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专场今日举行,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姜洪朝介绍,市经信局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引领,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线,以构建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为支撑,持续优化产业创新资源布局,加快构建产业科技创新体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李博)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专场今日举行,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姜洪朝介绍,市经信局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引领,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线,以构建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为支撑,持续优化产业创新资源布局,加快构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新格局。
姜洪朝说,北京市统筹央地资源联动、错位接续支持,鼓励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主导重大技术路线选择,率先突破重大产业技术。协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计划,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各类创新主体,跨学科、跨领域开展有组织创新。深入实施京津冀产业筑基工程,系统梳理京津冀重点产业链卡点问题,支持三地企业“揭榜挂帅”,赛马攻关。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突破成果,实现部分领域技术自主可控与产业升级, 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北京市加快培育具备核心创新能力的大中型企业,支持创建企业技术中心提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全市大中型企业已建设147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覆盖高精尖产业全领域,成为引领产业技术突破的中坚力量。引导中小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加强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构建从孵化培育到标杆引领的全周期培育体系,实现“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突破1万家、总营收突破1万亿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1千家”的“双破万一过千”目标,连续三年保持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第一城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产业技术创新,2021年以来北京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研发投入由211.9亿元持续增长至2023年的303.6亿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夯实。
北京市加快打造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积极推动企业与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科研机构深度对接、协同联动,服务战略科技力量围绕产业需求开展跨平台跨领域合作,开展有组织科研,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建设产业界主导的创新中心,落地全国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累计建成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国地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智能网联汽车、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形成了一批世界级创新成果。市区协同共建了开源芯片研究院、超高清视频协同创新中心等14家市级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产业共性技术策源地,形成了“香山”核、5G+8K制播车等关键国产化产品,支撑了北京市重点产业技术突破和产业生态建设。系统布局制造业中试平台,支持建设了医疗机器人、工业母机、工业芯片等10家中试验证平台,初步建成覆盖多领域、多环节的中试公共服务体系,全面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