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13岁即位,22岁亲政,之后花了十年时间,把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一个个拿下,公元前221年,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就这么立起来了。
422位皇帝里挑“千古一帝”?有人说汉武帝够格,有人吵康熙该上榜,可真要论实打实的功绩,别争了,真正够格的就这四位,差一点都不行!
咱先从第一位说起,他就是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生于赵国邯郸,老爹是当时在赵国当质子的秦庄襄王异人,老妈是赵姬。
谁能想到,这个在异国他乡长大的孩子,后来能把分裂几百年的中国拧成一股绳,成了改变华夏历史的关键人物。
秦始皇嬴政:扫六合定乾坤,华夏大一统的“总设计师”
提起秦始皇,有人会说他“暴政”,可咱得摸着良心说,没有他,说不定现在的中国还像欧洲一样,小国林立、互相掐架。
他13岁即位,22岁亲政,之后花了十年时间,把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一个个拿下,公元前221年,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就这么立起来了。
这还不算完,他最牛的是给中国搭好了“骨架”。
以前六国各玩各的,地方官都是诸侯的亲信,动不动就闹分裂,秦始皇一挥手,废了分封制,搞起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官员由中央派,不管你是哪的人,只要替朝廷办事,就有机会当官,这一下就把地方牢牢攥在手里,后来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基本都照着这个路子走。
还有统一度量衡、文字、车同轨,这事儿看着小,实则影响千年。当年他让李斯牵头,把六国那些歪歪扭扭的文字统一成小篆,连偏远的蜀地小吏,拿到中央的政令都能看懂,这才是真正的“文化黏合剂”。
以前买一尺布,齐国的一尺和楚国的一尺差好几厘米,统一之后,老百姓赶集做买卖,再也不用拿着好几个尺子换算;车同轨更实在,车轮间距统一了,马车在全国的路上跑都不颠簸,粮食、货物运得更快,各地的联系也就更紧了。
至于修万里长城,咱得客观说,当时老百姓确实苦,可要是没这长城,北方的匈奴骑着马想来就来,中原百姓连安稳种地都难。
秦始皇心里清楚,这是“罪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如今长城成了中国的象征,不正是他当年的远见吗?
更别说他开创了“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想让子孙传万世,虽然秦朝二世而亡,但“皇帝”这个称呼,一直用到清朝溥仪退位。就凭这些功绩,秦始皇称“千古一帝”,那是板上钉钉,没人能反驳。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盛世的“掌舵人”,明君的“天花板”
要是说秦始皇还有争议,那李世民在“明君”里,基本就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他公元598年生于武功别馆,老爹是唐国公李渊,从小就跟着老爹打仗,18岁就帮着李渊平定河东之乱,妥妥的“少年将军”。
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一直有人说他“杀兄逼父”,可咱换个角度想,要是没有他,唐朝说不定早在内斗里垮了。
他当上皇帝后,没像别的帝王那样飘,反而更谦虚,还说了句特实在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里的“人镜”,就是敢跟他对着干的魏征。
魏征有多敢说?有一次李世民想修宫殿,魏征直接上书说“百姓刚经历战乱,连房子都没修好,陛下怎能先修宫殿?”李世民不但没生气,还真把修宫殿的事停了。
就凭这份虚心纳谏的劲儿,唐朝的政治能不清明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那时候粮食多到吃不完,仓库都堆不下,街上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老百姓日子过得比现在不少人还踏实。
