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三提醒:这三种鱼肉或有致癌风险,再馋也要管住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16:06 1

摘要:李先生,48岁,自述近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持续性胀痛,初期程度较轻,自行购买胃药,具体药物不详,服用后症状未缓解,反而逐渐加重。

李先生,48岁,自述近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持续性胀痛,初期程度较轻,自行购买胃药,具体药物不详,服用后症状未缓解,反而逐渐加重。

近1周出现夜间腹痛影响睡眠,同时发现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色,皮肤、巩膜发黄,体重3个月内下降约15斤,遂来医院就诊。

追问病史,有长期生食淡水鱼习惯,每周3次以上,持续近20年;无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病史,未定期体检。

查体见患者脸色蜡黄,腹部CT显示肝脏布满不规则结节,胆管明显扩张;肝门部淋巴结肿大;血液检查肝吸虫抗体强阳性,总胆红素为正常值5倍。结合病史,初步诊断为“肝吸虫病、胆管扩张原因待查(胆管癌?)”,收治入院。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见胆管内多发虫体及泥沙样结石,胆管壁增厚、僵硬,肝门部可见占位性病变;取胆管壁组织病理活检,提示胆管腺癌,临床分期为Ⅳ期。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先通过ERCP取出虫体及结石,置入支架引流,术后口服吡喹酮驱虫;黄疸缓解后给予靶向药物及化疗抑制肿瘤生长;化疗期间给予止吐、保肝、营养支持治疗。

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黄疸消退,疼痛缓解,体重增加,肝功能指标下降,胆管扩张程度减轻。但因癌细胞已转移,后续需继续靶向治疗及化疗,定期复查评估效果。

⚠️ 医生提醒:

肝吸虫病早期症状隐匿,易被忽视,如果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习惯者,出现腹胀、腹痛、黄疸、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肝吸虫感染和胆管癌的可能。

很多人都觉得“鱼肉高蛋白、低脂肪,多吃对身体好”,却不知道有些鱼不仅没营养,还藏着致癌风险。

2023年《国家癌症中心杂志》研究称,中国8.8万30-50岁人群中,较高的鱼肉摄入量与早发性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显著相关。

不过研究人员也指出,这可能与咸鱼、生鱼、烤鱼等食用方式有关~~

01

这三种鱼肉,可能致癌!

01

中式咸鱼

中式咸鱼,是很多人餐桌上的“下饭神器”。

但你可能不知道,它早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1类致癌物”,与酒精、烟草、同属一个级别。

咸鱼的致癌风险,主要来自腌制过程中产生的亚硝胺。鱼肉中的蛋白质在盐和亚硝酸盐的作用下,会分解产生胺类物质,这些胺类与亚硝酸盐结合,就会生成亚硝胺(一种强致癌物)。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周吃咸鱼超过3次的人,患鼻咽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长期食用者,胃癌、食管癌的发病率也会显著升高。

当然,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咸鱼也不是说一口不能吃,但一定要少吃!

如果实在想吃,每月不超过1次,每次不超过50克。吃的时候,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如青椒、西兰花、橙子等,降低致癌风险。

02

淡水鱼生

草鱼、鲫鱼、青鱼等淡水鱼,是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的重要中间宿主。这些鱼的肌肉、内脏里,可能藏着肝吸虫的幼虫——囊蚴。

人吃了未煮熟的淡水鱼生后,囊蚴会在十二指肠内孵出幼虫,幼虫会穿过肠壁,进入肝胆管,啃食胆管壁,引发慢性炎症。时间久了,胆管会纤维化、硬化,甚至癌变。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爱吃淡水鱼生的地区,肝吸虫病的感染率高达20%-50%,胆管癌的发病率是其他地区的5-10倍。

广西某医院曾对200例肝吸虫病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发现10年后胆管癌发病率达3.5%,是对照组的28倍。

淡水鱼生,尽量一口都别吃!

如果实在想吃生鱼片,选择深海鱼,如三文鱼、真鲷等,并确保来源可靠、经过规范冷冻处理(-20℃冷冻≥7天),以杀灭寄生虫。

烹饪淡水鱼时,一定要彻底加热,100℃至少蒸15分钟以上,确保囊蚴被杀死。

03

烧焦的熏/烤鱼

熏鱼、烤鱼,在高温熏烤过程中,脂肪会发生热解氧化,产生苯并芘、丙烯酰胺等1类致癌物;蛋白质变性还会产生杂环胺,这些物质与胃癌、肠癌、肺癌的发病密切相关。

研究显示,烤焦的鱼皮部位,苯并芘的浓度是正常部位的10倍以上;熏鱼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也远高于新鲜鱼类。

如果实在想吃,选择低温烘烤(≤180℃),或用锡纸包裹鱼肉,隔绝明火,减少有害物生成;避免食用烤焦的部分。

02

这几种鱼,可以放心吃!

01

三文鱼

三文鱼是深海鱼,富含Omega-3不饱和脂肪酸,这种成分能降低“坏胆固醇”,保护心血管,还能促进大脑发育,特别适合老人和孩子吃。

而且三文鱼的肉质细嫩,刺少,容易消化,建议每周吃2次,每次100-150克,清蒸最好,尽量别生吃(PS:虽然三文鱼是海鱼,但也有寄生虫风险,彻底煮熟更安全)。

选购三文鱼时,看鱼肉颜色,新鲜三文鱼是橙红色,纹理清晰;按压鱼肉,能快速回弹;闻气味,没有腥味,只有淡淡的海腥味。

02

鳕鱼

鳕鱼也是深海鱼,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还富含维生素D和钙,能促进孩子骨骼发育。而且鳕鱼没有小刺,不用担心孩子卡喉咙,是儿童辅食的首选。

买鳕鱼时要注意,别买“假鳕鱼”(比如油鱼),真鳕鱼肉质雪白,口感细腻,煮熟后不松散;而油鱼肉质粗糙,煮熟后会出油,吃了容易腹泻。

建议每周给孩子吃1-2次,每次80-100克,清蒸或做成鳕鱼粥,营养又好消化。

03

鲈鱼

鲈鱼是淡水鱼里的“营养冠军”,富含优质蛋白和硒元素,硒元素能抗氧化,而且鲈鱼的肉质鲜嫩,刺少,适合老人、孩子、孕妇吃。

鲈鱼的做法也多,清蒸、红烧、炖汤都可以,其中清蒸最能保留营养,建议每周吃1-2次,每次150-200克。

挑选鲈鱼时,选鲜活的,看眼睛明亮有神;看鳃鲜红;看鱼鳞完整有光泽。

04

鲫鱼

鲫鱼是常见的淡水鱼,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矿物质,能健脾养胃,补气血,特别适合脾胃虚弱、产后的人吃。

鲫鱼适合炖汤,比如鲫鱼豆腐汤,不仅味道鲜美,还能补钙,营养丰富。

买鲫鱼时,选中等大小的(约200-300克),太大的鲫鱼肉质较老,太小的没肉。

05

黄花鱼

黄花鱼分为大黄鱼和小黄鱼,都富含蛋白质和铁元素,铁元素能预防贫血,补气血,特别适合老人和贫血的人吃。黄花鱼的肉质细嫩,容易消化,清蒸或煮汤都很合适。

建议每周吃1次,每次150-200克。注意,老人吃的时候可以把鱼肉剔下来,避免卡刺。

鱼肉本身是健康的食物,但选不对、吃不对,可能就会变成“致癌杀手”。

别再为了省钱吃不新鲜的鱼,也别为了口感吃生鱼、焦鱼,健康永远比一时的口腹之欲重要。

来源:小李药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