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接近拆迁的房子在哪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14:55 1

摘要:很多人对于上海的记忆,多还停留在光鲜亮丽的大楼上,还有以“沪币”为单位的精致生活里。

很多人对于上海的记忆,多还停留在光鲜亮丽的大楼上,还有以“沪币”为单位的精致生活里。

但上海,不止是这一面。在这座日新月异的国际都市里,高楼大厦与老房子并存。

上次看到一个采访,一位月薪7万的女生讲述自己租住在老小区里,她说“这里能看到上海的街景,非常好看”。然后评论里很多人质疑,“这个街景,好看在哪里?”、“地段好罢了,没觉得好看”

截图自微博

是的,窗外就是一大片老房子,乍一看你可能都认不出这是上海。

言归正传,今年我们就来聊聊老房子——上海最接近拆迁的房子,都分布在哪里?

毕竟,在上海,老房子除了承载着城市记忆,也寄托着无数“拆二代”的财富梦想。

01

杨浦鞍山登顶,揭秘上海超过“50年高龄”房子分布

首先,最接近拆迁的房子,自然是那些房龄比较老的房子。

往前推一下,竣工于1975年以前的房子,今年就已经超过“50年高龄”了。

全市来看,这部分老房子看似占比不多,在上海850万套住宅总量里仅占比约1.25%

总量105040套,分布却比较集中化:上海内环内,就占据了58%;内中环间,占据26%。

对于很多板块来说,这些跨越了半个世纪的老房子,其实是甩不掉的包袱。

尤其是当2019年起,住建部提出告别大拆大建。

很多老房子,其实早已不适合居住。蜘蛛网爬满窗台,洗菜池靠人工加固。三代人蜗居在十分狭小的空间内,一住就是四五十年。

从数据层面看,户型狭小,的确是老房子的一大痛点

据一房一万数据库显示,超过“50年高龄”的老房子中,近90%都是70㎡以下户型,而30-50㎡户型就占据了50%。

倘若交叉环线看,你也会震惊的发现:即便寸土寸金的内环内,还有约28.98%的人生活在建于1975年以前、且只有30-50㎡大小的老房子里。

具体来看,杨浦、徐汇、普陀、宝山四区,是超“50年高龄”老房子分布的“重灾区”,全市占比均超过了10%。

尤其是杨浦,超10万套“50年高龄”老房子中,它就占据了约27%,总量约28897套。其次是徐汇,分布了17930套,占比约17%。

为什么杨浦和徐汇最多?

一,作为上海的老工业区,杨浦拥有大量工人新村,如1952年建成的“两万户”住宅,这些房子多为砖混结构,户型统一在20-40㎡、最初设计为“一户一室”的简易住宅。

像是定海路街道等区域,曾经甚至被称为"穷街",也是上海旧改的重点区域。

二,徐汇则是常熟路、武康路一带分布着不少老洋房和公寓,这些建筑多建于1920-1940年代;此外,徐家汇以南的龙华、漕河泾地区也有部分工人新村和老公房。

我们再继续往下追踪,来看看全市超过“50年高龄”老房子分布最多的12个板块

像是陆家嘴、南京西路这些大名鼎鼎、耳熟能详的顶级板块,均已展现了“老态”;

而像是杨浦的鞍山、黄兴,更是上海早已被打上“老龄化”标签的板块。

这些历经半个世纪风雨的老宅,既是城市记忆的载体,也面临着更新改造的挑战。

它们将何去何从?是拆除重建还是保护修缮?