军事上,李世民更是没话说。
他亲自带兵灭了东突厥,把颉利可汗活捉到长安,以前突厥人动不动就南下抢粮,经这一揍,几十年不敢来犯。
后来又征高句丽,虽然没彻底拿下,但也把对方打怕了,周边小国纷纷来朝,唐朝的疆域一下扩到了西域,那时候的长安,到处都是外国使节和商人,比现在的纽约还热闹。
文化上他也不含糊,让孔颖达编《五经正义》,把儒学思想统一,还办了国子监,连日本、朝鲜都派子弟来长安上学,唐朝的文化就这么传到了国外。
就凭这文治武功,李世民要是不算“千古一帝”,那真没几个皇帝能达标了。
汉高祖刘邦:布衣天子的“用人天花板”,大汉基业的“奠基人”
刘邦跟前面两位比,出身差远了——公元前256年生于沛县丰邑,就是个普通农家孩子,年轻时还当过泗水亭长,说白了就是个管十里八乡治安的小官,没事还爱跟朋友喝酒吹牛,谁能想到他最后能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他最大的本事,不是会打仗,也不是会写文章,而是会“用人”。刘邦自己都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这话真没吹牛。韩信当年在项羽那儿没得到重用,跑来找刘邦,刘邦没嫌弃他曾受胯下之辱,直接拜他为大将军,后来韩信灭齐、破楚,成了“兵仙”;张良是韩国贵族之后,放着好好的贵族不当,跟着刘邦打天下,刘邦对他言听计从,鸿门宴上要是没张良,刘邦早成项羽的刀下鬼了;萧何更不用说,刘邦在前线打仗,萧何就在后方筹粮、招兵,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刘邦才能安心打仗。
打下天下后,刘邦也没飘。当时老百姓刚经历秦末战乱,饭都吃不饱,他立马搞休养生息,减轻赋税,还把士兵遣送回家种地,以前的奴婢也放为平民,老百姓终于能喘口气了。
他还搞了郡国并行制,既用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又让自己的子弟当诸侯王,稳住地方,为汉朝四百年的基业打下了底子。
一个草根能做到这份上,不是“千古一帝”是什么?要是换个刚愎自用的人,就算有韩信、张良,也早把一手好牌打烂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从乞丐到帝王,汉人江山的“收复者”
朱元璋的出身,比刘邦还惨——1328年生于濠州钟离,家里是佃农,小时候给地主放牛,15岁那年闹瘟疫,父母、哥哥全死了,他连块埋亲人的地都没有,后来没办法,去皇觉寺当和尚,没过多久寺庙也没粮了,只能拿着钵盂四处乞讨,活脱脱一个“乞丐皇帝”。
可就是这么个苦出身的人,最后却干了件大事——把蒙古人赶出中原,恢复了汉人的江山。元朝统治的时候,汉人地位低,连名字都只能用数字,朱元璋看着老百姓受苦,心里早就憋着一股劲。
他参加红巾军后,一步步从小兵做到元帅,最后派徐达、常遇春北伐,把被石敬瑭割让出去400多年的燕云十六州收了回来。
要知道,燕云十六州是北方的门户,丢了它,中原就像没了大门,蒙古人想来就来。朱元璋把它收回来,不光是收复失地,更是给汉人争了口气,让老百姓重新抬起头来。他还结束了元朝的统治,让汉人重新当家做主,把分裂近500年的南北方重新凝聚在一起,这份功绩,谁也抹不掉。
当了皇帝后,朱元璋对老百姓是真不错,搞屯田、修水利,让农民有地种,还减免赋税;可对贪官,他那狠劲谁都怕——规定贪官贪够六十两银子就剥皮实草,把皮剥下来填上草,放在县衙公堂旁边,后来的官员上班,一看到那“警示物”,手都不敢伸。在他的治理下,明朝初期国力很快恢复,史称“洪武之治”。
他还废除了丞相制度,让皇帝直接管六部,虽然后来导致宦官专权,但在当时,确实加强了皇权,避免了丞相专权的问题。从乞丐到帝王,朱元璋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只要有本事、有决心,再苦的出身也能逆袭,这样的皇帝,当然配得上“千古一帝”。
结语
这四位皇帝,要么定乾坤、要么创盛世、要么善用人、要么逆袭救国,每一个都凭真本事改写了历史。那些只靠祖上荫蔽、在位时就搞垮国家的皇帝,连给他们提鞋都不配!要是真有“帝王排行榜”,这四位绝对是“SSS”级,其他的顶多算“B”,争来争去也没用,事实就摆这儿呢!
来源:淼犇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