被视为流量密码的“万能标题”,在泛娱乐化的流量狂欢中,被不加区分地套用到网络新闻中。
“开开心心点进《定了!8天假》,定睛一看原来是法国的?”“看着标题《重大调整,明起实施!》,结果调整的东西和我完全不相关”……
在流量为王的新媒体时代,好的标题就是成功的一半。从早期的“男默女泪”“震惊”“关注”,到“突发”“绝了”“定了”,各类被视为流量密码的“万能标题”,在泛娱乐化的流量狂欢中,被不加区分地套用到网络新闻中。
然而,当我们在各大社交平台搜索“新闻标题”时,“这个标题为什么感觉似曾相识?”“在标题里把事情说清楚很难吗?”“看完标题不知道要说啥”的评论往往收获大量点赞。这似乎也预示着,风靡一时的“万能标题”,渐渐不灵了。
“万能标题”,往往是经过流量市场检验的“吸睛”密码。在其诞生之初,也因充满新意和巧思而广受认可。然而,在现实的新闻传播实践中,经由大范围、长时段的不断重复,终于让人审美疲劳了。
关键词的“万能堆砌”,让人难以区分昨天、今天和明天。凡是重要的科学家或文化名人逝世,标题一律为《痛悼!巨星陨落!》,凡是社会名人新近获奖或取得新的成果,标题必有《×××,突传喜讯!》,形容人多就是“人从众”,形容好看必加“美哭了!”……新闻报道的一大功能,本身是为了聚焦新事物、披露新信息、把握新变化,但新的内容一旦套上“万能标题”,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消解了内容本身的新意,成为众多相似面孔中平平无奇的一个。
价值表达空洞化,情绪取代事实成为新闻看点。恶性事件的标题里写“生气”,文化娱乐活动的标题里加“开心”,盛大活动就是“太震撼”……虽然社交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是情绪化的平台,虽然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常常被视为具有带入、感染的能力,但过于情绪泛滥的新闻标题,往往成为一种空洞的价值表达,除了情绪调动本身,很难在读者心中留下有效信息。从人的阅读习惯来讲,标题往往还发挥着内容提要的作用,如果提要里只剩下情绪,事实的传播必然受损。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标题,往往就像赶时髦,一个风格过去了,另一个风格继起,每个季度都有每个季度的流行标题。为什么“万能标题”如此趋同?“热辣滚烫”“焊在身上”“吃相难看”等新闻标题关键词,真的可以“一招鲜,吃遍天”吗?
寄希望于“万能标题”的点开可能性,更深层次是小编们的流量焦虑。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中新闻内容需要被看见、被点开才能实现有效传播。以标题为切入点,撬动读者的点击、阅读,可以说是传播规律使然,尤其是互联网消解了新闻传播的地域限制之后,要想在同题竞争中脱颖而出,让标题更有梗、更有料,似乎成为最简单直接的办法。
动辄“万能标题”,也反映了小编对“精修”标题的惰性和无力。一方面,是各类账号“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属性要求,让小编们对每天各区域各类型的新闻事件应接不暇,难以深入到事实内部去发掘更具新闻价值的新闻看点;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的流量优先导向,也在无形中养成了小编们对“万能标题”的心理依赖,担心或害怕自己另想的标题传播效果不理想,过度依赖惯有路径,造成专业能力的退化,当面临需要拟定独特标题时,专业能力捉襟见肘。
情绪化的网感表达走得太远,对事实本身的说服力失去信心。新媒体渐渐习惯将新闻事件包装成一个个“情绪泡泡”,将自身对一件事的褒贬评价直白地做进标题中,以此和读者“打成一片”。然而,当读者们对新媒体的新鲜感逐渐过去,人们对客观理性的新闻信息的需求也在回温,新媒体上的新闻继续依赖情绪饱满的“万能标题”,则难免在读者心中留下不够庄重的感觉,不利于新闻的有效传播。
伴随网络生态、读者心态的变化,“万能标题”已经从初始时的讨巧变成了滥用后的讨嫌。新闻标题,也到了走出一条新路的时候。
转变内容供给方式,提升内容适配度。伴随读者信息获取习惯变化,媒体账号将国内外新闻一网打尽式的传播方式,已经越来越让读者难以提起点开的兴趣。把整个生产环节从疲于应对的海量信息中解放出来,从深度和精度上增强内容筛选,尤其是更具特色的标题制作,是适应读者信息获取习惯变化的客观需要。
新闻标题当然可以活泼乃至玩梗,但应该是在与内容强关联基础上做“加法”。在报纸时代,一个标题往往会经历从记者到编辑、审校等多个环节的反复打磨,最终形成兼具文学性与巧妙感的经典标题。在新媒体时代,除了将与新闻事件无关的热梗强行嫁接到新闻标题,整个新闻生产环节,不妨沉入新闻事实内部,去发掘更多看点与亮点,并依托新媒体传播规律和经验,将其巧妙地表现出来。
作为“流量密码”的“万能标题”,并非凭空诞生的,而是每一个网络参与者一人一票选出来的。读者们与其吐槽“万能标题”,不如通过点开与不点开、关注与不关注的方式,去给予那些更能满足自身阅读习惯、兴趣方式的标题以流量,进而促进整个“标题圈”的品质提升。
来源:科技小魔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