02

博拆迁之外,可能有的命运走向

上海永未建成,上海也是一座持续更新中的城市。

在这里,老房子也面临着多种可能的命运走向。

对于“高龄”住宅来说,博拆迁如今已是小概率事件,但内环内绝对是更有概率的地方。

事实上,随着城市更新理念的转变和建筑保护意识的增强,上海越来越多的老房子,正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新生。

命运一:拆迁改造的华丽转身

拆迁,无疑是老房子最期待、最直接、也最受关注的命运走向。

在上海,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是拆迁的重点对象。比如杨浦区,作为上海旧改的主战场,2022年就完成了成片二级旧里改造任务,自此再拉开“两旧一村”改造。

图源上海杨浦

拆迁后的老房子地块,通常会有几种去向:

一是建设新的商品住宅或保障性住房,如杨浦区定海路街道的"两万户"工人新村被拆除后重建为现代化的电梯房小区;

二是转为商业或公共设施用地,如部分世博园区的前身就是周家渡工业区;

三是作为历史风貌保护区进行整体规划,保留部分有价值的老建筑。

命运二:保护性修缮的优雅老化

并非所有老房子,都适合拆除。

那些具有历史价值、建筑特色或文化意义的老建筑,保护性修缮是更理想的选择。

比如说,思南公馆老洋房的改造。其由23栋独立式花园住宅组成,曾因过度使用而破败不堪,最多时一栋楼住着十几户人家。

图源网络

通过保护性修缮,这些老洋房不仅恢复了原有风貌,还被赋予新的功能:部分成为酒店,部分改造为商业空间,既保护了历史建筑,又激活了区域活力。

命运三:功能性改造的角色转换

对于不再适合作为住宅使用的老房子,功能性改造,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这种改造不改变建筑外观,而是彻底转换内部功能,使其适应现代需求,在上海也是随处可见:

一些老洋房,改为精品酒店或餐厅(如建业里嘉佩乐酒店),或者变身精品商业、网红商业打卡点,不仅延长了老建筑的生命周期,还为城市增添了多元的文化层次。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虹口区的今潮 8 弄

实拍图

它的主体部分公益坊,中共四大召开地广吉里在内的一大批里弄住宅,都是民国时期,逐步建成。

它东侧,两栋几乎连在一起的公寓大楼屹立在四川路的东侧。北侧的原四行储蓄会虹口分行大楼建成于1930年代初,出自近代中国著名建筑师庄俊之手,建成时底层作为分行营业处,上层则是出租公寓,因此又得名虹口公寓。

而今的今潮 8 弄经过改造、很有海派风情的特色商业,也是很多人慕名而来的网红商业打卡点。

实拍图

命运四:适老化改造的原地升级

对于那些仍作为住宅使用且暂无拆迁计划的老房子,适老化改造,也是提升居住品质的有效途径。

上海目前已经推出了适老化改造焕新活动,为适合的老房子,提供专业改造服务,还有一定的补贴。

适老化改造主要涉及几个方面:一是安全设施,如安装扶手、防滑地砖、紧急呼叫系统;二是便利设施,如改造无障碍通道、升降设备;三是功能优化,如重新规划空间动线,改善采光通风。

这些改造虽然规模不大,但能显著提升老房子的居住舒适度和安全性。

命运五:城市更新单元的温柔疗法

而今大拆大建的模式,正在被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更新方式所替代。

从零敲碎打的“打补丁式”更新,进入到了Next level了——在经过10个城市更新单元试点后,2025年的上海,正式以“城市更新单元”为棋子,在16个区的棋盘上落下46颗关键子。

目前已有9个城市单元的规划实施方案/草案,已公示。可点击阅读:郊区进场,城市更新不再独宠市区

分别是市区的外滩-01、外滩-02、老西门-01、枫林-01、嘉兴-02、徐家汇-01、石门二路-01,以及郊区的华新-01、友东路片区。

虽然城市更新单元≠成片改造,也并非大开大合的拆迁

但是,每个城市更新单元,都赋予了更高、更全面的规划,都将进行一个功能/产业/配套/文化的系统性升级。

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焕发新生。

写在最后:

在上海城市更新中,那些“高龄”老房子应找到自己的定位与价值。

老房子最不可替代的价值,在于它们是城市历史的活化石。

从石库门里弄到花园洋房,从工人新村到简屋棚户,每一种老房子类型都记录着上海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

但如今回望,像是很多建于1975年以前的老房子,其实已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

未来,需要焕发新生。

无论是通过拆迁重建、保护修缮还是功能改造,这些老房子的最终命运,都将在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与居民生活的微观需求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

转自一房一万

来源:我爱工地

相关推荐