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龄21年账户8万5,退休金到账后,全家都愣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01:39 1

摘要:上个月我60岁生日刚过,手机短信“叮”的一声——人生第一笔退休金到账了。点开短信时,客厅里还吵吵嚷嚷的:儿子正跟媳妇商量“爸退休金估计也就两千多,以后咱们得多贴补点”,老伴在厨房念叨“早说让你多交点社保,你偏不听”。可当我把到账金额亮在他们面前,一屋子人瞬间没

上个月我60岁生日刚过,手机短信“叮”的一声——人生第一笔退休金到账了。点开短信时,客厅里还吵吵嚷嚷的:儿子正跟媳妇商量“爸退休金估计也就两千多,以后咱们得多贴补点”,老伴在厨房念叨“早说让你多交点社保,你偏不听”。可当我把到账金额亮在他们面前,一屋子人瞬间没了声音,连正啃苹果的小孙子都停下了嘴。

说起来,我这21年工龄、8万5的个人账户余额,在老同事里真不算起眼。前两年一起退休的老王,工龄比我少3年,账户里有12万,退休金拿3800多;楼下张姐更厉害,事业单位退休,光基础养老金就比我个人账户发的还多。所以打去年底开始,家里人就没少为我退休金的事操心,连远在外地的妹妹都打电话来劝:“哥,实在不行就再找个看大门的活,别给孩子添负担。”

我嘴上应着,心里却有数——他们都只看了“工龄”和“账户余额”这两个数,没搞懂退休金计算的底层逻辑。直到这笔钱真到了账,我才好好跟他们掰扯清楚:退休金多少,从来不是单看某一项,而是“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凑出来的,尤其是像我这样经历过“视同缴费年限”的人,藏在工龄里的“隐形福利”,才是关键。

先算明白:我的退休金,到底怎么来的?

那天晚上,我把纸笔铺在餐桌上,给全家上了堂“退休金计算课”。其实公式一点都不复杂,就是国家明明白白写在《社会保险法》里的,我也是退休前特意去社保局问清楚的。

第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这部分跟个人账户余额没关系,只看“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和“缴费年限”。咱们这儿2024年的社平工资是6800元,我这21年里,前10年按最低基数(0.6)缴,后11年因为公司效益好了,按1.0基数缴,算下来平均缴费指数是0.82。

套用公式:基础养老金=(6800+6800×0.82)÷2×21×1%。我算出来是1285元。这里面有个门道——缴费年限是“累计计算”的,哪怕中间断缴过,只要续上了,之前的年限都算。我35岁那年从老国企辞职,中间空了1年没缴,后来到新公司立刻补上了,这才没少算1年工龄。

第二部分是个人账户养老金,这部分最直观,就是个人账户余额除以计发月数。我账户里8万5,60岁退休对应的计发月数是139,算下来就是85000÷139≈611元。很多人以为这部分越多越好,其实不然——如果缴费基数低,哪怕缴满30年,个人账户也多不了多少,反倒是基础养老金能拉开差距。就像我老同事老李,工龄28年,但一直按0.6基数缴,基础养老金才1100多,个人账户也只有9万,总退休金还没我高。

最关键的是第三部分,过渡性养老金,这也是家里人最没搞懂的部分。我1988年参加工作,2003年公司才开始给缴社保,中间这15年属于“视同缴费年限”——简单说,就是国家把我没缴社保的那些年,算成“已经缴过了”,还按当时的工资水平给我算“视同缴费指数”。咱们这儿的过渡性养老金公式是:社平工资×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1.3%。我视同缴费指数是0.75,15年年限,算下来就是6800×0.75×15×1.3%≈994元。

三部分加起来:1285+611+994=2890元。这就是我每月能拿到手的退休金。当我把这个数算出来,儿子先愣了:“爸,你这过渡性养老金怎么比个人账户还多?”我笑着说:“这就是老职工的‘优势’,那些早年没缴社保但有工龄的人,国家没让咱们吃亏。”

那些年,我踩过的坑和守住的“底线”

其实我这2890元的退休金,也不是一帆风顺拿下来的,中间好几次差点就少了一大块。现在回想起来,能拿到这个数,全靠当年守住了三个“底线”。

第一个底线是绝不轻易断缴社保。35岁从老国企辞职时,新公司说“试用期3个月不缴社保,转正后补”,我当时就跟HR据理力争:“试用期也得缴社保,这是国家规定,要是不缴,我宁可不去。”最后公司没办法,从入职第一个月就给我缴了。后来跟我一起辞职的老周,为了多拿点试用期工资,同意公司不缴社保,结果后来公司倒闭了,那3个月社保没补上,退休时缴费年限少了3年,基础养老金直接少了200多。

