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 碾压日本,卖爆欧洲,哪些国家对中国汽车“情根深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13:18 1

摘要:“再晚两年,欧洲街头可能再也找不到一台低于2万欧的新车,因为中国车已经把价格地板焊死。”——这不是口号,是欧盟内部会议里被私下传阅的简报原话。

“再晚两年,欧洲街头可能再也找不到一台低于2万欧的新车,因为中国车已经把价格地板焊死。”——这不是口号,是欧盟内部会议里被私下传阅的简报原话。

491万辆,2023年中国整车出口把日本按在地上摩擦,差距整整51万辆。

更扎眼的是,这数字三年翻了两倍半,像开了氮气加速,而德日韩还在原地找芯片。

很多人以为“便宜”是唯一杀器,真正让海外经销商半夜笑醒的,是“有货”。

2022年全球缺芯最疯的时候,德国大众停产线停了13次,中国车企靠国产替代芯片把交货周期压到6周,别人等半年,这边现车装船,先赢一局。

俄罗斯市场最能说明“有货”的杀伤力。

2023年90.9万辆中国车涌进去,相当于每10个买车人里5个开的是奇瑞、哈弗、吉利。

当地二手车商干脆把旧拉达标直接扣了换“CHERY”标,蹭一波保值率。

更离谱的是,因为西方品牌撤离,原厂配件断供,德国《汽车周刊》发现,宝马X5的刹车片现在要从迪拜转口中国产的“副厂件”,一套价格翻三倍,还是中国供应链在背后赚差价。

欧洲故事更像“温水煮青蛙”。

比利时安特卫普港,2023年卸载的中国车滚装船比2021年多了六倍,港口工人说船名全带“BYD”、“SAIC”字母,连加班盒饭都换成中式炒面。

名爵MG4在英国卖2.6万英镑,比大众ID.3便宜4000镑,续航多60公里,半年抢走纯电销量榜第三。

西班牙更直接,用欧盟复苏基金给中国厂补贴,条件只是“别走,再招1000人”,本地工会一边抗议一边偷偷下单,因为“真香”。

东南亚把“油改电”玩成了“中国车专区”。

泰国马路上绿牌电车80%是中国脸,比亚迪元PLUS单车型占4成,当地出租司机算过账:每公里电费0.35泰铢,油车要1.8泰铢,跑一天多省300泰铢,一个月就是9000,一年够把女儿送去私立。

印尼干脆把进口关税从50%降到0,只要电池包在本地组装,条件宽松到“螺丝刀工厂”也算,于是中国电池厂连夜把PACK线空运过去,两周投产。

拉美市场像“时间机器”,把十年前的中国手机剧本重放一遍。

墨西哥车市2020年中国品牌几乎为零,2024年一季度市占率25%,奇瑞瑞虎7成为最畅销SUV,经销商在脸书打广告:“同样配置,比日系便宜8000美元,还送10寸屏。”巴西更夸张,中国车进口量一年增120%,港口排队超过45天,急得本土品牌FAW(没错,也是中国一汽的海外马甲)直接租军用机场当临时停车场。

光鲜背后,刀子已经悬在头上。

欧盟6月公告拟对中国电车最高加征38%临时关税,算下来一台比亚迪ATTO 3在欧洲可能贵6000欧,刚好抹掉原来的价格优势。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更绝,电池组件只要含中国原材料,补贴直接取消,等于把中国供应链从北美踢出去。

东南亚也学精了,泰国新草案规定,2025年起若电池本地化率低于50%,补贴减半,逼中国厂把整条产业链搬过去,不再是“整车出海”那么简单。

“价格战”幽灵也在徘徊。

2021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占率从80%跌到1%,原因就是品牌互砍价格,售后网点跟不上,口碑崩成渣。

如今拉美部分市场已经出现“中国车打折大赛”,奇瑞、江淮同门互怼,单车利润从3000美元掉到800,当地车商开始担心:“再这么打,下一个‘越南滑铁卢’就是墨西哥。”

想摆脱低价诅咒,唯一的路是“把厂建到对方院子里”。

比亚迪泰国工厂2025年投产,一期15万辆,零部件本土采购率70%,工人95%本地招,工资比国内高30%,但省下关税、运费,单车成本反而降8%。

匈牙利工厂更野心,直接给欧盟做“后花园”,电池、电机、回收一条沟,目的就是把“原产地”标签换成“Made in EU”,绕开关税大棒。

有人担心技术外溢,其实更该担心“品牌心智”。

英国《Top Gear》做盲测,让当地车主试开MG4和大众ID.3,七成给MG4打分更高,但问到“下一台车买什么”,仍有一半说“可能还是大众”。

便宜好用只能让人心动,可靠故事才能让人动情。

中国车现在缺的不是参数,是“陪它一起长大的记忆点”。

出口数字再漂亮,也只是上半场哨声。

真正的终局,是看能不能在海外留下工厂、留下就业、留下让人愿意贴车贴的文化符号。

如果做不到,今天491万辆的纪录,只是别人晚点再破的临时高分。

来源:有趣的蛋糕Oe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