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未走近贵州省职工医院中医科,浓郁药香便漫进鼻尖。候诊区,坐满了早早赶来的患者,中医养生宣教言简意赅;诊室内,中医师凝神感受患者脉搏的细微搏动,患者细诉病症,医师耐心询问,不放过任何细碎问题,对症开方解沉疴;治疗区,银针轻旋,中医师、治疗师循经点穴,手法缓而有
还未走近贵州省职工医院中医科,浓郁药香便漫进鼻尖。候诊区,坐满了早早赶来的患者,中医养生宣教言简意赅;诊室内,中医师凝神感受患者脉搏的细微搏动,患者细诉病症,医师耐心询问,不放过任何细碎问题,对症开方解沉疴;治疗区,银针轻旋,中医师、治疗师循经点穴,手法缓而有力,循着经络细细疏导;特色护理门诊,艾烟袅袅,火龙罐在护理人员手中娴熟流转……在这里,可以尽情感受到中医“慢”与“暖”的魅力。慢在对个体的全然关注,慢在从根上探寻失衡的症结;暖在药材的天然馈赠,暖在医患间无声的信赖与耐心。
科室汇聚知名专家、特色护理门诊及多个中医特色治疗室于一体,讲究一个“实”字,让患者享受高效、精准且充满人文关怀的诊疗体验。覆盖内、外、妇、儿、肿瘤等多种疾病,实现“一科多治”和“一站式服务”,避免了患者反复挂号、多方奔波的繁琐,大大压缩了治疗间隔和时间成本。众多患者从省内外慕名而来。
劳模创新工作室、陈义专家劳模创新工作室
陈义和周亚林两位返聘专家,是科室的“定海神针”。每周二,“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省级专家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陈义主任医师的诊室前,总是排着长队。他基于贵州地域气候特点,以三仁汤为底灵活化裁,破解诸多疑难杂症。一位53岁的肺癌患者令中医副主任医师石锋印象深刻,患者来院时伴有大量胸腔积液和多项并发症,病情严重,因顾虑重重拒绝胸腔穿刺。在陈义主任医师的精心诊治下,通过中药治疗两周后,积水消退,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体重也逐渐回升。“贵州省先进工作者”周亚林(三级)主任医师,以其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在肿瘤、肝硬化腹水等疑难病症的治疗上,有其独特的疗效,众多患者慕名前来就医。
2025年,在原有基础上,增设“周末”中医特色护理门诊,开创了“全年无休”医护理疗门诊,开展了“中医上门护理”服务,为上班族、学生及居家行动不便群众提供了极大便利。40余项中医技术广泛应用,其中小针刀、穴位埋线、新乡正骨手法、推拿、火龙罐、耳部刮痧、督脉灸等成为科室“金字招牌”。
初闻督脉灸、火龙罐、小针刀等治疗项目,很多患者极为不惑,石锋解释道:“我们的治疗项目都是由具备相关资质的专业中医师和专科护士来开展,通过中医特色疗法,减轻或解除患者病痛。”
众多患者在这里重获健康——例如,有患者曾因面瘫治疗效果不佳辗转多家医院,后来经朋友推荐前来就诊,当时存在眼睑无法闭合、口角歪斜等症状,经过3次系统治疗后得以康复;也有患者因严重腰腿痛无法翻身,在接受2次针对性治疗后,已能够行动自如……
中医特色护理门诊护士运用“耳部刮砂”为患者调理失眠
一位长期失眠的阿姨通过“中药调理+耳部刮痧”后,感动地说:“能睡个安稳觉的感觉太好了!”
中医特色护理门诊专科护士龚倩介绍:“周末不休息,可以提供耳部刮痧、火龙罐、平衡罐、督脉灸等服务,我们还建立了小程序及多个微信群,方便患者预约。”
督脉灸
在“老带新”传承中,科室通过“陈义专家劳模创新工作室”及教学查房、门诊跟诊等科研临床一体化平台,实现经验与创新的无缝对接。在治未病与健康教育方面,科室同样不遗余力--深入社区、企业和校园开展义诊和中医健康讲座,开展“冬病夏治”“冬病冬治”三伏/三九贴、督脉灸等项目,向公众传播食疗、导引、经络按摩等中医保健知识。
科室通过疗效的标准化、可视化、数据化、沟通的人性化、透明化、科研的可循证化等,积极探索,推动中西医协作模式。石锋说道:“健康从不是快速修补的工程,而是一场与身体对话的温柔旅程。让古老的中医药智慧焕发新的生机,这是我们持续前行的方向。”科室将不断深化“中医治未病”和加强亚专科建设,打造颈肩腰腿痛、睡眠障碍、脾胃病等优势病种专科,优化中医体重管理门诊,通过科室全员共同努力,将科室建成独具特色的中医专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甜
编辑 周甜
二审 彭婷婷
三审 徐忠田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