还有一次,48岁那年公司效益下滑,老板找我们谈话,说“要不大家先停缴半年社保,等效益好了再续,公司给补贴500块”。当时好几个同事都同意了,我却没松口:“社保断缴不仅影响年限,还会拉低平均缴费指数,以后退休金少的可不止500块。”后来证明我是对的,那些停缴的同事,退休时平均缴费指数比我低0.08,基础养老金每人都少了100多。

第二个底线是搞清楚“视同缴费年限”,别让工龄白算。刚办退休时,社保局工作人员说我“视同缴费年限只能算12年”,我立刻拿出当年的“职工档案”——里面有1988年的入职登记表、历年的工资条、单位开具的工作证明,还有2003年公司开始缴社保的明细表。我跟工作人员说:“我1988年到2003年一直在这家国企上班,虽然没缴社保,但这15年都是视同缴费年限,有档案可查。”最后工作人员核实后,把视同缴费年限改成了15年,就这一下,过渡性养老金多了260多。

很多老职工都容易忽略“职工档案”,觉得只要有工龄就行,其实档案里的每一页记录,都是视同缴费年限的“凭证”。我有个老邻居,当年从农村进城当工人,没办正式的入职手续,后来退休时视同缴费年限没算上,退休金比我少了800多,现在后悔都来不及。

第三个底线是缴费基数“能高不低”,但不盲目跟风。45岁那年,公司允许员工自愿提高缴费基数,最高能按3.0缴。有同事劝我“多缴多得,按3.0缴,退休后能多拿不少”,我算了笔账:按3.0缴,每个月要多掏1200多,以我当时的工资水平,压力太大,而且缴费基数越高,“多缴的部分”能转化成退休金的比例其实在降低。最后我选择按1.0缴,既没给自己太大压力,又比最低基数(0.6)多攒了不少“平均缴费指数”,算下来比按0.6缴的同事,基础养老金多了400多。

退休金到账后,家里的变化和我的“退休规划”

自从知道我退休金有2890元,家里的气氛都不一样了。儿子再也没提过“找看大门的活”,反而跟我说:“爸,你这退休金够自己花了,以后别再省吃俭用的,想吃啥就买。”老伴也笑了:“没想到你这‘不起眼’的工龄,还能算出这么多钱,早知道我当年也该多缴几年。”

其实我心里清楚,2890元在现在的物价水平下,不算多,但足够我和老伴的日常开销了——每个月买菜花800,水电费300,药费200,还能剩下1500多,偶尔给小孙子买个玩具、跟老同事喝个茶,一点都不紧张。更重要的是,我不用再依赖孩子,自己有份稳定的收入,心里踏实。

现在每天早上,我都会去公园打太极,上午在家看看报纸,下午要么去社区老年大学学书法,要么帮老伴打理阳台的花花草草。有次老同事问我:“你这退休金不算高,怎么过得这么滋润?”我跟他说:“退休金多少是一方面,会不会规划更重要。我这21年工龄,没贪多求高,就按规则来,该缴的不少缴,该要的不少要,最后拿到的,就是最适合我的数。”

有时候我也会跟年轻人聊社保的事,他们总说“还年轻,社保缴不缴都行,以后再说”,我就给他们算我这退休金的账:“你们现在缴的每一分社保,都不是给别人缴的,是给未来的自己攒的。别只看眼前的工资,多缴一年、多提一点基数,退休后就能多拿一份保障。”

结语:退休金的“底气”,藏在每一个“不将就”里

回头看这21年的社保缴费路,我最大的感受是:退休金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攒出来的。它不看你退休前多风光,也不看你账户余额多亮眼,只看你有没有按规则办事——不随便断缴,不放弃视同缴费年限,不盲目选择缴费基数,把该做的都做到位,最后拿到的,自然是你应得的那份。

现在家里人再也不担心我的退休金了,有时候小孙子还会跟我说:“爷爷,你的退休金能给我买奥特曼吗?”我笑着说:“能啊,爷爷的退休金,不仅能给你买玩具,还能让爷爷自己过得开心,不给爸爸妈妈添麻烦。”

其实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退休后的“体面”,不一定是退休金有多高,而是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不用看人脸色,能按自己的想法过日子。而这份“体面”的底气,就藏在年轻时每一次“不将就”的坚持里——坚持缴社保,坚持要证据,坚持算清楚每一笔账。希望每个打工人都能懂这个理,不用等退休那天才明白,自己早就能为未来攒下一份踏实。

来源:时刻在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