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9月26日)上午,2025年苏州太湖水域应急救援联合演练圆满落幕,全面检验苏州“警医一体、极速响应”的多部门协同救援机制,进一步提升水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程军平出席演练并作总结讲话。
今天(9月26日)上午,2025年苏州太湖水域应急救援联合演练圆满落幕,全面检验苏州“警医一体、极速响应”的多部门协同救援机制,进一步提升水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程军平出席演练并作总结讲话。
演练全程还启动了“护航生命 救在当下”融媒直播,以“沉浸式呈现演练+演播室实时解读”的创新形式,全景呈现水陆空立体协同的救援流程,超70万网友在线观看,成为国庆中秋长假前守护公众安全、普及急救知识的 “生动公开课”。
“你好,110吗?吴中区胥口太湖湖滨湿地公园外水域,有4名游客落水!”演练开始后,110指挥中心在接警后立刻启动“多部门联动机制”,同步向市水上公安局、120急救中心、交通执法支队下发指令,实现“一警多传、同步响应”。
苏州市急救中心副主任王亮介绍,“一键联动”依托信息化平台,打通部门信息壁垒,接警后多单位同步响应,为救援争取到黄金时间。
作为调度核心,太湖水域联勤指挥中心在接警后数分钟内就完成无人机、巡逻艇、救护车等多路力量调度。苏州市水上公安局政工综合室大队长许冬介绍,该中心自2021年启用,整合公安、交通、渔政、水务等多部门资源,今年更引入急救分站,实现“警医一体、常态联勤”。
与此同时,交警部门同步启动“绿波护航”:2辆铁骑开道,智能交通系统为救护车开辟绿色通道,减少红灯等待、避开拥堵路段,确保救护车能以最快速度抵达指定点位。
“3、2、1,抛投!”演练现场,一架救援无人机率先飞抵落水点上空,精准投下压缩救生圈。落水后救生圈自动充气,并实时回传位置信息,为后续救援划定精准范围。
“无人机速度快、视野广、不受地形限制,可先于船只完成侦察定位与救生设备投送。”许冬表示。随后,5艘救援船艇从不同方向集结,包括水警巡逻艇、交通执法艇和游船公司自救艇,各司其职开展搜救与水域管控。
“交通执法艇负责清空救援区域的过往船只,避免干扰;水警巡逻艇则搭载医护人员,实现‘救+治’的同步。”王亮解释道。
当落水者被逐一救上船后,医护人员立即开展“检伤分类”,用红、黄、绿三色标签快速区分伤情:1名“心搏骤停者”贴红标,立即在船上实施心肺复苏并使用AED除颤;1 名“头部受伤者”贴黄标,接受吸氧、止血包扎;2名“轻度溺水者”贴绿标,进行消毒处理。
“遵循‘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原则,确保最需要的患者优先得到救治。” 王亮介绍,“医护人员还启用了心肺复苏机,它能代替人工按压,在转运中保持高质量急救,避免中断。”
“优先转运红标伤员!” 当载有“心搏骤停者”的交通执法艇返回码头,交通队员协助抬担架,医护人员持续使用心肺复苏机,多方合力迅速将伤员转移至救护车,铁骑随即开道驶向度假区医院。
更令人瞩目的是“空中救援通道”的启用:苏州市立医院通过无人机,已经将ECMO设备从太湖总院转运至度假区医院。
“太湖水域宽阔、陆路交通受限,陆路转运 ECMO可能会堵车,但无人机不受地形限制,实现‘设备提前就位’。” 王亮介绍,这种“双轨急救”模式——即伤员就近送医,专家与设备同步支援,极大缩短了危重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
医院端,绿色通道早已开启,ECMO团队待命接应。伤员到院后迅速接入呼吸机并启动ECMO支持,完整展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急救动线。
“本次演练涉及16家单位、50余名工作人员,不仅检验装备与技术,更磨合了协同机制。”王亮指出,太湖水域环境复杂,救援难度高,演练有效优化了“警医联动、水陆空协同”流程。
许冬补充说,太湖苏州段水域广阔,常态化演练有助于各单位明晰职责、熟悉动线,确保真实险情中响应更迅速、联动更顺畅。
本次演练,是对太湖水域“警医一体、极速响应”多部门协同救援机制的一次成功检验,也是提升苏州应对水上突发事件实战能力的重要举措。
“护航生命 ‘救’在当下”,不仅体现在太湖水域的多部门协同救援中,更融入苏州城市治理的每一个细节,为市民与游客构筑起一道坚实可靠的生命安全防线。
市急救中心、市立医院、吴中区卫生健康委、市水上公安局、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省太湖渔政监督支队、市河湖采砂管理办公室、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等参加演练。
编辑:小w
来源:小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