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做实指导专业性行业性调解职能”典型案例暨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九)。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法院牧区人民法庭:深耕调解“责任田” 筑牢牧区“幸福家” 入选!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做实指导专业性行业性调解职能”典型案例暨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九)。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法院牧区人民法庭:深耕调解“责任田” 筑牢牧区“幸福家” 入选!
目 录
【第298号】北京市顺义法院牛栏山人民法庭:三元联调前置解纷模式 聚力相邻关系纠纷共治化解
【第299号】江苏省大丰法院刘庄人民法庭:创设“三四五”调解工作法 法护乡村农业和谐“枫”尚
【第300号】西藏自治区南木林法院艾玛人民法庭:优质司法服务助推“艾玛土豆”争创优质品牌
二、涉婚姻家事纠纷化解
【第301号】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法院牧区人民法庭:深耕调解“责任田” 筑牢牧区“幸福家”
【第302号】黑龙江省鸡东法院鸡林人民法庭:深耕家事“疗愈所” 绘就和谐“同心圆”
【第303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法院哈尼喀塔木人民法庭:做实家事纠纷指导调解 服务边疆治理工作大局
【第304号】江苏省淮阴法院小营人民法庭:“漂母文化”浸润亲情修复体系 赋能少年家事调解指导实践
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第301号
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法院
牧区人民法庭
深耕调解“责任田” 筑牢牧区“幸福家”
乌拉特后旗法院牧区人民法庭立足辖区地域辽阔、居住分散、民俗文化独特的特点,深化联调联动,做实指导调解,强化源头预防,有效维护牧区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一、联调共治,织密多元解纷网络
一是平台聚能,奏响协同治理“协奏曲”。牧区人民法庭打造“立体化解纷枢纽”,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派出所、司法所、妇联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实时共享婚姻家庭纠纷排查、调解进展等信息,凝聚矛盾纠纷化解合力。近三年法庭受理的几百起婚姻家庭纠纷案件中,仅1起以判决方式结案。二是英模领航,点燃共治共享“燎原火”。构建“英模领衔、跨界协同”解纷新模式,依托“全国先进工作者”巴音那木拉、“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王砚、“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宝音德力格尔等英模,精心打造北疆解纷英模联合工作站。充分发挥英模典型在各自领域积累的深厚先进经验和坚实群众基础,吸引更多基层力量加入矛盾化解队伍,形成“英模带骨干、骨干带群众”的良性循环,让“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治理图景在草原上生动展现。三是创新机制,培育无讼村居“示范田”。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大局,扎实推进“无讼”村(嘎查)创建工作。设立法官工作站,指导村民修改村规民约,整合嘎查村解纷力量,构建起“小矛盾村内调处+较大矛盾联合调处+重大矛盾司法裁判”解纷模式,辖区3个“无讼”村(嘎查)矛盾纠纷全部在村内调处化解完成。
二、精准滴灌,激活解纷末梢神经
一是党建引领,播撒法治“蒲公英”。牧区人民法庭深化支部共建机制,与辖区26个嘎查村党组织建立五个党建工作联系点,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为牧区群众普及婚姻家庭法律知识。联合妇联、学校等部门定期开展婚姻家庭关系辅导,引导牧区群众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家庭观,崇尚人民新风,弘扬社会公德,从根源上减少纠纷发生。二是靶向培育,锻造专业调解“先锋队”。牧区人民法庭将提升基层调解组织专业能力作为重点工作,构建“理论+实训”培训体系,定期开展“法律讲堂”、疑难案件会诊、调解文书规范培训,提升实战能力,激发基层调解组织内生动力。近三年,累计培养出60余名“懂法律、熟习俗、善调解”的婚姻家事基层调解能手。
三、守正创新,守护牧区万家灯火
一是暖民有“家”,三阵地构筑边境“司法服务圈”。牧区人民法庭结合地处边境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打造“牧人之家”“军人之家”“企业之家”,为牧民群众、军人军属、辖区企业提供暖心的食宿便利和高效司法服务,守护边境地区的和谐与稳定。二是解纷有“道”,奶茶调解解锁柔性“司法密码”。将草原奶茶文化习俗与矛盾纠纷调处紧密结合,创建“牧人茶室”,邀请当事人和特约调解员到法庭设置的“牧人茶室”。喝一杯“暖心茶”,缓解双方情绪,拉近双方当事人距离,消除语言和文化隔阂,营造轻松愉快氛围;敬一杯“交心茶”,引导理性沟通,组织双方在茶叙中平等对话,明确诉求,解除误会,搭建解决问题的桥梁;碰一杯“定心茶”,推动握手言和,通过讲事实、摆道理、明政策、释法律,推动双方当事人解开心结、握手言和、实质化解。近三年,“牧人茶室”成功调解各类案件380件。三是服务有“度”,双语巡回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精准定位牧民群众的居住分布,绘制牧民群众居住图,通过蒙汉双语巡回审判,将司法服务搬到边境一线、牧民家中,就近就地为牧民提供司法服务、调解矛盾纠纷、审理民事案件。近三年,巡回审理各类案件238件、提供法律服务1000余次,为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贡献司法力量。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