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年,“抑郁”两个字,越来越常出现在我们身边。不是谁突然低落了几天,而是越来越多人,真的被这三个字困住了。你可能会以为,这是城市节奏太快、生活压力太大,但真相远不止这些。
这几年,“抑郁”两个字,越来越常出现在我们身边。不是谁突然低落了几天,而是越来越多人,真的被这三个字困住了。你可能会以为,这是城市节奏太快、生活压力太大,但真相远不止这些。
很多人陷入情绪泥潭,不是因为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不小心做了几件“看似无害”的事。今天,我想和你聊聊: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太开心了,宁可出门走走,也别做这5件事。
先说第一个:躺着刷手机。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很多人一不开心,就习惯性地躺床上、关灯、静音,然后开始刷短视频,刷着刷着几个小时过去,生物节律全乱了,脑子越来越空,心越来越闷。
你可能以为这是“休息”,但其实这是在“消耗”。长时间的屏幕刺激,会打乱你的昼夜节律,让你白天无精打采,晚上越刷越清醒,情绪也随之进入恶性循环。
第二件事:一个人闷着,不说话。很多人以为,情绪不好时就该“静一静”。但真正的问题是,当你什么都不说,问题不会自己消失,反而会在脑子里越滚越大。语言的出口,其实是情绪的排水口。
哪怕只是和朋友聊聊天气、和同事说说今天吃了啥,都是给自己的情绪一个出口。情绪表达不是矫情,是排毒。
第三件事:暴饮暴食或者完全不吃。有些人一不开心,就猛吃甜食、炸鸡、奶茶,想靠“吃”来获得点快乐;还有些人则完全胃口全无,只喝水。两种方式,都是对身体的双重打击。
血糖波动会直接影响情绪稳定。吃太多,容易犯困、焦躁;吃太少,容易乏力、头晕,情绪更加低落。规律饮食,是让大脑维持平衡的基础。
第四件事:反复回忆那些让你难过的事。这个习惯,很多人都有。一个人坐着,脑子里反复回放某次争吵、某次失败、某次被误解,然后越想越委屈,越想越否定自己。
这其实是认知反刍。你以为自己在“想办法解决问题”,但其实你只是在“反复咀嚼痛苦”。如果发现自己陷进去了,立刻换件事做,比如洗碗、扫地、晒太阳,打断这个恶性循环。
第五件事,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件:长期处在封闭空间里,不见阳光,不活动身体。很多人一不开心,就连窗帘都拉上,房门也不出——结果,不仅情绪没好转,反而更压抑。
人是需要自然光照来调节大脑激素分泌的。光照不足,褪黑素、血清素分泌都会紊乱。哪怕只是出门走十分钟,呼吸点空气,晒晒太阳,身体也会慢慢“醒过来”。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那是不是我现在这样,就已经有抑郁症了?”情绪波动和抑郁症之间,有距离。但如果你总是感到疲惫、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睡眠差、食欲变、对未来没有期待感,那就要引起重视了。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而且是可以主动维护的。不是非得等到“严重”了,才去做点改变。就像你知道血压高了要少盐一样,当你发现自己心情不好时,也可以做点“减压”的事。
规律作息。哪怕你觉得睡不着,也试着每天同一时间上床,关灯,闭眼,让身体形成节律。规律是情绪最好的支架。
再适度运动。你不需要跑马拉松,也不需要健身房年卡。每天快走20分钟,有节奏地呼吸、有意识地摆臂,就已经能提升多巴胺水平,让心情缓缓上升。
还有,接触自然。我们的大脑,对绿色、阳光、流水声这些元素,是有天然好感的。哪怕是去公园坐坐,看几棵树,也可以让你的神经系统“降温”。
别小看这些看似普通的事,它们比你想象中更有力量。我们常说“病从口入”,但情绪的问题,更多时候是“从习惯入”。
很多人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关”进了情绪的房间。然后一点点地,和外界失去了连接。社交互动变少,信息闭塞,思想内耗,最后连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
在你感到情绪低落的时候,别一味地“忍”,也别一上头就“逃避”。更别做上面那5件事,把自己越推越远。你可以出去走走,哪怕只是绕小区一圈,也比窝在沙发上刷手机强。
你不需要立刻变好,只需要不让自己越来越坏。
有研究发现,每天户外活动超过30分钟的人,心理弹性普遍高于久坐不动的人。哪怕只是晒晒太阳、看看天,也在悄悄治愈你。
如果你已经处于情绪很差的状态,试着少做计划,多做行动。别想着要“彻底改变”,先从今天洗个头、换套衣服、出门买个菜开始。微小行动,才是情绪恢复的起点。
别担心走得慢,就怕你一直站在原地。情绪就像湖水,不去搅动,它只会越来越浑浊。
最后再提醒一句:宁愿出门散步,也别做那5件事。它们看似无害,但其实是情绪的“毒药”。哪怕只是去楼下转一圈,见到几个陌生人,呼吸点新鲜空气,都是在给自己一点“活力”。
别等情绪压垮你再来后悔,咱们可以提前做点什么,哪怕只是现在,站起来走两步。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杨莹莹,王玉环.运动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305-309.
2. 刘文静,陈丽.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1):135-139.
3. 张玲,王建平.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抑郁倾向的缓冲作用研究[J].心理科学,2019,42(2):392-397.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